摘要:漢字作為朝鮮的書面語言和官方文字曾在朝鮮使用了1500年左右,在十九世紀末被取消,到二十世紀末又重新被重視。發(fā)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跟中國在東亞文化圈中的地位有關。
關鍵詞:漢字;朝鮮;東亞文化圈;地位
中圖分類號: H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7)-02-0047-02
“韓流”鋪天蓋地席卷中華,許多人剪的是“韓頭”,看的是“韓劇”,唱的是“韓曲”,穿的是“韓服”,吃的是“韓菜”,跳的是“韓舞”……其勢愈演愈烈,不見衰落。而在歷史劇《明成皇后》、《大長今》中那些王公大臣提筆書寫的卻是漢字,宮內宮邸的牌匾,室內的字畫也是用漢字寫的。這是什么原因呢?這要追溯到中朝歷史交往中漢字的傳播了。
一、 漢字在朝鮮的使用歷程
漢字傳入朝鮮半島的具體時間現還無法確定,但根據一些歷史資料的記載可以作一些推測。據《尚書大傳》記載:“武王勝殷,繼公子祿父,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由此可知,早在周武王16 年(1119BC)已有中國人向朝鮮移民。并且《漢書·地理志》還記載了 “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由此推測,作為文化傳播載體的漢字早在箕子入朝鮮半島時就傳入朝鮮半島。
4、5 世紀時,朝鮮半島只有自己的口頭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漢字就成了他們的書面語言?!暗叫铝_統(tǒng)一三國時期(公元7世紀左右) ,漢字已取得公用文字(正式的、官方的文字) 的地位。如:早在朝鮮智正王4年(503年) ,國號和王號改定為漢字詞;法興王1年(514 年) ,開始使用年號和謚號;到景德王時期(742~765 年) ,則全面輸入唐朝的文化及典籍制度?!盵1]他們還仿照中國科舉制度, 以儒家經典取士,從鄉(xiāng)塾到太學,都學習和使用漢文。士子以畢生精力研治漢籍。其古典文獻如三大史學巨著《三國史記》、《高麗史》、《李朝實錄》全用漢文撰寫。
漢字作為朝鮮的書面語言和官方文字使用了1500年左右一直持續(xù)到十九世紀末。
盡管其間朝鮮王朝的世宗大王于1446 年創(chuàng)制了本民族的文字《訓民正音》,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韓國文字的雛形。但是,《訓民正音》的推行并不如意,原因是朝廷的貴族以及學者階層對此并不熱心,認為漢文是要用畢生精力才能學好的, 是真學問, 稱之為“真文”。而《訓民正音》太簡單, 只能稱為“諺文”, 即通俗、卑下的文字, 不屑一顧, 甚至嘲諷它是“便所文”, 意思是用上廁所的時間就可以學會的東西。
但是到了19世紀末,漢字在朝鮮的地位急轉直下,李朝統(tǒng)治者宣布用正音文字代替使用了1500年之久的漢文作為官用文字。二戰(zhàn)后, 北方在1946 年廢除漢字, 南方在1948 年也頒布《諺文專用法》,不準在政府公文中使用漢字。
到20世紀末,情況又發(fā)生了有趣地逆轉。1998 年11月韓國成立了“超越宗教、超越政黨、超越地域” 的全國漢字教育推進總聯合會,該聯合會在“韓文與漢字是鳥之雙翼,車之雙輪”的旗幟下,[2]主張從小學開始徹底進行漢字教育。
1999年2月8日,韓國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志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中國漢字和漢字標記,以適應世界化的時代潮流。并且提出了《推動漢字并用方案》,將目前完全使用韓國文字的公務文件改為韓、漢兩種文字并用。
現在的韓國企業(yè),如SK、錦湖韓亞集團、三寶計算機等在招考新職員時,要進行漢字考試。韓國的全國經濟人聯合會、大韓商會、韓國貿易協(xié)會等五大經濟團體,決定從2004年在招聘新職員中加考漢字,并積極展開運動鼓勵使用標有漢字的名片。[3]
二、漢字在朝鮮興廢的原因
導致漢字在朝鮮半島的兩起一落的命運的原因是什么呢?這跟中國在東亞文化圈中的地位有關。
文化傳播學派的“文化圈理論”認為,世界上存在若干文化圈,每個文化圈包含一定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共有成分。文化圈由核心(文化源地) 和邊緣(文化受容區(qū)) 組成,核心影響并制約邊緣,邊緣則反作用于核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核心與邊緣可以置換。[4]
《中華文化辭典》認為“文化化圈”作為文化傳播形成的文化場,是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質、文化結構的文化群體所構成的人文地理區(qū)域,往往是由某一先進民族或國度組成“中心文化叢”,以其首創(chuàng)的文化影響周邊地區(qū)。[5]
中國是古代東亞最先進、強大的國家,長時期占據文化高勢位,是文化輸出國,中華文化曾是具有強大擴散力的文化源地,在頗長的時段和相當廣闊的地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東亞文化圈”。其范圍約指東亞大陸及周邊半島和島嶼,大致包括今天的中國、朝鮮、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這一區(qū)域的居民具有相同的文化特質:漢字、儒學、華化佛教、中國式律令制度,以及中國式生產技術、生活習俗(較早進入定居農耕生活,形成“粟麥—稻作文化圈”,又由此形成種種習俗,如使用筷子,故有“筷子文化圈”之稱) 等。這一以中國大陸為主體,以中印半島東側、朝鮮半島為兩翼,日本列島等地為外緣的文化圈,從泛宗教視角可稱之“儒教文化圈”、“華化佛教文化圈”。而漢字千百年間在這一廣袤地域是通用的官方文字和國際文字,中國式農業(yè)及手工業(yè)技藝、儒學、華化佛教、中國式律令均由漢字記述與傳播,它們共同組成以漢字為信息載體的“漢字文化”。所以,這一區(qū)間最傳神的稱號是“漢字文化圈”。誠如饒宗頤所說:“造成中華文化核心的是漢字,而且成為中國精神文明的旗幟?!盵6]
作為邊緣文化受容區(qū)的朝鮮半島不能拒斥中華文化這種強大的吸引和向心力量。他們“仰慕華風”,唯中華馬首是瞻,逐漸形成了一種“事大思想”。例如表現猶為突出的朝鮮王朝,他們奉行“事大交鄰”的外交政策,主張“以小事大,保國之道”。[7]對明朝“事大以誠”,恪守臣職。 朝鮮方面專門修了《事大文軌》,具體規(guī)定與明朝交往的各項禮節(jié)、制度等。明朝要求朝鮮三年一朝貢,朝鮮則主張一年三貢或更多?!懊繗q凡萬壽圣節(jié)、正皇太子千秋世,皆遣使奉表朝賀,貢方物……或前者未還而后者已至?!庇捎诔r“事天朝最恭謹”,所以明朝也“厚禮之,異于他藩”。[8]壬辰戰(zhàn)爭因明朝的援助,朝鮮擊敗了日本的侵略,使朝鮮士大夫的“事大”思想更為嚴重。隨著儒學在半島的深入傳播,尤其是明朝與朝鮮王朝之間文化交流的深入,朝鮮“人知經史”,文化昌明,自負為禮義之邦。朝鮮也自認為接受了正統(tǒng)的華夏文明,并以“小中華”自居。
這就是漢字在朝鮮半島使用1500年的原因,也是朝鮮文字在推廣時受到了很大的抵制的原因,有大臣指出:“我朝自祖宗以來,事大至誠,一遵華制,今當同文軌之時創(chuàng)制諺文,有駭觀聽”。并認為“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類,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無足道者”。[9]
而19世紀末廢除漢字除了文字方面的原因即:漢字屬于漢藏語系,是適應于孤立語——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它是在漢民族固有的傳統(tǒng)文化及思維模式的基礎上形成的。而朝鮮語接近阿爾泰語系,屬于粘著語,具有豐富的形態(tài)變化和獨特的語音規(guī)則及固有詞系統(tǒng)。因此,借用漢字不可避免地出現所謂“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10]的這種“言文不一致”矛盾。
更重要的是中華文明這一文化源地的權威地位的喪失。1896年,中國清朝被曾被視為“倭寇”的邊緣文化地日本擊敗、欺侮,二十世紀中國清朝被歐美列強瓜分,中華文明古國處于一種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的境地。 歷來奉中國為上國并以“小中華”自居的朝鮮, 在偶像轟然倒塌的震驚中認識到:喪失自我的“事大主義”, 不利于朝鮮自身的發(fā)展。于是自主自強的呼聲日起, 體現在民族語言文字方面, 則要求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語言。這樣中國文字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朝鮮走下神壇。
20世紀末重新使用漢字除了文字上的原因即:韓語詞匯當中存在著大量的漢字詞,它們被轉寫為韓文后失去表意性,出現很多同音詞,造成意義上的混亂;韓國學者還發(fā)現表意的漢字比表音的諺文有更大的信息處理優(yōu)勢;學者們認為使用漢字來構造新詞和精確表達復雜的事物非常方便,面對大量出現的新概念、新事物,漢字可以輕易衍生新詞匯。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上的復蘇和振興使中國又重新在東亞文化圈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韓國人認識到:韓國的經濟發(fā)展有賴于中國,有賴于中國的儒學思想,沒有漢字,他們就無法閱讀朝鮮半島在歷史上積累的大量中文傳統(tǒng)典籍,便無法了解和繼承自己的儒家文明傳統(tǒng),會成為“失根”的文化。韓國總統(tǒng)金大中指出:“如果無視漢字,將難以理解我們的古典文化和傳統(tǒng)?!保?1)他們擔心:在21世紀漢字文化圈的時代, 自我孤立于漢字文化圈外,會導致教育質量的低下, 思想文化不適應經濟發(fā)展需要的弊端,韓國人會成為時代的孤兒。這樣漢字在韓國的地位才日漸攀升。
總之漢字的地位取決于中國的地位,與之相應地又引起了朝鮮人對它的價值判斷的變化而采取了不同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韓)金鐘塤.韓國固有漢字研究[M].集文堂,1983年版:7.
[2]全香蘭.韓國的漢字現狀[J].漢字文化,2000(4): 41.
[3]許孝梅.“漢字文化圈”淺析[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4(4):31頁
[4]馮天瑜.“漢字文化圈” 芻議[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1-2.
[5]馮天瑜.中華文化辭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10.
[6]饒宗頤.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M].香港: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174.
[7]《朝鮮王朝太祖實錄元年十一月》
[8]嚴從簡.殊域周咨錄·朝鮮篇[M].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
[9]苗威.華夷觀的嬗變對朝鮮王朝吸收中華文化的影響[J].東疆學刊,2002
(9):69.
[10]《訓民正音·御制序文》.
[11]《人民日報》(海外版)1999年2月11日.
責任編輯: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