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是小兒的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本病四季皆可發(fā)生。但又以夏秋季為多見。如治療不及時。牽延日久可影響小兒的營養(yǎng)、生長及發(fā)育,重癥患兒還可出現脫水、酸中毒、甚至危及小兒生命。
1 病因病機
1.1 感受外邪腹瀉的發(fā)生與氣候有密切的關系。寒濕暑熱之邪均可引起腹瀉,但又以濕邪為主,因為脾惡濕喜燥,濕困脾陽,運化不健,對飲食的消化吸收發(fā)生障礙而引起腹瀉。
1.2 內傷飲食由于喂養(yǎng)不當。饑飽無度或飲食不潔導致脾胃損傷,運化食滯,不能腐熟水而引起腹瀉。
1.3 脾胃虛弱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但小兒生機勃勃脾胃負擔較重,一旦喂養(yǎng)不當,就會損傷小兒脾胃,使運化功能失調,而導致腹瀉。
2 臨床表現
2.1 寒濕泄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腸鳴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長,指紋色紅。
2.2 濕熱泄腹痛即泄,急破暴注,色共褐熱臭,身體微熱,口渴、尿少,指紋色紫,此癥狀可引起痢疾。
2.3 傷食泄腹痛脹滿,泄前哭鬧,泄后痛減,小兒安寧,大便量多,酸臭,口渴有味,可倦有嘔吐,味道酸臭,指紋色黃。
2.4 脾虛泄久泄不愈,或經常反復發(fā)作,牽延日久,可累積及腎陽,導致脾氣陽虛,面色白光白,食欲不振,便稀夾有奶塊,即食物殘渣,舌淡、苔溥,手足微冷。指紋淡黃。
3 治療方法
3.1 傷食泄治則消食導滯、各中肋運。處方:補脾經,清大腸,運內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樞、捏脊、上推七節(jié)骨。
3.2 脾食泄治則健脾益氣、濕陽止瀉。處方:補脾經、補大腸、推三關、揉臍、揉百會、捏脊、上推七節(jié)骨。
4 典型病例
2003年4月18日,謝濤,男,9個月。主訴:(其母代訴)小兒腹瀉3月有余,病情發(fā)生反復無常,大便伴有奶塊出現。經幾家西醫(yī)診斷為消化不良性腹瀉。用西藥治療效果不佳,遂來就診。診斷:小兒消瘦。而色白競白,手足微冷,指紋淡黃,初步診斷為脾虛泄,經3日治療后,病情好轉,5日后腹瀉基本消伯。鞏固2日,1周后小兒痊愈。
5 治療效果(以1周為標準)
顯效:推拿治療小兒腹瀉200例,痊愈176例,占88%;癥狀明顯好轉者21例,占10.5%;癥狀顯著改善者3例,占1.5%,總有效率達到98.5%。
6 體會
小兒腹瀉為小兒消化疾病中的并發(fā)癥,本病以夏、秋兩季最為多見,中醫(yī)認為本病多因小兒感受外邪、內傷飲食,脾胃虛弱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為以大便稀。腸鳴腹痛,面色白光白,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象沉細為主。根據臨床病因病機,我把小兒腹瀉合為:寒濕泄、濕熱泄、傷食泄和脾虛瀉四種。臨床上以傷食泄、脾虛泄最適應小兒推拿。在傷食泄中,我運用補脾經、揉中脘、運內八卦、摩腹、捏脊健脾和胃,行滯消食,揉天樞,推大腸,用于疏調脘腹脹滿積滯,上推七節(jié)骨是為了利腸止瀉;在脾虛瀉中,我運用補脾經,補大腸健脾益氣,固腸濕便,推三關,揉臍濕陽利中,捏脊益于健脾和胃,揉百會提中氣。推七節(jié)骨是溫陽止瀉。經過臨床實踐,用推拿治療小兒腹瀉效果確實顯著。但手法要輕巧柔和,取穴要準確,是治療小兒腹瀉的關鍵,并且小兒也免去了吃藥(藥物副作用),打針、輸液的麻煩,是一種很好的按摩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