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又稱“失枕”,多起于睡眠后,以急性頸部肌肉痙攣、強直、酸脹、疼痛、轉動失靈為主要癥狀,重者疼痛牽及肩背四經筋指手陽明、手太陽、足太陽、足少陽四經筋于頸肩部的循行路線,及手陽明經筋從乳突至胸鎖關節(jié)附近過天鼎、扶突穴一段;手太陽經筋從天窗至肩中俞;足太陽從天柱至大柱;足少陽經筋從風池至肩井。四經筋理復推拿法是以《靈樞·經筋》中關于手陽明、手太陽、足太陽、足少陽四經筋主病的記載為理論依據,并結合臨床對落枕發(fā)病及癥狀特點的觀察。運用推拿手法的作用原理而總結的一套對治療落枕有特效的中醫(yī)推拿療法。本法選取四經筋為操作部位,運用按、揉、拿、捏、彈撥等理筋手法,配合頸椎側扳法,臨床治療落枕54例,療效頗佳,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54例病例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齡最大的62歲,最小者15歲;病程最長21天,最短3小時。54例患者經頸椎X線正側位片檢查,排除頸椎病及頸部外傷史。
1.2 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的落枕診斷依據為診斷標準診斷。
2 治療
2.1 準備手法患者俯臥位,在其頸項部、肩部施以大面積輕柔的滾法約1分鐘,以多指拿揉頸項部3-5遍,掌揉兩側肩胛部1-2分鐘。
2.2 理復四筋①指揉從天柱穴沿斜方肌至大柱穴(足太陽經筋循行路線)4-5次,施以小幅度的理法,按壓數次,重點按揉勞損點、夫柱穴、大柱穴。雙手拇指按揉風池穴沿斜方肌至肩井穴(足少陽經筋循行路線)3-5遍,拇指撥此線路2-3遍。拿揉3-5遍,重點拿揉風池穴、肩井穴,反復按揉彈撥痛點。③搓撥天窗穴至肩中俞穴(手太陽經筋循行路線),小幅度梳理、按揉和彈撥指下的肌纖維和痛點。點按天窗穴和肩中俞穴。④側臥位。多指按揉胸鎖乳突肌起點到止點(以扶突穴、天鼎穴為中心的手陽明經筋循行路線),拿捏胸鎖乳突肌數次。點按扶突穴、天鼎穴,然后沿此路線搓擦片刻。⑤囑病人坐于靠背椅上,醫(yī)生站于病人背后,若向左扳,則以左手掌托住病人下頜骨,并稍向上用力托緊,右手掌緊貼病人枕骨處,將病人面部稍轉向左側,先行輕而慢的頭頸托轉運動,以分散病人的緊張情緒,待病人呼氣的瞬間,雙手同時突發(fā)用力做托轉手法。若向右扳,醫(yī)生用右手托患者右下頜骨向右側托轉,左手掌緊貼枕骨向左前方向推轉。若聽到清脆的“咔咔”響聲則為手法成功,但不可刻意追求彈響。托轉的角度亦不能超過頭部側轉的35°,用力要輕而快,不宜過猛。
2.3 結束手法搓擦頸項部,以透熱為度,施術后術者手掌不要立刻抬起。以助熱量滲透。拍打頸肩部,結束治療。
使用本套手法,療程一般為1到3次。手法操作時,要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切忌使用蠻力、暴力。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參照1995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的落枕療效標準。治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頸部活動自如,無不適感;顯效:癥狀明顯改善疼痛減輕,活動度基本正常,略有不適感;有效:癥狀改善,痛覺減輕,頸項仍有強直感;無效:治療前后癥狀改善不明顯。
3.2 治療結果54例病例中,1次治愈者48例,占88.8%;2次治愈者3例,占5.6%;3次治愈者3例,占5.6%;總治愈率為100%。
4 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38歲,干部。2005年11月24日初診。主訴:頸肩痛2天。病史:兩天前患者因夜臥當風致使晨起時頸肩部疼痛劇烈,活動受限,頸部不能轉側,得寒痛劇,得溫則減。經醫(yī)院檢查,墉診為落枕,行牽引及藥物治療癥狀元明顯緩解,于今日來我院就診。檢查:頸椎向左側彎,生理曲度略變直。頸椎左側肌肉緊張僵硬,有條索狀硬結,左側明顯壓痛,肩部肌肉緊張?;顒佣龋呵扒?°,后伸5°,左側曲0°。右側曲5°,左轉0°。右轉10°。X線檢查:頸椎向左側彎,生理屈度略變直,輕度骨質增生,略向左偏。椎間孔、椎間隙無明顯改變。診斷:落枕。治療:采用上法治療1次后痊愈。
5 討論
在治療落枕的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雖然落枕患者均有廣泛的頸肩肌肉疼痛癥狀,但痛點一般都在手陽明、手太陽、足太陽、足少陽經筋于頸肩部的循行路線上。根據以上認識,并經大量臨床實踐驗證,總結了一套對治療落枕有特效的四筋理復推拿法。使用本療法,通過理順四筋,解除筋脈拘攣,行氣活血,疏通經絡,以達松則通,通則不痛的目的。
以下就四筋理復推拿法的作用機理作簡要分析。
5.1 四筋《靈樞·經筋》曰:“手陽明經筋之?。寒斔^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手太陽經筋之?。豪@肩胛引頸而痛。足太陽經筋之?。喉椊罴?,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足少陽經筋之病:膺乳頸維筋急”。據此認為,落枕的發(fā)病,其關鍵在于上述四條經筋因損傷或感受風、寒、濕邪。導致經筋所過之處氣血瘀阻,筋脈拘攣。因而在治療上需以消除此四經筋之病變?yōu)橐W鎳t(yī)學認為。理筋類手法有疏通經絡理筋活血之功。經絡得以疏通,氣血運行恢復正常,通則不痛,故此類手法有良好的鎮(zhèn)痛效果。正如《醫(yī)宗金鑒·正骨新法要旨》所云:“按其經絡,以通瘀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也?!?/p>
根據中醫(yī)經絡學說循經取穴和以痛為腧的原則,分別取風池、肩井、天窗、肩中俞、大柱、天柱、天鼎、扶突等穴。風池穴能宣通經氣疏風祛寒。又是足少陽膽經循行經過于頸部的穴位,它循行與人體的兩側,落枕的疼痛部位正是其循行所過,是局部取穴,為主治所及。大柱和天柱穴是足太陽經經脈循行于頸部的穴位,頭不能前后俯仰者病在足太陽膀胱經,故取之。頭不能左顧右盼者病在手太陽小腸經.天窗和肩中俞穴為手太陽經經脈循行與肩頸部的腧穴。
落枕的癥狀為頸肩疼痛、拘攣、功能活動障礙。以按、揉、拿捏、彈撥等手法施術于發(fā)生病變的四筋。尤其是施術于最痛點,可解除筋脈拘攣,消除疼痛,從而使頸項活動功能恢復正常。
5.2 理復推拿法落枕患者因頸椎關節(jié)輕度移位,頸項肌力失去平衡。局部肌肉、肌腱筋膜等軟組織發(fā)生痙攣而致頸項僵硬。故需糾正小關節(jié)紊亂,恢復肌力平衡方能解除癥狀。側扳頸椎可整復移位之肌筋,理順拘急之筋脈,從而使癥狀得以解除。病人注意力高度集中時不宜強行實施側扳法。頸椎結核和頸關節(jié)脫位為本療法的禁忌癥;頸椎病和頸椎骨質增生患者亦應慎用本法。
當風而臥,或睡覺時袒肩露背,感受風寒,寒克于頸項四筋,為落枕發(fā)生的重要原因,故祛風除寒是治療落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擦法具有良好的透熱作用,據研究.在局部施以擦法1分鐘可使溫度升高2攝氏度。因此,施以擦法可起溫通經脈、祛風散寒的作用。另外,擦法還具有整理、恢復的作用,臨床常用此法作為結束手法。
5.3 落枕的預防防止落枕或習慣性落枕需注意以下幾方面:一是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增強自身抗病能力。二是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防止頸肩受寒。三是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睡眠時應枕頭高低適當,軟硬適中,盡量讓枕頭枕在頸部。
患落枕后。要及時采用適當的療法治療。切不能用較高溫度的熱水長時間洗泡。不然則易致外邪內閉。從而加重病情。
6 結語
四經筋理復推拿法是根據經筋循行選取施術部位進行治療的獨特操作方法,使得治療部位的選擇更為精準。手法的作用更易直達病所,故本方法治療落枕有特效,治愈率達100%,且療程短,見效快,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