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報社退休后參加了報刊閱評工作,已近十年了。原來自己在第一線辦報,現(xiàn)在品評別人辦的報。角色雖有轉(zhuǎn)換,但是終歸沒有和報紙脫離親密接觸。我為能發(fā)揮余熱,幫助報刊管理部門放個哨,為提高報紙質(zhì)量出點力,感到很高興。由于閱評任務在身,督促著我不得不比較認真地讀報,比較認真地學習,前后左右對比,不斷地思考些問題,自身也獲益頗多,增長了知識,活躍了思想,可謂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在閱評工作中,我感到加強自身學習很重要。首先是學政治。衡量一家報刊輿論導向是否正確,標準是什么?是政治。政治標準不清楚,沒法閱評。這些年來,我一直比較注意政治學習。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學習黨中央和北京市對重大問題的部署和有關(guān)批示。在這方面,北京市新聞出版局通過口頭或書面做的“上情下達”,對我?guī)椭艽?,使我能比較及時地掌握新精神。其次,還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我們的國家當前處于越來越深刻而廣泛的改革開放環(huán)境之中,不斷地出現(xiàn)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當今的世界又是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瞬息萬變。我們的報刊要跟得上新形勢,我們的閱評工作也得適應新的形勢。這就需要學習。作為閱評員,如果對新情況、新問題、新知識一無所知,連報紙都看不懂,還談何閱評?中央政治局還在堅持集體學習,可見學習的重要。
在實踐中我體會到,做閱評工作需要有熱情。有熱情,工作就會認真、主動,不辭辛勞。當發(fā)現(xiàn)報紙有創(chuàng)新,做出新成績的時候,我們會為之高興,熱情推介。2006年上半年,我發(fā)現(xiàn)《北京青年報》在“配套報道”方面做得很出色,就寫了一篇閱評報告。所謂“配套報道”,就是當報紙上出現(xiàn)一些新事物、新名詞、新觀點的時候,報紙在發(fā)布新聞的同時,配套刊登一些服務性的資料,為名詞解釋、新聞背景等,以方便讀者閱讀。例如《北京青年報》在2006年5月28日報道印尼地震2700人喪生消息的同時,針對中國讀者關(guān)心的問題發(fā)了“配套報道”。一個是“新聞關(guān)注”專欄,告訴讀者“中國公民暫無受傷報告”。另一個是“新聞分析”專欄,解答讀者疑問“為什么震級只有5.9級,災情卻如此嚴重?”很解讀者之渴。同樣,對閱評工作有熱情,對報紙上出現(xiàn)的問題就會敏感,不麻木。2006年上半年的一段時間,有些報紙在堅持正面宣傳為主上注意不夠,版面上報憂的新聞過于集中,不利于營造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氛圍。針對這個問題,我結(jié)合一家報紙的版面分析,寫了一篇題為《編輯報紙應該考慮不要對讀者產(chǎn)生負面影響》的閱評意見,提請有關(guān)同志注意。
我認為,閱評員在工作中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要履行職責,不要擺什么架子。我們是閱評員而不是裁判員。點平問題時要是非分明,不怕得罪人。但是態(tài)度上要心平氣和,以理服人,不能高高在上,盛氣凌人。就我而言,做閱評員,并不是說我多么高明,只是我處在旁觀的位置,沒有置身于那分秒必爭、緊張辦報的第一線,能夠比較超脫、從容。加上自己過去辦報中有一些經(jīng)驗教訓,才有點發(fā)言的資本。僅此而已。說對了供參考,有不同意見也歡迎討論、批評。
我還有一個做法,就是看到報紙上出現(xiàn)問題,不簡單地指責,而是盡可能地幫助分析原因,提點建設(shè)性的意見。舉個例子,有一個時期,我看到一家報紙的戲曲報道連續(xù)出現(xiàn)常識性差錯,連戲名、演員的名字都寫錯,明顯是經(jīng)手的編輯記者業(yè)務不夠熟悉。我認為,青年同志知識不足不是錯,但是需要有學習的自覺性。為了提醒這一點,我寫了一條閱評意見,題目是《從“戲蟲兒”說起》。我在指出報紙出現(xiàn)的差錯后,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說的是原來《北京晚報》的一位老總編,要求一位跑戲劇的青年記者鉆到戲劇中去,吃深、吃透,積累知識,爭取成為“戲蟲兒”。這位青年記者照著做了,不僅業(yè)務大有長進,寫出了許多精彩的戲劇報道,后來他自己還成了頗有名氣的劇作家。我期望這樣的評報對青年同志有些啟發(fā)。
(作者系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審讀員,原《北京晚報》常務副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