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曾鑄制銀貝、銀布,漢武帝時期鑄造了三種銀幣,俗稱“白金三品”,漢代以后曾使用銀版、銀餅。唐宋時期使用銀鋌,元代改稱為銀錠或元寶。中國古代以銀作為貨幣使用是按重量計值,是一種重量貨幣制度,稱為銀兩制度。所謂銀兩的“兩”,本夾是衡量的名稱,而不是貨幣的名稱,后來才以計算重量的名稱為計算貨幣的單位,所以稱它為銀兩。這種銀兩制度十分復(fù)雜,第一是由于各地所鑄寶銀成色高低不齊,第二是由于各地所用平砝大小不一。寶銀成色高低不齊是指含銀量有差異;平砝大小不一是指銀兩之輕重有差別,折算十分煩難。明末清初,歐、美洲的銀元流入中國,因銀元形式劃一使用比銀兩簡便,當(dāng)時閩粵一帶行使銀元。到了清代中期,全國各地流行外國銀元。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廣東用機器自鑄銀幣,廣泛流通,各省紛紛仿效開鑄,但這些銀幣標(biāo)明重量仍未完全脫離銀兩制。宣統(tǒng)二年(公元1910年)清政府進行幣制改革,以貨幣單位名稱取代原先的貨幣重量名稱,徹底拋棄繁瑣復(fù)雜的銀兩制而采用銀元制。
這里介紹廣東省博物館近期展出的“館藏古錢幣稀品展”中的清末與民國時期的珍稀銀幣。
中國試鑄的第一套機制銀幣——光緒十年吉林廠平銀幣
吉林省因長期缺乏制錢,許多商賈、錢莊的錢票在市場上流通,造成銀價高昂,物價上漲。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吉林機器局制造了中國第 套機制銀幣(圖1)。這套銀幣有廠平壹兩、柒錢、半兩、叁錢、壹錢5等幣值,但沒有發(fā)行流通,傳世甚少。在滿洲語中“吉林”是“船廠”的意思,當(dāng)?shù)氐钠巾懒?xí)用廠平。光緒十年吉林廠平壹兩、柒錢、半兩三種銀幣正面方格內(nèi)有“光緒十年吉林機器官局監(jiān)制”三行篆書共十二個字,上有圓狀篆書“壽”字,兩旁有狹長的龍紋,邊飾連珠紋。背面方格內(nèi)標(biāo)明重量,外有滿文對照,地飾卷云紋,邊飾圈點紋。叁錢、壹錢銀幣正面方格內(nèi)有“光緒十年吉林官局制”三行篆書共九個字,紋飾與上述三種銀幣相同。背面除紀(jì)值不同外,其余樣式也相同。
廣東鑄造的第一套機制銀幣——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七三反版”
光緒年間,全國各地廣泛行使外國銀元,為了抑制外國銀元的大量流通,兩廣總督張之洞向朝廷奏請在廣東設(shè)立錢局,用機器鑄幣。奏折中提到鑄銀錢“廣東華洋交錯,通省皆用外洋銀錢,波及廣西至閩臺、浙江、皖、鄂、煙臺、天津所有通商口岸,以及湖南長沙、湘潭,四川打箭爐,前后藏?zé)o不通行,以致利歸外洋,漏卮無底,竊惟鑄幣便民及國家自有之權(quán)利,銅錢銀錢,理無二致,皆應(yīng)我行我法,方為得體?!薄巴庋筱y圓每圓重漕平七錢三分,今擬每元加重一分五厘有奇,定為庫平七錢三分?!鼻骞饩w十五年(公元1889年),廣東錢局使用機器鑄制第一套銀幣(圖2),有庫平“七錢三分”、“三錢六分五厘”、“一錢四分六厘”、“七分三厘”、“三分六厘五”5等幣值。這套機制銀幣為中英文對照,但把英文置于銀幣正面不符合清朝的幣制(俗稱“七三反版”或“七三番版”)。而且這套銀幣份量偏重,原意為驅(qū)逐外幣,但被民間收藏或熔毀以牟利,反而不能正常流通,因此停鑄。這套“七三反版”銀幣正面鑄“光緒元寶”四字,滿漢文對照,外列英文。背面正中飾蟠龍紋,上有“廣東省造”四個字,下方標(biāo)明重量。
為慈禧太后祝壽而鑄制的銀幣——廣東“壽”字壹兩銀幣
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廣東錢局鑄“壽”字雙龍銀幣(圖3)為慈禧七旬祝壽。近年有人引證清末王無生《述庵秘錄》記載,認為應(yīng)該是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廣東巡撫剛毅為慈禧六十壽辰鑄造的紀(jì)念幣。這種銀幣正面鑄“光緒元寶”四字,滿漢文對照,兩旁飾蝙蝠紋,上有“廣東省造”四個字,下有“庫平重壹兩”五個字。背面正中有圓狀篆書“壽”字,外圍飾二龍戲珠紋。這種銀幣鑄量很少。
浙江省造魏碑體光緒元寶銀幣
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浙江省鑄魏碑書體的光緒元寶銀幣(圖4),相傳幣文為清末書法家陶浚宣(浙江紹興人)所書,這種書體在清末龍洋中獨具一格。這套光緒元寶有庫平“七錢二分”、“三錢六分”、“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5等幣值。正面中心鑄“光緒元寶”四個字,滿漢文對照,兩旁飾四瓣花,上有“浙江省造”四個字,下方標(biāo)明重量。背面飾蟠龍紋,外圍環(huán)繞英文,與正面中文對照。
戶部造光緒元寶銀幣
戶部光緒元寶(圖5)鑄于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是天津戶部造幣總廠開鑄后所造的第一套銀幣,有一兩、五錢、二錢、一錢、五分5等幣值,因系試鑄,并未流通使用。這套銀幣正面中心鑄“光緒元寶”四字,上有滿文對照,兩旁有“戶部”式字,下方標(biāo)明重量。背面飾蟠龍紋,外圍列英文與正面中文對照。
北洋造光緒元寶一兩銀幣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北洋(當(dāng)時的直隸省)機器局鑄造北洋光緒元寶一兩銀幣(圖6),因系試鑄,沒有發(fā)行流通。這銀幣正面鑄“光緒元寶”四字,上有滿文對照,兩旁有“北洋”式字,下方標(biāo)明重量。背面飾蟠龍紋,外圍列英文與Ⅱ,面中文對照。
度支部丁未大清銀幣
天津度支部造幣總廠于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鑄丁未大清銀幣(圖7),有壹圓、伍角、式角、壹角4等幣值,它也是清代標(biāo)準(zhǔn)銀幣之一,因系試鑄,沒有發(fā)行流通。這套銀幣正面中心鑄有“大清銀幣”四字,上有滿文對照,兩旁有“丁未”式字及六瓣花和六角星,下方標(biāo)明重量。背面飾蟠龍紋,外圍有“光緒年造”四字及列有英文與中文對照。壹圓銀幣正面邊緣有水波紋。
中國最早有人物圖像的銀幣——四川盧比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為了抵制英屬印度盧比的流入,四川省銀元局鑄造四川銀幣,俗稱“四川盧比”(圖8)。四川盧比有一盧比、半盧比和四分之一盧比3種,重量分別為三錢二分、一錢六分和八分。印度盧比鑄有英國維多利亞女皇頭像,而四川盧比則采用清朝光緒皇帝的側(cè)面頭像,背面飾花卉紋,正中有“四川省造”四個字,這是中國最早有人物圖像的銀幣,也是唯一有帝王像的銀幣。袁世凱半側(cè)面像銀幣
民國3年(公元1914年)財政部整頓和統(tǒng)一銀元鑄造,天津造幣總廠根據(jù)民國政府頒布的“國幣條例”而試鑄袁世凱半側(cè)面像銀幣(圖9),因這袁像不盡理想,并沒有發(fā)行流通。這銀幣正面鑄袁世凱半側(cè)面像,上有國號和年份。背面飾嘉禾紋,中心有“壹圓”兩字。唐繼堯像共和紀(jì)念七錢二分銀幣
民國7年(公元1918年)云南造幣廠鑄造唐繼堯正面像庫平七錢二分紀(jì)念銀幣(圖10)及庫平三錢六分紀(jì)念銀幣,七錢二分紀(jì)念銀幣鑄量很少,這紀(jì)念銀幣正面鑄唐繼堯頭像,上有“軍務(wù)院撫軍長唐”七個字,下有嘉禾紋。背面有十八星旗和五色旗,上有“擁護共和紀(jì)念”六個字,兩旁列五角星,下方標(biāo)明重量。
袁世凱像開國紀(jì)念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時,南京造幣廠鑄袁世凱開國紀(jì)念幣(圖11)。紀(jì)念幣正面鑄袁世凱頭像,上有“中華民國”四字,下方有“開國紀(jì)念幣”五字,兩旁飾菊花枝。背面中心紀(jì)值有“壹圓”二字,繞嘉禾,外圈列英文與中文對照。
孫中山陵園紀(jì)念幣
民國16年(公元1927年),南京造幣廠鑄制孫中山陵園紀(jì)念幣(圖12)。分贈給護送委員會委員以志紀(jì)念。此幣正面鑄孫中山頭像,上有“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八字。背面有旭日初升的陵園圖,中心紀(jì)值有“壹圓”二字,下有“十六年造”四字。
張作霖紀(jì)念幣
民國16年(公元1927年)天津造幣總廠鑄制張作霖紀(jì)念幣(圖13)。紀(jì)念幣正面鑄張作霖頭像,上有“中華民國十六年”七字。背面為龍鳳吉祥圖,上有“紀(jì)念幣”三字,下列英文與中文對照,兩旁飾花枝紋。
張作霖大元帥紀(jì)念幣
民國17年(公元1928年)天津造幣總廠鑄制張作霖大元帥紀(jì)念幣(圖14)。紀(jì)念幣正面鑄張作霖頭像,上有“大元帥紀(jì)念幣”六字,背面為“十八星旗與五色旗”,上有“中華民國十七年”七字,下列英文與中文對照。
孫中山像地球圖壹元銀幣
民國18年(公元1929年)天津造幣廠試鑄孫中山像地球圖壹元銀幣(圖15),沒有發(fā)行流通,傳世甚少。這種銀幣正面鑄孫中山頭像,上有“中華民國十八年”七字。背面有地球插著國民黨黨旗與中華民國國旗圖案,上列英文與中文對照,下方紀(jì)值有“壹圓”二字。
孫中山像三帆圖銀幣
民國18年(公元1929年)杭州造幣廠鑄制孫中山像三帆圖銀幣(圖16)。這銀幣正面鑄孫中山側(cè)面像,上有“中華民國十八年”七字。背面為海上航行的三帆船圖,兩旁紀(jì)值有“壹圓”二字。
孫中山像雙帆圖小型銀幣
民國24年(公元1935年)政府施行法幣政策后,廢止用銀,白銀大量收歸國有,因考慮大眾長期習(xí)慣使用銀元,為防止發(fā)生糾紛而采用折衷辦法于民國25年(公元1936年)改鑄減重的小型壹元和中元銀幣,(圖17、18)但試鑄并沒有發(fā)行流通。這兩種銀幣正面鑄孫中山側(cè)面像,上有“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八字,背面有海上航行的雙帆船圖,兩側(cè)紀(jì)值。
孫中山像方足布圖鎳質(zhì)樣幣
民國25年(公元1936年)美國舊金山造幣廠代鑄孫中山像方足布圖銀幣,先鑄有鎳質(zhì)樣幣。鎳質(zhì)樣幣有壹元和中元兩種(圖19、20),樣幣正面鑄孫中山側(cè)面像,上有“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八字,邊飾云雷紋。背面為方足布圖,兩側(cè)紀(jì)值,邊也飾云雷紋。這兩種鎳質(zhì)樣幣十分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