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對學生的真誠,是教育工作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同時也是教師本身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質。真誠,對于每個人而言,都是需要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培養(yǎng)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為與不同的人相處,與持不同價值觀、處世原則的人打交道,這種社會化的過程極易導致人們戴上偽裝的面具以自我防御。教師與學生溝通時,往往會努力在學生面前保持一個完美形象,對自己要求太高,久而久之,質樸、誠實等真誠的品質就會淡化,從而導致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拉大。
那么,一個教師怎樣把自己的真誠表達給學生呢?
1.自我接納與自信。自我接納是指教師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去探索、了解自己內心軟弱、陰暗和脆弱的部分。在這個接納自己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對別人感同身受,可以體驗到每個人都有他的軟弱、陰暗和脆弱的部分,每個人都需要得到外界的支持和寬容。這種通過進入內心世界正視自己的方法,本身就是一個真誠品質的成長過程——我們越是能接納自己內心世界中軟弱、陰暗和脆弱等過去不愿正視的一面,就越容易放下自我防御的面具,越能在與人溝通時流露出源自內心深處的真實感情,也就越有人情味,越能對學生產生感染力。人的自信來源于對自己的了解和由此產生的安全感、自在感。當一個教師在心靈深處感到安全時,就不會花費時間和精力來構建種種防衛(wèi)面具,不需要偽裝和防御,那么自然地,他會給學生帶來安全的溝通氛圍,也就能幫助學生在人格力量的感染下接受他的正面影響了。
2.在恰當的時機勇于向學生承認自己也有無知、犯錯誤、存在偏見的時候,有分寸地向學生承認自己不是一個完美無瑕的人。因為教師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也就可以接受學生的錯誤、無知和不完美,這樣的表達可以縮短與學生的溝通距離。
3.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為學生事先制訂教育計劃時,要有明確的“教師意識”;但在幫助學生實施這些計劃時,又要把自己當做是與學生平等溝通的朋友。
4.向學生表達真誠的自我體驗,不是無條件地向學生“傾訴”自己的心里話。如果說出來的親身體驗對學生沒有幫助,就沒有必要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