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中一些紅綠燈下,聚集著許多乞討的孩子。每逢紅燈亮起,他們就向停下的車輛湊了過來。有的拿一脫毛的雞毛撣子,在車玻璃上晃蕩幾下,然后向車里的人伸出索要的手。有的背一書包,做成失學的樣子,刺激和拷打車里人的良心。有的孩子還很小,蹦蹦跳跳而來,又蹦蹦跳跳而去。在他們眼中,這種忙乎或許也屬日常游戲的一種?不遠處有大人的眼睛緊緊盯守著,目光里并無慈愛——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孩子的父母。但是無論誰家的孩子,在根本不諳世事的歲月里如此生活,以伸手和哀求為常態(tài),受呵責與白眼而坦然,他們的人生是否由此與自尊無緣?
其實這種自尊的缺失已然成為現實。春節(jié)期間同朋友去打球,會所的工作人員紛紛攔道索要“紅包”。朋友礙于面子,無奈中給出了一張紙幣,頓然引發(fā)了小小的風潮。七八個人嘈嘈雜雜跟著他不肯散去,其中大多是年輕女子,而且不乏貌似端莊之人。一個中年婦女正在抹窗玻璃,眼睛和心思都不在玻璃上,只要見到有顧客走過,就趕緊拎著抹布湊上前去,臉上流淌著深深的渴望,口中不迭地念叨著“恭喜發(fā)財”。那句恭賀年節(jié)的吉利話,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也許流行于百年了吧,如今卻怪異地成為乞討者的口頭禪。市井中甚至有人為之續(xù)了一句,叫做“恭喜發(fā)財,利事拿來!”恭喜別人成為一種借口,恭喜自己才是心目中的期待。
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不受嗟來之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文化傳統(tǒng),卻也為我們準備了不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遁詞,準備了“不要白不要”、“好死不如賴活”的自我解脫。到了今天,“嗟來之食”這個成語已經不甚普及,就連創(chuàng)制成語的文化人也常常自嘲為“丐幫”。有多少“創(chuàng)收”與乞討無關?明明不關生命之憂,卻向四處伸出“化緣”之手,因而為商賈褻玩于股掌之上。不要尊嚴、只圖獲取而斯文掃地的情狀,在有身份有文化的人那里司空見慣。
中國人自尊起來很嚇人,清朝皇帝堅持要外國人下跪,今天我們面對別人的發(fā)達總要在想像和說辭上勝人一籌。但是這種自尊的后面卻是自尊的普遍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