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于胡適、魯迅的評價爭論中,仍然還有人提及魯迅批胡適的《王道詩話》一文及文中的四首詩?,F(xiàn)在大家都知道這文章及四首詩實際上是瞿秋白作的,魯迅只是在1933年3月6日用了自己的筆名在上海《申報·自由談》將其公開發(fā)表。五六十年代的一些選本及教科書就開始點明是魯迅的作品,分析講解時也與魯迅文章詩歌的名篇合并一處評價,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講解人更不提及瞿秋白,《王道詩話》便成了魯迅批胡適的著名篇章了。其實,細細尋繹魯迅的論戰(zhàn)史與論辯思維,或者更細一點檢索一下魯迅的雜文發(fā)生線索與創(chuàng)作習慣,魯迅是不會撰寫《王道詩話》(也包括《出賣靈魂的秘訣》的)?!@一類高調批胡適的作品正是瞿秋白晚期很熱衷的一個話題,張滿了瞿秋白雜文的風格。
《王道詩話》批的是“文化班頭博士銜,人權拋卻說王權”,文章的話題從胡適《人權論集序》中的那一羽“鸚鵡”開始: “人權論”是從鸚鵡開頭的。據(jù)說古時候有一只高飛遠走的鸚哥兒,偶然又經過自己的山林,看見那里大火,它就用翅膀蘸著些水灑在這山上。人家說它那一點兒水怎么救得熄這樣的大火,它說:“我總算在這里住過的,現(xiàn)在不能不盡點兒心?!?事出《櫟園書影》,見胡適《人權論集序》所引)鸚鵡會救火,人權可以粉飾一下反動的統(tǒng)治。這是不會沒有報酬的。胡博士到長沙去講演一次,何將軍就送了五千元程儀。
這里瞿秋白從“救火”的主題轉到了“人權”的粉飾功能和何鍵送的“五千元程儀”上。且不論何鍵只是“據(jù)傳”送出了“五千元”的大筆講演費,胡適去長沙講的也不是“人權”與“王權”,更應該知道:何鍵是最痛恨胡適的一個南方軍閥,很快他就用盡權力聯(lián)絡廣東軍閥陳濟棠要追殺胡適于粵湘境內。聲稱胡適“毀綱滅紀,率獸食人”,“邪說披猖,動搖國本”。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拍發(fā)給廣東軍閥聯(lián)絡狙擊捉拿胡適的電報上還有這樣的話:“公然為共匪張目,謂其慷慨獻身,超越岳飛、文天祥及東林諸君子之上。喪心病狂,一至于此。”——何鍵最痛恨胡適的是他“提出打倒孔家店口號,煽惑無知青年,而共產黨乘之”。瞿秋白等人的反孔思想無疑也大多是胡適“五四”時代“煽惑”的,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tài)與胡適在“反孔”這一點上自然是相通的。更值得注意的是胡適對共產革命中慷慨獻身的革命青年表示的敬仰應該是令瞿秋白們肅然起敬的——盡管瞿秋白本人沒有讀到胡適的《寫在孔子誕辰紀念之后》?!那锇淄春藓m的是“虐政何妨援律例,殺人如草不聞聲”。瞿秋白在《王道詩話》一文中摘引了胡適對《字林西報》一段話:“任何一個政府都應當有保護自己而鎮(zhèn)壓那些危害自己的運動的權利。固然,政治犯也和其他罪犯一樣,應當?shù)弥傻谋U虾秃戏ǖ膶徟小薄肛熀m保護了“政府權”,而“朝廷自古多屠戮”,你胡適只看到只援引“法律”上有利于“政府”的條文,因此“人權拋卻說王權”了,或者“人權王權兩翻新”了。當然反過來,政府也會指責胡適下半句話:試圖保護政治犯的危害國家的政治權利了。
配合文章批胡,瞿秋白寫了四首詩,末一首云:
能言鸚鵡毒于蛇,滴水微功漫自夸。
好向侯門賣廉恥,五千一擲未為奢。
“向侯門賣廉恥”當然遠遠談不上,要知道“人權”的利劍往往刺向“侯門”的咽喉,而誰企圖拿起“人權”的利劍,“侯門”專制的利劍會毫不猶豫地先刺破了他的咽喉,這是中國封建專制政治的鐵律。胡適在“人權”運動中的慘痛遭遇已經是十分明白的歷史教訓了。有一點卻是有趣的歪打正著:瞿秋白的第三首詩中有一句特別將胡適與孟軻相提并論,擺在相同的歷史評價中:“千古同心有孟軻”,原因是“先生熟讀圣賢書,君子由來道不孤”。當然“圣賢書”因為充滿毒汁,故“熟讀”的人必然也“毒于蛇”。但“君子由來道不孤”,放到今天來看,真是發(fā)人浩嘆。孟子的評價固不必說了,與他“道不孤”的“千古同心”或真是只一個“君子”可以就此概括了。然而“能言鸚鵡毒于蛇”則是瞿秋白對胡適的真正評價——而這個評價顯然是不會出自于魯迅的思考與判斷。
瞿秋白對胡適那羽“鸚鵡”十分仇視。早二年,他在《水陸道場·鸚哥兒》一文中已經狠狠地批判或者說責問了胡適與他的那羽“鸚哥兒”:你們的“人權”“自由”,“還要騙誰呢”?同時又對胡適們爭人權、爭自由、救世補弊努力地盡情地加以嘲笑?!胞W鵡是一種鳥兒,俗說叫做鸚哥兒。大家知道鸚哥兒會學嘴學舌的學人話。然而胡適之先生整理國故的結果,發(fā)現(xiàn)了它還會救火,這倒是個新發(fā)現(xiàn)的新大陸?!薄胞W哥兒會學人話,它們自然是用自己的花言巧語來救火”,“中國的鸚哥兒就會這樣學嘴學舌的救火”,“他們要救火的誠心,他們要救中國紳商統(tǒng)治以及國際帝國主義統(tǒng)治的誠心,是值得‘感激’的!”——《鸚哥兒》便是通篇針對胡適之們爭人權爭自由的“誠心”或者說努力的嘲笑。胡適在新月書店出版《人權論集》的時候正是他領導的爭人權運動遭到國民黨的沉重打擊、落花流水匆忙撤回北平之際,《新月》月刊遭禁,新月書店關門,胡適孤軍爭人權,在國民黨一黨專制的銅墻鐵壁前撞得鼻青臉腫大敗而歸。他在《人權論集》的序言里寫下周亮工《書影》中那個鸚鵡的寓言時心中正是充滿著堅韌不屈的救世精神——他為中國人的人權爭了幾十年,也被仇視人權的中國人——“左派”與右派的政治勢力嘲笑打擊了幾十年。瞿秋白這篇《鸚哥兒》正是嘲笑胡適爭人權失敗的得意之作,他另有題為《中國人權派的真面目》的正經批判長文(載1931年11月《布爾什維克》4卷9期),但那篇文章重點是狠批羅隆基的。當然胡適是中國人權派的首領,批胡乃是斗爭的核心,批胡的基調則建筑在對鸚鵡救火含意的曲解:瞿秋白認為胡適要救火是“要救中國紳商統(tǒng)治以及國際帝國主義統(tǒng)治”。撇開了胡適向國民黨專制政府爭人權爭自由的本質要求——這種本質要求無疑是進步的,20世紀以來幾乎所有的爭人權運動其價值判斷理所當然是正義的,代表了前進的知識界和覺悟了的勇敢民眾。對爭人權爭自由運動的任何嘲笑,尤其對他們遭受的慘敗的嘲笑顯然不是健康的政治心態(tài),也不代表進步的文化立場。——其實,就是從文化層面來說,鸚鵡代表的也是一個出處的哲學,一種救世的精神,一種“不忍”的接近乎宗教的心理姿態(tài),而人權自由本身則是崇高的目標。瞿秋白嘲笑鸚哥兒“入水濡羽,飛而灑之”的“誠心”和“不忍”的初衷,嘲笑胡適的“骨頭燒成灰終究是中國人”的自白,他忘記了恰恰正是胡適在人權運動的高潮中也說過“我的骨氣燒成灰,將來總會有人替國民黨上‘反動’的謚號的”這錚錚有聲的話。(《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
瞿秋白對胡適的“詞令”以及他的那羽鸚哥兒的花言巧語痛恨十分,這在由他編校的《蕭伯納在上?!芬粫?1933年3月野草書屋出版,有魯迅序)中又有所表現(xiàn),標題即是《胡適博士的詞令》。文章不長,可以抄錄:
胡適博士最近對“字林西報”記者說:“一個政府一定要有保護它自己而鎮(zhèn)壓危害它的存在的一切運動的權利”(見二月二十一日該報),胡適博士現(xiàn)在既然這樣忠順,不但不再講什么“人民的權利”,而且堅決地擁護“政府的權利”了,那么,象蕭伯納那樣的“叛徒”,自然是他所不愿意見的了——也許是不敢見,因為萬一天良發(fā)現(xiàn)起來,臉上難免要熱辣辣的飛起兩朵紅云,顯得象梅蘭芳博~-4a的有點兒“駐顏術”。于是他也忽然“語妙”起來:明明是他主使北平學界不理蕭伯納,他還說這是最高尚的歡迎方法。他說聽憑蕭伯納要見什么人就見什么人,要看什么東西就看什么東西。仿佛很自由。但是,假使蕭伯納要看看北平的監(jiān)獄,見見政治犯,那么未免有人要趕緊去通知張學良將軍,教他事前怎樣布置收拾一下罷。
這里涉及到“北平的監(jiān)獄”、“政府的權利”與見“政治犯”等,又會自然聯(lián)系起這前后發(fā)生的胡適與“中國民權保障同盟”運動的那著名的風波,似非三言兩語可以說完。但有一點還是十分清楚的,即胡適的“詞令”,即路透社電中的胡適的相關說話表態(tài):“胡適之于蕭氏抵平之前夕發(fā)表一文,其言日,余以為對于特客如蕭伯納者之最高尚的歡迎,無過于任其獨來獨往,聽渠晤其所欲晤者,見其所欲見者云?!薄@話有什么錯?有什么“詞令”背后的陰謀?這才是待客最高尚的規(guī)格,也是最講求自由的原則,特別是接待蕭伯納這樣的最以自由獨立為生命準則的知識分子?!m的建議應該是蕭伯納求之不得的。
《出賣靈魂的秘訣》也是以批判胡適為主旨的,而題目正做在對日本侵略的態(tài)度上。文章說:
據(jù)胡博士所說:“日本軍閥在中國暴行所造成之仇恨,到今日頗難消除”,“而日本決不能用暴力征服中國”。這是值得憂慮的:難道真的沒有辦法征服中國么?不,照實驗主義的哲學說,還是有法子的。這就是“日本只有一個方法可以征服中國,即懸崖勒馬,徹底停止侵略中國,反過來征服中國民族的心”。
——注意,這一節(jié)話是瞿秋白說的,當中引文則摘引自胡適與北平記者的談話。瞿秋白接著就批評道:
這是“出賣靈魂的唯一秘訣”,“胡適博士不愧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師”。這樣的言詞邏輯與思維鋒芒是瞿秋白雜文特獨的批判風格,說理不講求嚴密細膩,帽子先扣上,政治先定性。而且批判鋒芒往往不落在穴位上,遠不像他的文藝批評文章說理透徹,以理服人。這篇文章要害正也在一個“理”上——服人的理路,建筑在理性之上。我們來看胡適的三句原話(雖被孤懸割裂,但意思尚能明白):一、“日本軍閥在中國暴行所造成之仇恨,到今日頗難消除”。這話當然不錯,這個暴行所造成之仇恨到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仍未消除,而且隨著日本方面認識歷史態(tài)度的僵硬,更加變得強烈起來。二、“日本決不能用暴力征服中國”,這話更正確了,不須贅說。三、“日本只有一個方法可以征服中國,即懸崖勒馬,徹底停止侵略中國,反過來征服中國民族的心”?!@話有什么錯?“懸崖勒馬,徹底停止侵略中國”,這話在1933年3月說,——當時日本全面侵華戰(zhàn)爭尚未爆發(fā),但日本并吞中國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東北已被日本侵占,熱河已失陷,華北岌岌可危,日本武裝鐵騎蠢蠢欲動,隨時會對華北京津下手。中日間的仇恨已難以彌平。如果按胡適所說:日本“懸崖勒馬,徹底停止侵略中國”,這種仇恨當然可以開始慢慢減弱,那么“反過來征服中國民族的心”,按瞿秋白的理解就是“以德服人”,拿出道德勇氣,一面停止侵略,一面向中國道歉,一面退出華北與東北,兩國間的仇恨當然可以消除,——以道德的力量與悔過的表現(xiàn)“征服中國民族的心”,當然是我們可以也是愿意接受的。在當時,日本“懸崖勒馬”,“不用暴力”,“放棄武力”,“停止侵略”是中國人民也是中國政府首先的一條也是最根本的一條外交訴求,日本肯做到這一條,當然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用瞿秋白自己的話來講就是“因為日本不用暴力,中國民族就沒有了仇恨”,“日本徹底停止侵略中國,仇恨自然就消除了”?!那锇卓跉獯騿柼柕牡胤?,其實都是可以成立的?!@并不涉及出賣民族靈魂,更不是什么“秘訣”,這是常識,也是當時億萬中國人民的渴望與吁求的。而日本帝國主義出于侵略本性又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到這里瞿秋白對胡適的政治態(tài)度已經十分清楚了。其實這個政治態(tài)度、政治批判背后還隱藏有一個不十分顯露的文化態(tài)度和文化立場——這就是瞿秋白對“五四”的評價。瞿秋白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及其領袖人物之一的胡適多年來心中一直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對“科學”、“民主”的思想訴求也有另外一套看法。他很早就判斷出“五四”是資產階級領導也是資產階級性質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對這場“五四”他是不滿的,一則“五四”在思想文化上的不徹底性,二則是誰領導或者說誰代表了這場運動還沒有被講清楚。瞿秋白對“五四”一直懷有強烈的激進的冀望超越的情緒。瞿秋白對胡適、陳獨秀領導的“五四”文學革命及其成果——白話文藝——更有一種憤憤然的態(tài)度。他認為,作為“五四”文學革命的產物——白話文學,所謂“國語的文學”——實際上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國語的文學’口號叫了十二年,而這些‘國語的文學’的作品,卻極大多數(shù)是可以看而不可以讀的”——因此他戲稱之為“啞巴文學”,他為之專門寫了一篇《啞巴文學》的嘲諷文章。以前魯迅贊美白話文學,使“無聲的中國”有了“聲”,但瞿秋白認為今天的中國仍是“無聲的中國”,“五四”白話文學仍是“啞巴文學”?!肮盼牡倪@種流風余韻,現(xiàn)在還保存在新文學里”,“現(xiàn)在的新式小說,據(jù)說是白話,其實大半是聽不懂的鬼話。這些作品的祖宗顯然是古文而不是平話”(《白話文學》)?!自捲娨惨粯?,“所謂白話詩,仍舊是用這種活死人的腔調來做的”,“他們就把外國詩的格律、節(jié)奏、韻腳的方法,和自己的活死人的腔調生吞活剝的混合起來,結果成了一種不成腔調的腔調——新鮮活死人的腔調”。瞿秋自在《新鮮活死人的詩》一文中對這種“新鮮活死人的詩”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其實“五四”之后,瞿秋白自己寫作的一些白話新詩,也染上了這種“新鮮活死人”的腔調),并指責其“放出腐爛的臭氣”。
細細考究起來,瞿秋白對“五四”后新文藝的批評多少是基于對五四運動的資產階級性質的認定,對資產階級“五四”,尤其是對“文化班頭博士銜”——胡適的嫉憤與攻擊,大抵也出于這一層文化立場。資產階級的“五四”文藝成果當然是不徹底的,不成功的,必須再來一次無產階級“五四”的洗禮,乃真正使文藝“脫離一切種種活死人的影響,打破一切種種活死人的藝術上的束縛”,打破幾千年來被活死人壟斷的藝術言語,然后經過無產階級的手創(chuàng)造出真正平民的詩?!那锇走@種“五四”觀實際上在30年代一直是他文藝思想的主流思維,他在一篇題為《五四和新的文化革命》的文章中(1932年5月《北斗》2卷2期)曾經正面陳述過他的主要觀點:“五四是中國的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運動……新的文化革命已經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發(fā)動起來,這是幾萬萬勞動民眾自己的文化革命”。“五四過去了,文化革命的領導已經落在了新的階級手里”?!那锇走@一層思維也很廣泛地影響了黨內一部分關心無產階級文藝,關心思想文化運動的高級干部。瞿秋白的另建一個無產階級的“五四”的思維實際上也深深地影響過毛澤東,但終于遭到毛澤東的否決與揚棄,毛澤東在當時,在延安,所考慮的則是如何把“五四”這面大旗接過來拿在手中,而不是另扯一面新的大旗。這在表面上固然是毛澤東聽從了艾思奇、陳伯達、胡喬木一幫秀才的意見,實際上他重建一個無產階級“五四”的雄心卻暗暗埋在心中,一直等到“文化大革命”高潮中,他站在天安門城樓檢閱百萬紅衛(wèi)兵時才真正翻卷出風云,亮出底色。但毛澤東不喜歡瞿秋白關于無產階級“五四”的政治立場則是早就埋下伏線。所以,到了解放初,面對馮雪峰提交上來的《瞿秋白文集》的出版計劃時,他信筆一勾,劃去了全部“政治類”文章而同意了所有的“文學類”文章。——《瞿秋白文集》中的“政治類”文章八大冊的出版只能等到撥亂反正的新時期,“大叛徒”的帽子徹底摘去時,全部政治業(yè)績被全面肯定時才有可能。毛澤東至逝世時還認定瞿秋白這個憤激的書生是很有點“左傾盲動”情懷的。
還是回到瞿秋白批胡適的話題。時間上也返回頭十年。1923年,瞿秋白曾寫信給胡適,感謝胡適為他介紹推薦在“商務”的編書工作:“商務方面,卻因先生之囑,已經答應我容納(各雜志)稿子并編小百科叢書以及譯著?!逼鋵崳那锇赘o的是希望胡適抓緊催“商務方面”,盡快出版他的《赤都心史》。——這之前,瞿秋白已托陳獨秀專門為他的《赤都心史》寫信給胡適,陳獨秀的信中說:“秋白兄的書,頗有價值,想必兄已看過。國人對于新俄,譽之者以為天掌,毀之者視為地獄。此皆不知社會進化為何物者之觀察,秋白此書出,必能去掉世人多少誤解?!?《胡適來往書信選》上冊)——這話不錯,正是對胡適吹風的適合口氣和語調,其實陳獨秀與瞿秋白當然是將新俄視作“天堂”的譽之者,只不過用“社會進化”之說來打動胡適和“商務”而已。胡適果然也力推此書,促成了此書的出版?!m當然知道他們的共產主義背景,但他也為瞿秋白想去上海建設“南方的新文化運動中心”深表贊同。瞿秋白當時是十分感謝胡適的,胡適已讓“商務”出版了他的《俄鄉(xiāng)紀程》,當然也會催“商務”繼續(xù)出版《赤都心史》。瞿秋白在信中明白表示了自己一個“青年淺學”,“請先生常常指教的意愿”。并將《新青年》與《前鋒》兩種黨的刊物寄送胡適——當時在他心里也確實把胡適作為“導師”看待的。兩年后的《胡適之與善后會議》一文便出露了批胡適的苗頭,不過還只是稍稍嘲諷了胡適“民治主義的嘗試”,指責他嘗試的政治項目里沒有“人民”的概念?!槺愣嗾f一句,幾乎就在瞿秋白用詩批判胡適“能言鸚鵡毒于蛇”的同時,陳獨秀(這時他關在獄中)正也用兩句詩:“王楊盧駱當時體……不廢江河萬古流”,寄誦或者說歌頌胡適,并自稱:“以報故人垂念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