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在發(fā)生著明顯的變化,師生平等、教學民主已成風氣,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課堂局面已開始形成。本文就新課程改革中學生兩極分化問題,先分析了出現(xiàn)這種問題的原因,進而提出了改進意見。
【關鍵詞】新課改 中學生 兩極分化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在發(fā)生著明顯的變化,師生平等、教學民主已成風氣,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課堂局面已開始形成。但是隨著實驗的不斷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如: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問題;先進的教學方式與落后的教學設備的矛盾問題;教學方式變化與教師知識儲備不足的矛盾問題;學生間的兩極分化問題等等。在此,本人就新課程改革中學生兩極分化問題,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問題分析
所謂“兩極”,就是指學生學習的好、差程度。這種差別,過去有、現(xiàn)在有、將來也會有。形成的原因,既有先天稟賦的不同,更有來自后天的環(huán)境、所受教育的影響。所以,這種差別是客觀存在的。
本文所談的問題的焦點是在“分化”上,是指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受新課程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改變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情況向兩極分化,即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胺只敝饕幸韵卤憩F(xiàn):
1.和過去課程相比,新課程為絕大多數(shù)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學習優(yōu)秀者將更加突出
過去的教材,因為有具體的大綱作指導,教師講什么?如何講?講到什么程度?大綱都做了具體的規(guī)定,教師只是以綱為綱,以本為本,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范圍都被限制在大綱規(guī)定的圈子中,加上主要是以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為主,學生學習的內容、思維的方式都受到了不同形式的限制。而在新課程形勢下,由于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課堂上充滿了一種民主的、和諧的氣氛,進而把課堂推向了一種全新的境界。我們通過實際調查發(fā)現(xiàn),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更適合那些智力較好、反映較快的學生,他們無論是合作討論,還是實踐操作,都具有著超常的發(fā)揮。
2.新課程也確有一小部分同學不適應,成了“分化”的另一級
在新課程條件下,由于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所以情況就很不一樣了。首先,由于學習方式發(fā)生了轉變,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多了,機械模仿的時間少了。自主探索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原來差的知識基礎成了他們參與探索的障礙。由于學生的知識層次不同,探索實際上是給成績好的學生創(chuàng)造了思維空間,學困生只是一種形式的參與,實際收效不大,成了合作學習的觀望者。其次,新課程多了民主性,少了強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動性。第三,教師關注重點的變化。在新課程條件下,教師指導教學的思路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他們關注的是學生的探索、創(chuàng)新,關注的是師生互動中的新問題。由于課堂的開放,教師隨時都有可能面臨學生提出問題的挑戰(zhàn),關注課堂的發(fā)展和變化,于是就無暇按傳統(tǒng)方式給學困生以更多的輔導和幫助。以上這些因素,都促使了這些學生向差的一級分化。
二、改進意見
發(fā)現(xiàn)問題就等于解決了問題的一半。學生學習的分化,盡管出現(xiàn)在一小部分學生身上,盡管我們的問題還多數(shù)是出現(xiàn)在對現(xiàn)象的調查上,還沒有形成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結論,但我們希望通過對已發(fā)現(xiàn)問題的介入、關注、研究,能提醒和引起更多人的思考,會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實現(xiàn)“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fā)展”的課改戰(zhàn)略目標。在此,結合本人的工作實際,談幾點具體改進意見:
1.教師要把關注的目光聚焦學困生,多進行品質教育,提供參與機會
作為教師,偏愛學優(yōu)生好像是大多數(shù)人的一種心態(tài),但社會需要和職業(yè)責任告訴我們:必須面向全體,關注所有學生。對于學困生,我們尤其要投入更大的精力、用更大的耐心去關注他們。在課堂上,教師要有意給學困生吃“偏飯”,多提問、多參與、多關注、多激勵,以調動他們的學習內驅力。
2.對學困生多進行專門輔導,多布置特殊的作業(yè)
個別化教學方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辦法。但是這個得應考慮在不過多加重教師負擔的前提下進行,倡導多種教法結合,改變學習方式。人的性格不同,決定了學習方式的多樣性。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是我們現(xiàn)在所不倡導的,但是我們也應當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也應當承認學生當中的一小部分就適應這種學習方式。中國從古代到現(xiàn)在的很多例證也說明,死記硬背也還是能“背”出一些學問和基本功的,所以我們不能一概否定。本人認為對于那些性格內向、興趣不廣泛、學習主動性差的同學,多布置一點基礎性的作業(yè),多組織安排接受學習,也是一種符合學生個性特點的有效的學習方式。
3.倡導學生間的幫助
互相幫助是教學中一貫倡導的做法,實踐證明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間的互幫互學,應該是教師個別化教學的補充,也應該是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的一種教育資源。實踐也證明,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前提下的學生互助,被幫助學生是喜歡的、樂于接受的。作為教師,應當指導和運用好這種教學方式。
4.注重學法指導
讓學生自身經(jīng)歷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新課程的又一重要理念,而小組合作探究是教師經(jīng)常采用的學習形式。但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優(yōu)等生憑借良好的素質、敏捷的思維,在小組中充當核心人物,主宰整個活動過程。而那些學困生,只是被動接受優(yōu)等生的指令,在邊上默默無語。幾次合作探究下來,他們已經(jīng)沒有了主動參與活動的熱情,進而導致了小組合作探究中的機會不公平。
5.多元評價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人類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只有語言智能、數(shù)理邏輯智能,還有運動智能、音樂智能等。有些學生可能語言智能不突出,但運動智能非常出色;有些學生可能數(shù)理邏輯智能不突出,但音樂智能非常出色。而我們的教師卻習慣于用考試分數(shù)這個標準去衡量所有學生的發(fā)展。據(jù)調查,很多學校還是采取用一張試卷來檢測同一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時候,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效果就明顯地拉開距離。考試結果使那些學困生感到羞愧、害怕。怎樣盡可能地減少考試對他們造成的傷害呢?筆者認為:①要尊重每一個學生,不宜把好差成績放在一起對比,應該多一些對個別學生的心理溝通。②為學困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教師可以給不滿意自己第一次成績的學生再次考試的機會,學生通過兩次甚至三次的努力終于弄懂了,也就達到了考試的預期目的。另外,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可以將檢測手段的唯一變多樣,可以根據(jù)知識內容分階段檢測,也可以將期終測試題分為不同試卷,讓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試題。這樣做,既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又體現(xiàn)了“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shù)學”的新理念。③教師要重視學生在評價中的個性化反應,以激勵評價為主,鼓勵學生進步,以關懷的態(tài)度提出缺點和不足。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教師應該多給他們創(chuàng)設成功的機會。對那些學困生,教師更應精心呵護他們敏感的心靈,幫助他們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從最細微處做到關注他們、尊重他們,進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全面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