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啟蒙教育難,而農(nóng)村學啟蒙教育更難。由于家村經(jīng)濟水平低、教學條件有限等原因,農(nóng)村孩子沒有接受過學前教育,而直接進入小學階段,跨越了一個很大的坎,其接受教育的能力相對城鎮(zhèn)孩子要差一些。培養(yǎng)農(nóng)村學生的適應性、興趣性和追求性具有新世紀氣息。
【關鍵詞】農(nóng)村小學 啟蒙教育
小學啟蒙教育難,而農(nóng)村小學啟蒙教育更難。由于家村經(jīng)濟水平低、教學條件有限等原因,農(nóng)村孩子沒有接受過學前教育,而直接進入小學階段,跨越了一個很大的坎,其接受教育的能力相對城鎮(zhèn)孩子要差一些。如何做好家村學的啟蒙教育呢?我認為應該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培養(yǎng)學生的適應性
學生入學后,面對從家庭到學校這樣一個全新環(huán)境的轉變,開始有些不適應,主要表現(xiàn)在:1.害羞,出不得眾。由于家村居住分散的特點,農(nóng)村娃娃日常接觸的人較少,見的事面不多,造成膽小。入學后,百對幾十名娃娃聚于一堂,常產(chǎn)生害羞感和緊張感。2.拘束,放不開手腳。農(nóng)村娃娃特別是男娃娃,入學之前,在家中得到寵愛,沒有受到什么約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常常大鬧天空,無所不為,而入學后,面對班規(guī)校紀,弄得不知所措。3.貪玩,難以收心。一向玩慣了的孩子,貪玩心較重,入學后一時難以收心,常出現(xiàn)課堂上部分學生“人在曹營,心在漢”的現(xiàn)象。
面對這些問題,作為啟蒙教師,絕不能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面對學生,否則會使學生更加產(chǎn)生畏懼和反感受的心理,因此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親切面對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在學校也能感受到家一樣的溫暖,慢慢培養(yǎng)學生接受教育的適應性.記得我們班上有幾個學生,入學快一個月了但什么都還無動于終,于是我經(jīng)常單獨和他們談心,課下和他們做游戲,課上鼓勵他們大膽發(fā)言,漸漸消除他們的害羞和緊張感,回答教師的提問都很積極,單元測驗下來比上次有了進步。記得有一次一位學生送給我一束剛從山上采來的鮮花,夾了一張字條,上面歪歪斜斜地寫道:“親愛的羅老師,你是我的好老師,你笑起來的時后(候)向(像)我媽媽一樣美麗。”如果不是那兩個錯別字我還以為是學生摘抄了書籍的句子,看完這張紙條我不禁總閃動淚花,我得到了世上最寶貴的東西——孩子們最純真的愛,童心無價??!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性
要想讓學生對你所教的科目感興趣,首先就要讓學生對你這個人感興趣。興趣是學好知識的源頭,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是教師教學成功的表現(xiàn)。由于農(nóng)村孩子懂事較晚,智力開發(fā)潛力很大,因此在農(nóng)村從事小學啟蒙教育,尤其要握好尺度,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他們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如果掌握好技巧與方法,會使教學目標達到事半功培的效果。因此要抓好四十分鐘的教學任務,要盡可能的將學生吸引到自己的課堂中,鼓勵和啟發(fā)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
我們班上有幾位學生,剛開始不喜歡上語文課,更不愛寫作業(yè),在學習《小小的船》時,我問學生一個問題:彎彎的月兒除了像小船還像什么?經(jīng)過小組討論后同學們作了這樣的匯報:彎彎的月兒像爺爺割麥的鐮刀;像爺爺打魚的小船;像外婆織布的小梭……我一一對他們的回答給予肯定和表揚,但另一位學生的回答更令我驚奇:“彎彎的月兒像秋天的稻穗……”當我問起他為什么覺得彎彎的月兒像秋天的稻穗時,他告訴我:“爺爺說過月兒是美麗的,而秋天的稻穗也是美麗的,是咱們農(nóng)家人的希望……”聽后我笑了,我笑著說:“彎彎的月兒像此時老師的心情,也是美好的……”課堂頓時一片笑聲.一個平等合諧的師生關系讓以后的課堂氣氛變和十分輕松和活躍。后來我去家訪時,家長們都說:“羅老師,你用了什么方法,讓我們的娃娃那么喜歡你……”
三、要培養(yǎng)學生的追求性
小學教育是基礎,而小學啟蒙教育更是基礎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對今后學生的成才教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從事啟蒙教育幾年來,總結出一條經(jīng)驗就是:用成功的典范來作激勵教育。于是我收集了很多名人故事,如達芬奇畫雞蛋,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等故事,剪輯裝訂成冊,利用班會課給他們講一個偉人成才的故事,讓他們交流聽后感,讓他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從小在他們的心靈上播下追求上進、立志成才的種子,增強自信心。
記得一次期中考試,班上的一個學生由于其它原因,考得很不理想,很多人認為“熟子不可教也”,但我不這樣想,我在想是自己工作的哪個環(huán)節(jié)沒有做好.于是我在評語中寫道:我的小可愛,你這次考試也像達芬奇畫雞蛋一樣,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畫到第一百個了,你一定會成功……果然期末考試時,他有了很大進步。
在啟蒙教育中,學生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寶庫,只要我們正確去對待和用心去開發(fā),成功地開啟學生的智慧之窗,我相信,若干年后定會桃李滿園。
(作者單位:貴州省榕江縣古州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