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眾心理是人們普遍存在的心理現(xiàn)象,不能與缺少個性、喪失原則相提并論,基于理性的從眾對社會對個人都有其積極的一面:認真分析大學生從眾行為的成因,研究理性從眾對大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對于積極利用大學生的從眾心理規(guī)律實施教育,控制大學生消極從眾行為,促進大學生個體的社會化和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從眾心理:大學生:理性:積極作用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3-0081-03
一、引言
在當今張揚個性,崇尚“另類”的年代,從眾被人們冠以許多罪名,諸如“隨大流”、“人云亦云”、“隨風倒”、“隨波逐流”等等,一時間,在大家眼里,特別是在走在時尚尖端的青年大學生的眼里從眾成了沒思想、沒原則、沒個性的代名詞。甚至在學術界從眾的“名聲”也遭到置疑,許多人指責從眾是“抑制個性發(fā)展”,“阻礙創(chuàng)新意識形成”的罪魁禍首,認為杜絕從眾的號召可以喚起人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樹立“創(chuàng)新精神”??雌饋?,從眾似乎正在與當今倡導的銳意進取、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背道而馳。然而從眾真的就像被指責的那樣“逆時代”嗎?真的需要我們小心謹慎地避免甚至是堅決徹底地杜絕嗎?在這個問題上,為了避免人云亦云,“隨大流”,我們需要以科學的態(tài)度理性地分析從眾到底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樣的影響。從眾心理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涉及各類人群,在此本文僅以大學生為切入點展開分析。
二、從眾心理的概念及其成因
1、什么是從眾心理
社會心理學指出,個體在群體中常常會不知不覺地受到群體的壓力,而在知覺、判斷、信仰以及行為上,表現(xiàn)出與群體中多數(shù)人一致的行為傾向,這就是從眾現(xiàn)象。20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希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三重線實驗”,他將7個男大學生被試者編為一組,其中只有編號為6的被試是真被試者,其他均為實驗助手,實驗者依次呈現(xiàn)50套卡片,每套卡片有兩張。一張卡片畫有一條標準直線,另一張畫有3條直線,其中一條同標準直線一樣長。被試者的任務,是判斷3條直線中哪條與標準直線一樣長。實驗的前兩輪很順利,所有人判斷一致,真被試覺得判斷很容易。但從第3輪開始,假被試者故意做出錯誤判斷,輪到真被試者判斷了,結果怎樣?實驗表明,數(shù)十名被試者自己判斷時,正確率超過99%,但跟隨他人一起判斷時,做出錯誤判斷的比例平均達到37%。76%的被試者至少有一次迫于群體的壓力,做出了從眾的判斷。由此可見,從眾心理是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
2、從眾心理產生的原因
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來講:
首先,從眾是形成集體、社會、國家的基礎。社會心理學家通過對群體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群體成員彼此接近、趨同的過程中,在相互模仿、受到暗示、表現(xiàn)出服從的基礎上形成了群體規(guī)范。群體規(guī)范一旦形成,就會反過來對群體發(fā)生作用。這種作用是廣泛、持久而深入的,從個人的一言一行到群體的共同活動都會受其影響,它使群體中形成一種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這種意見會產生一種無形的力量,使每一個成員自覺或不自覺地保持著與大多數(shù)人的一致性。由此可見,人類如果沒有普遍存在的從眾心理,集體、國家就難以形成。
其次,從眾是促進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條件。社會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產物。馬克思認為:“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睆哪撤N意義上說,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是維持這個社會前進發(fā)展的關鍵所在,那么個體之間靠什么來凝聚?從眾心理就像一種特殊的“粘合劑”,它將個體和個體連成整體,形成一致,以至產生巨大的“凝聚力”。從社會學意義上說,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共同的價值觀和較為一致的行為方式,從眾有利于形成和維護群體的秩序、價值,以提高社會整合程度,只有這樣社會功能才能夠順利發(fā)揮,社會文化才能得以延續(xù)。因此從眾是社會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基礎與條件,如果沒有從眾的粘合作用,集體、社會將變成一盤散沙,何談快速穩(wěn)定的發(fā)展。
最后,社會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結果。很多跨文化的研究表明,與那些個人主義的國家相比,在中國這樣集體主義文化濃厚的國家里,人們更關注別人的反應,因此更容易出現(xiàn)從眾行為。并且傾向于在與集體意見有分歧時,保留自己的喜好和意見。
從個人發(fā)展的角度來講:
首先,從眾來自歸屬感、安全感的驅使。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單獨的個體無法生存,人類之所以可以生存發(fā)展憑借的是群體的力量,因此歸屬感是人與生俱來的,每個人都有歸屬一定群體的需要,而偏離大多數(shù)人的思想和行為,則意味著對這種歸屬感的威脅,個體會因此面臨巨大群體壓力并產生孤獨感、不安全感。正如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所說:“從眾的一般動機,是由或強或弱的對不從眾感到難堪和不便的感覺構成的。”另一方面,任何群體想要維持發(fā)展都必須保持群體內部的一致性傾向以及內部執(zhí)行機制的統(tǒng)一性。因此,群體一般喜歡接納、優(yōu)待那些與群體保持一致的成員,排斥、厭惡那些偏離者。所以。一個人如果不愿意處于孤立的境地,他就會在群體的壓力面前,順應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也就是從眾。
其次,來自個體發(fā)展自我的內在要求。在社會實踐中,個體常常因為知識經驗有限、閱歷不夠或不熟悉情況等原因阻礙對事物的判斷或對問題的解決。這時,必須利用其他可得的資源或途徑來找到解決辦法。按照社會比較理論的說法,在情境不確定時,其他人的行為最有參照價值。因而冷靜地旁觀,理性地參照他人的行為自然是較為可靠而且有效的解決問題的途徑,而且這個過程也是發(fā)展自我,提高自我的過程。社會學家沃特斯認為“當自我能夠把與自己發(fā)生互動的他人的意向整合進一套一般性的行為標準,當自我扮演一般化他人的角色的時候,自我就達到了發(fā)展的最高階段?!狈▏鐣W家涂爾干也曾經說過:“人參加到集體生活中會降低個體的意義,并將自己的心理過程同化到團體之中。然而,人又只能參加到集體的生活之中才能成為一個完全的人,并將自己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3、當代大學生的從眾心理產生原因的特殊性
研究大學生從眾行為不能脫離大學生個體的身心特點,必須正確認識和分析其認識水平和人格特征以及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學習生活環(huán)境。
首先,來自于大學生特殊的身心特點
當代在校大學生年齡跨度基本在18-22歲之間,正處在青年中期,由于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他們內心充滿種種沖突與矛盾;獨立與依賴;情緒與理智;理想與現(xiàn)實:孤獨與強烈的交往需要等等,他們經歷著“第二次斷乳期”的內心躁動與迷惘=在這樣的內心支配下,大學生更迫切的需要社會的認可和接納,需要找到自己人生的發(fā)展方向,所以迫不及待地尋求行為的參照,以獲得安全感、歸屬感和方向感:羅杰斯指出:“青年的從眾行為很可能是他在自己的需要被接受與保留其個性這兩者之間的一種妥協(xié)。盡管他們相信保持個性很重要,但是他們同時也感到為了受歡迎而與同伴保持一致是必要的?!?/p>
其次,來自大學生所處的群體特點的影響
大學生從眾行為的發(fā)生,其本身的內在因素固然是重要的,但外在的因素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群體促進學生發(fā)生從眾行為的原因,主要是群體的壓力,群體的行為規(guī)范具有較強的約束力,它迫使其他成員必須遵循群體的目標,在這種壓力的強制下,群體成員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目標,以同群體保持一致,表現(xiàn)出從眾行為”。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從眾行為的發(fā)生及其程度的強弱,與群體的壓力大小有關,群體的壓力大,從眾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也大,程度也強,反之,從眾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就小,程度也較弱。大學生的交往多限于年齡相近、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和文化層次相似的人群,加之他們生活在大學校園,相對來說生活空間相對要小,與外界的接觸也較少,在這個特殊的環(huán)境中他們朝夕相處,因此群體壓力相對較大。
最后,大學生所處的時代背景
特殊的時代背景對青年大學生從眾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當今世界經濟飛速發(fā)展,全球化浪潮涌動,信息“爆炸”,同時我國也正處在一個深刻的社會轉型過程之中,利益格局重新調整,客觀物質世界、社會現(xiàn)象和人生現(xiàn)象的多元化致使大量繁雜的信息和各種思想價值觀念同時施加在大學生的思想中,使得他們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面臨著學習、生活的多重選擇,茫然而無所適從。社會心理學研究證明,如果人們在明確的情境下,判斷事物的客觀標準很清晰,那么從眾行為會減少;如果情境模糊,個體對自身判斷的肯定程序降低,從眾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因此大學生們在這樣的迷茫和困惑之下,容易將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的觀念,特別是自己群體中流行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作為自己的模仿標準,從眾也就成了這個時期他們認識社會、參與社會的途徑之一。
三、理性從眾對大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
由此看來,從眾現(xiàn)象作為一種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我們不能把它與缺少個性、喪失原則立場等問題混為一談。當然,表現(xiàn)為積極效果的從眾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理性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正確地分析判斷客觀事物,也就是說,理性是從眾的基礎。基于理性的從眾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有其積極作用。
第一,理性從眾有助于促進個體社會化
個體社會化是在特定的社會與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下,個體掌握作為社會成員必須具備的基本的生活知識技能、人際交往的原則和技巧、相應的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法規(guī)等社會經驗和行為規(guī)范,確立人生理想,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的過程。顯然個體社會化離不開社會群體,社會化的目的即是使個人能夠順利融入到社會大潮中,進而求得個人發(fā)展:那么通過客觀的觀察、分析和學習什么是被社會肯定和鼓勵的,什么是被社會所反對和禁止的,然后理性的選擇從眾是個體社會化的必要的手段和途徑。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減少個體在社會實踐中摸索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和傷害。大學階段是個體社會化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他們在不斷充實、更新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要重視積累各種社會經驗和社會知識,為下一步真正走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在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中,大學生逐漸體會到,如果只強調自我、盲目追求個性,不遵守“規(guī)則”,過分強調“與眾不同”,偏離群體,自己將面臨很大的群體壓力乃至遭到群體的排斥、嘲諷、冷落,這是相當危險的事。他們也會認識到社會和群體規(guī)范代表群體中大家所認可的行為標準,按照社會和群體的規(guī)范行事,行為表現(xiàn)符合眾人所認可的標準,是追求自我,完善自我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最有力的保障。對從眾這樣的理性的認識,強化了大學生的從眾行為,也為大學生個體的社會化找到了一個重要的途徑。
第二,理性從眾有利于社會道德規(guī)范內化
個人的道德觀念并不是社會或國家機構所能強加的,只有個體在明確了社會公認的道德行為準則后,在內心中確實體會到它的正確性和執(zhí)行它的必要性,將社會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自己的道德需要,從而承認它、跟隨它,除此之外,別無它法。從此可以看出,道德觀念養(yǎng)成的第一步就是個體必須了解社會道德規(guī)范。要了解社會道德規(guī)范,最普遍且有效的途徑是參照群體中大多數(shù)人的行為來決定自己的行為,然后通過道德實踐證實這種行為的正確性,進而使社會道德觀念逐漸轉變?yōu)樽约旱男袨橹改希捍髮W生群體的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通過從眾心理機制對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內化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梢哉f,理性從眾是社會道德規(guī)范內化的起點。因此,充分地利用大學生的從眾心理,是實現(xiàn)學校教育目標、特別是進行德育的一種有效方法。
第三,理性從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從眾可以使個體避免孤獨感,滿足安全感和歸屬感。心理學家沙赫物1959年曾做過一個著名實驗,其方法是激起人們的恐懼感,然后考察人們的交往傾向。結果發(fā)現(xiàn),當人們感到恐懼時,與人交往的傾向明顯增強。可見與別人在一起時,可以直接而有效地使心理上獲得莫大的安慰。大學生喜歡交往,不愿被孤立,希望與同學或同齡人交朋友,并得到信任和幫助,渴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而從眾既是大學生進行交往和參與群體生活的前提也是融入群眾的具體而有效的途徑之一。從眾行為使得同學彼此有著更多的話題和共鳴,產生共同興趣、愛好,進一步增進集體成員間的相似性和一致性,減少不必要的煩惱和誤會,從而使友誼更牢固,更容易相互信任和幫助,擴大交往范圍,促進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
第四,理性從眾促進心理健康成長,人格完善
人最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就是被尊重。只有被群體中大多數(shù)人認可和接納,個體才會體會自尊、自信,從而消除緊張、焦慮的情緒。從眾有助于人們被群體所接受,從這一點看來,理性從眾對個體心理健康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理性從眾有助于汲取他人的智慧和經驗,擴大視野,克服固執(zhí)己見和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這對完善大學生的人格有建設性意義。
四、引導大學生理性從眾,避免消極盲從
雖然從眾對社會對個人都有積極的作用,但是,產生積極效果的前提條件是從眾必須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反之,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不自覺地跟隨多數(shù)人的行動,就變成了盲從。大學生中盲從的表現(xiàn)也較為常見,例如跟風消費、追趕潮流;作弊及同居等不良行為的跟風;擇業(yè)隨大流等。盲目從眾會導致諸多消極后果,抑制個性發(fā)展,束縛思維,扼殺創(chuàng)造力,使人變得無主見和墨守陳規(guī),嚴重的甚至可能擾亂社會正常公共秩序或造成惡性事件。
對教育者來說,應該正確認識理性從眾的積極意義和盲從的消極后果,因勢利導、積極利用大學生的從眾心理規(guī)律實施教育,正確引導他們的從眾行為走在理性的框架之內,適時的恰當?shù)睦脧谋姷姆e極意義,弱化其消極方面,這樣才能使大學生能夠劃清理性從眾和盲從的界線,避免消極盲從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形成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群體氛圍和輿論導向
加拿大學者斯蒂芬·利考克曾經說過:“對青少年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生活環(huán)境。”校園文化是包括學校獨特的物質文化、學校制度文化和學校精神文化。良好的校園文化以其獨具的感染功能、激勵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每個大學生身上,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因此,大力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社團活動、科技競賽和文體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民主的、和諧的、積極向上的生活空間,形成充滿學術氛圍和人文精神的校園氛圍,增強群體對成員的吸引力,使生活在其中的成員不斷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方式,以獲得群體的肯定,這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歸屬感,增強團體的凝聚力,形成理性從眾的大環(huán)境。
2、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產生盲目從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個體處于一種對他來講含糊不清的狀況時,由于無法對此類情境做出明確的判斷,為使自己避免犯錯或受到懲罰,往往采取的安全措施就是“從眾”:顯而益見,明辨是非的能力是一個人避免消極盲從的一個有力武器。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樹立典型的優(yōu)秀人物和優(yōu)秀事跡、舉辦專題講座、舉行辯論賽、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形式,都有助于大學生掌握豐富的思想道德知識和法律知識,掌握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清楚自身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明確自己前進目標和成長成才的途徑和方法,不斷加強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激勵的能力,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始終在頭腦中保持一個明確的是非標準,產生對盲目從眾的判斷力。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大學生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處于個體人格的核心位置,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構成,它是青年大學生人格發(fā)展過程中最典型、最具特色的心理現(xiàn)象。錯誤的自我意識會導致個體缺乏自信心。心理學研究表明,缺乏自信心的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習慣性的過分強調適應,由于依賴性認知風格而導致在判斷問題時的獨立性不足,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過分重視他人意見。對問題的外在因素關注過多,遇到曖昧情景容易盲目從眾。可以說缺乏正確的自我意識是盲目從眾的主要心理原因之一。由此可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化解心理矛盾、減輕心理壓力,增強意志品質,健全人格,才能夠從根源上形成對消極盲從的抵抗力。
[責任編輯:陳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