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易》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之經(jīng)典,蘊含著重要的道德思想,不僅提出了道德追求的理想目標,而且指出了道德修養(yǎng)、道德培育的方法,對我們今天加強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設(shè)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guān)鍵詞]《周易》;道德思想
[中圖分類號]B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3-0109-02
《周易》在我國歷史上被尊為六經(jīng)之首,以其對人類的重大貢獻而被世人所推崇。直至今天,《周易》研究仍為熱點。人們之所以對《周易》產(chǎn)生深厚的興趣,不僅在于《周易》中蘊含許多有益的科學價值、哲學價值,積存著我們先祖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精華,而且自始至終貫穿著重要的道德思想??v觀六十四卦,有一個統(tǒng)一的基點,這就是高度重視道德?!肚坟越倘朔e極向上,剛健奮進,平易無私;《坤》卦教人包容一切,化育萬物;《履》卦教人遵行禮義;《謙》卦教人謙虛謹慎;《復》卦教人反省過失,回復到仁善的正路;《恒》卦教人守德持久如一;《損》卦教人克制欲念,克服缺點;《益》卦教人興利除弊,施行仁善,幫助別人;《困》卦教人富貴志不屈,威武節(jié)不移;《井》卦教人恪守仁善,中正平和;《巽》卦教人行事要因勢利導,順理成章。質(zhì)言之,《周易》以“自強不息”、“盛德大業(yè)”、“厚德載物”、“天人和諧”、“群己和諧”為至善的道德境界,從育德、修德、畜德等多方面對世人諄諄教誨,提出加強道德修養(yǎng)的諸多重要途徑和方法。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強不息、盛德大業(yè)的道德理想
《周易》把“盛德”和“大業(yè)”作為最高的價值理想,倡導人生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立德立功、崇德廣業(yè):既要使自己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又要建功立業(yè),為社會做出貢獻。《系辭傳》說:“盛德大業(yè)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德業(yè)兼重,日新并進,是《周易》的主旨,也是它一以貫之的主導精神。為了追求這種崇高的價值理想,作為君子,應效法天道,剛健有為,努力向上,自強不息,即《乾》卦《象辭》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自強不息精神有雙重意蘊,一是始終保持人格的自尊、自立和自強,做到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貧賤不移,決不因個人私利而喪失人格,更不能喪失民族氣節(jié);二是決不向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及外來侵略勢力屈服,對社會上的各種罪惡行徑和丑惡現(xiàn)象堅持斗爭,直到勝利。
二、厚德載物、自昭明德的道德追求
《周易》倡導“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坤》卦《彖辭》),主張人應該象大地一樣有淳厚的德性和博大寬廣的胸懷,能夠包容萬物,蓄養(yǎng)萬物,與自然友好相處,對同胞仁愛相待,對外族和平友善,以體現(xiàn)天地之大德。作為君子,必須“自昭明德”(《晉》卦《象辭》),努力加強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以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大畜》卦《象辭》),“觀天之神道”、“觀國之光”、“觀其生”(《觀》卦《彖辭》及爻辭),從大自然變化的神妙規(guī)律,國家的文治武功,先代圣人的德行和作為中,領(lǐng)悟品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和具體方法,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樹立自身良好形象,做到“立不易方”(《恒》卦《象辭》),堅持已久不變的正道。在順境時“非禮弗履”(《大壯》卦《象辭》),嚴格要求自己,不越準則和規(guī)律做非分之事:只是“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坤》卦六三爻辭),以其才能報效國家,克盡職守,即使有功也不自居;在逆境時“懲憤窒欲”(《損》卦《象辭》)、“以懿文德”(《小畜》卦《象辭》),抑制狂躁,杜絕世俗的欲望,不斷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做好文章,增長才干,等待時機為國效力;在為人處事上,“德言盛,禮言恭”,“安土敦乎仁”(《系辭傳》),“厥孚有加”(《大有》卦六五爻辭),敦行仁義之道,以誠信待人,為他人和社會奉獻愛心,努力創(chuàng)造人際和諧的良好關(guān)系。
三、居位以正、積小以高大的道德實踐
《周易》特別強調(diào)“居位以正”,“正位凝命”,“受茲介福,以中正也”(《晉》卦六二象辭),主張“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卦《象辭》),只有身居正確的位置,美德蘊于全身,用于事業(yè)才能達到至高的境界,即《坤》卦六五爻辭所說的“正位居體,美在其中,發(fā)于事業(yè),美之至也”;每個人只有腳踏實地,愛崗敬業(yè),“順德”服從國家需要,將本職、本位的工作做好,才能“積小以高大”(《升》卦《象辭》),實現(xiàn)創(chuàng)建偉大事業(yè)、貢獻社會的人生目標。建業(yè)必然體現(xiàn)功利性,但《周易》的功利思想如“理財正辭”、“富有之謂大業(yè)”等等,都是建立在義利統(tǒng)一的基礎(chǔ)之上的,即所謂“利者,義之和也”(《乾》卦文言)。它主張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民眾利益緊密聯(lián)系,誠實勞動,守法守義致富,并努力幫助他人共同富裕,即所謂“有孚攣如,富以其鄰”(《小畜》卦九五爻辭)。如果不這樣做,而是“屯其膏”,只顧自己聚職財富不注意幫助別人,不盡社會責任,則其必然“施未光也”(《屯》卦九五《象辭》),即使想有所作為,其前景也不大光明。
四、恐懼修省、有過則改的道德操守
《周易》中有許多警戒危懼的名言,諄諄勸告。人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系辭傳》),始終保持警懼修省,以慎求“無咎”?!断缔o傳》指出:“盲出乎身,加乎民;行發(fā)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因此,君子應當謹言慎行,講究品德,重視修養(yǎng),忠誠老實,坦誠待人,知道什么事不該做而不做,什么時候應該終止而及時終止,如此才能身居高位而不驕,身居底層而不憂。人非圣賢,面對外界各種誘惑,隨時都有發(fā)生過失的可能,能否保持高度的憂患意識,堅持經(jīng)常的品德操守,是人的品德積累和變化的關(guān)鍵??鬃诱f:“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系辭傳》)。從一定意義上說,這種“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坤》卦初六文言)的因果效應,是誰也無法逃脫的“易道”。要想保持高尚的人格和品德,避免腐化墮落,必須從一點一滴做起,對照高尚道德標準,時時刻刻“觀我生”(《觀》卦九五爻辭),“恐懼修省”(《震》卦《象辭》),“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益》卦《象辭》)。如果掉以輕心,或執(zhí)意“迷復”則“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卦九三爻辭),必將“無所容也”。
五、遏惡揚善,蒙以養(yǎng)正的道德化育
《周易》把對人的道德教育培養(yǎng)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極力倡導通過正面說教、正反典型引導、警戒、制定法度規(guī)范等多種途徑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并把這作為治國的明智之舉和“君子”、“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以此來凈化靈魂,弘揚美德,促進社會文明?!峨x》卦《彖辭》說:“重明麗乎正,乃化成天下”?!皟?nèi)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泰》卦《彖》辭),偉大君主最宜之治國之道,就是以聰明才智督導民眾,即“知臨,大君之宜”(《臨》卦六五爻辭),故“先王以省方觀民設(shè)教”(《觀》卦《象辭》),“蒙以養(yǎng)正”(《蒙》卦《彖辭》),“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臨》卦《象辭》)。《蒙》卦和《節(jié)》卦特別提出。啟蒙教育要提前進行,不要等到問題暴露出來后再進行,重在“御寇”,而且要“利用刑人”、“制數(shù)度,議德行”,確立正確的典章制度和必要的禮儀法度作為人們遵循的準則,用典型的方法進行引導教育。作為君子,當“遏惡揚善”(《大有》卦《象辭》),“常德行,習教事”(《坎》卦《象辭》),以“振民育德”(《蠱》撲《象辭》)。同時,自己在道德修養(yǎng)上要為民眾首先做出表率,“敬以直內(nèi),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坤》卦六二文言),通過自己的高尚品行去感化民眾,這樣才能“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志其死”(《兌》卦《彖辭》)。如果自己身不正,則言不顧,“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系辭傳》),很難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周易》的道德思想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根本,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內(nèi)在動力,它對于我們今天加強全民的道德修養(yǎng),推動各項事業(yè)發(fā)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當然,也應看到,這種道德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對此,我們應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批判地加以吸收和發(fā)展。
[責任編輯: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