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觀的變革是史學發(fā)展的根本變革,必然導致史學的深層次變化。西方進化論的傳播,深刻地沖擊著傳統(tǒng)史書編纂的模式。中國的新史學思潮時期,史家在進化史觀的指導下對史書編纂進行了具有成效的改造,出現(xiàn)了具有近代色彩的章節(jié)體歷史教科書和嶄新的通史、學術史、地方志編纂方式。
[關鍵詞]進化史觀;章節(jié)體歷史教科書;通史;學術史;地方志
[中圖分類號]KO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3-0054-04
歷史觀的變革是史學發(fā)展的根本變革,必然導致史學的深層次變化。每一時代哲學思潮的變革都給史學以深刻的影響。進化論作為全新的資產階級歷史哲學,猛烈沖擊了維系幾千年中國封建史學傳統(tǒng)的歷史循環(huán)論和正統(tǒng)史觀,為中國近代新史學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歷史觀念的變革對歷史編纂學的影響也是十分深刻的。英國歷史學家柯林武德認為,歐洲的歷史編纂學曾經出現(xiàn)過三次巨大的轉折,而在轉變的過程中,歷史觀念的變革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比如,在中世紀,正是由于基督教思想的革命性影響而經過重新塑造,基督教史學才揚棄了希臘一羅馬歷史編纂中的兩種主導觀念:“(1)對人性的樂觀主義觀念;(2)作為歷史變化過程的有關永恒實體的實質主義的觀念。”中國的新史學思潮時期,史家在進化史觀的指導下對史書編纂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本文擬對此做一初步的探討和剖析。
進化史觀對史書的編纂影響相當深刻,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適應便于反映歷史進化。便于傳播歷史知識,喚起國人的民族感情的需要,編纂篇幅較小、文字淺顯明快的歷史教科書
戊戌變法前,歷史教科書的編撰權基本上操持在西方傳教士手中。他們編纂的教科書存在很多問題,當時就有不少有識之士指出這些譯著“人都以闡揚彼教為宗旨”,因此呼吁“速自譯編”各種教科書,或“集通儒取舊有各本詳加改訂”。屠寄也竭力爭取教科書的縮纂權:“國民教育,以本國之倫理、語言、文字、地理、歷史、宗教及法制經濟為精神。此類教科書,必有本國學術家苦心斟酌編訂,方為適用?!钡?,由于當時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觀念的束縛,他們的呼聲被時代淹沒了。
戊戌變法后,中國歷史教科書的編纂在“新思想之輸入,如火如荼”和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蓬勃發(fā)展。1903年商務印刷館編纂《中國歷史教科書》中說:“蓋處今日物競熾烈之世,欲求自存,不鑒于古則無以進于文明,不觀于人則無由自知其不足,雖在髫年不可不以此植其基也。其于本國獨詳,則使其自知有我以養(yǎng)其愛國保種之精神,而非欲謹明于盛衰存亡之故也。”編者把“養(yǎng)其愛國保種之精神”作為指導思想,培養(yǎng)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同當時“愛國”、“存學”的時代潮流是一致的。湖南留日學生曾鯤化著《中國歷史》,目的是為了彰顯民族主義,陶鑄國魂。他在《中國歷史出世辭》中指出:“二十世紀中國歷史之特色,必有什百千倍于十九世紀西洋反動時代和活動時代?!辈⒃凇陡戒洝分兄赋觯骸巴磭抑L革,憤種族之犬羊,愾然創(chuàng)辦東新譯社,就我國之性質上習慣上編輯中學校各種教科書,熔鑄他人之材料,而發(fā)揮自己之理想,以激動愛國精神,孕育種族主義為堅確不拔之宗旨?!痹霭婧?,學界對其在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上的成就,給予高度的評價。如1903年,《浙江潮》第七期“紹介新著”專欄說:“歷史為國魂之聚心點,國民愛國心之源泉?!瓩M剛翼天氏痛之,特編中國歷史一種。其上卷于今年初夏出版,體裁新辟,材料豐多,而義以民族主義為宗旨,誠我國歷史界開創(chuàng)之大作,而普通學教科門中稀有之善本也。國民國民,不可不急讀。”1904年,夏曾佑著《中國古代史》,也把自己對民族前途的關心融進史著中。他說:“智莫人于來。來,何以能知,據往以為推而已也。……目前所食之果,非一一于古人證其因,即無以知其夷險,義不能不亟讀史,若是者將奈之何哉?是必有一書哉,文簡于古,而理富于往籍,其足以供社會之需乎!”夏曾佑說的“日前所食之果”,指的是二十世紀初年中華民族危機深重的情況。面對危機現(xiàn)狀,從歷史中探討造成民族危機深重的原因,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思考民族的前途,成為其著史的指導思想。可以說,正是他確立“足以供社會之需”的宗旨,才可以寫出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的著作。
1905年1、2月間,由鄧實、黃杰、劉師培等人創(chuàng)辦的國學保存會,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他們編纂歷史教科書也以提高民族自尊自信為目的,注重鄉(xiāng)土性與時代性的結合、知識性和時代性的統(tǒng)一,獲得了社會的良好評價:“本會所編鄉(xiāng)十教科書出版后,頗受海內教育家之稱許,以為書之圖畫文字引證,皆具有精神特色,最足以助長兒童愛鄉(xiāng)愛國之心,為效至巨。故公私學校采用至夥”。
由上可知,這批新的歷史教科書的編纂者與傳統(tǒng)士大夫有著根本的區(qū)別,他們有著新的知識結構、視野開闊而富有激情,他們將歷史教科書的編纂與愛國、愛家緊密聯(lián)系起來,因而能寫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歷史教科書。在新史學思潮的影響下,中國歷史教科書的編開始注意歷史發(fā)展的相互聯(lián)系和因果關系,表述歷史發(fā)展的進化情況,表明中國歷史教科書已經沖破傳統(tǒng)史學的藩籬,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
二、探索用綜合體編纂通史
二十世紀初,一批進步的學者倡導學習西方的民族主義思想,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思想蓬勃興起。這時期的文化民族主義的主要內容,是竭力維護民族的自信力,提倡民族精神,高揚愛國主義,以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它是戊戌后社會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章太炎和梁啟超對通史的理論問題作了深刻的探討。
最早倡導重新編修中國通史并提出新的體例的是章太炎。1900年,章太炎撰寫了《中國通史略例》一文,吸收了章學誠“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的主張,采用多種體裁配合的方式撰寫中國通史,提出要使這部新的中國通史“旨在獨裁”,做到“熔冶新哲理,以祛逐末之陋,鉤汲眢沈,以振墨守之惑”,以求闡明“古今進化之規(guī)”,“異夫策縫計薄相斫書之為”,從通史編纂的指導思想上確立了以進化論為指導的思想。1902年,章太炎在給梁啟超和吳君遂的論學書簡中,對編修中國通史的問題有所論述,并說明他已經著手編修中國通史的工作。
章太炎設想的通史目錄,主要是參考了司馬遷《史記》的體例,在體例的設計上有因襲的一面。許之衡認為:“余杭章(太炎)氏擬著之《中國通史》,體例仿史公,改列傳為別錄,所搜頗掛一漏萬。書固未成,體例亦未殊精?!闭绿资枪盼慕泴W的大師,對“漢學”十分推崇,反映在體例設計上,受傳統(tǒng)史學影響較深,具有濃厚的封建意味。
章太炎在通史體例改造上,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第一,用紀事本末體來改造紀傳體。紀事本末體主要以記事為主,“起訖自如,首尾相顧”,利于彰顯歷史發(fā)展的人勢,便于探索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所以,近代史學家注意用紀事本末體改造紀傳體。章太炎通史目錄中的十篇“記”,就是吸收紀事本末體的優(yōu)點設立的。他說:“諸典所述,多近制度。及夫人事紛紜,非制度所能限。然其系于社會興廢、國力強弱,非渺末也。會稽章氏謂后人作史,當兼采《尚書》體例,《金滕》、《顧命》,就一事以詳始卒。機仲之紀事本末,可謂冥合自然,亦大勢所趨,不得不爾也。故復略舉人事,論纂十篇,命之日‘記’?!庇终f:“猶有歷代社會各項要件,苦難相貫,則取機仲紀事本末為之作‘記’?!闭绿拙幾胨迨窌r,注意吸收紀事本末體的優(yōu)點,這樣做確實為通史編纂在闡明歷史大勢上解決了難題:許之衡在《讀(國粹學報)感言》中認為,編寫通史“其體必當祖機仲(南宋袁樞)、君卿(唐杜佑)一派?!庇终f:“《史記》自五帝至漢武,卷幀已多,況至今日乎。此所以必不能不用機仲之體。”這些論述表明,章太炎在通史編纂中采用機仲紀事本末體,符合近代社會形勢對通史體例的要求。第二,重視典志的作用。他說:“有典則人文略備,推跡古近。足以臧往矣。”這表明他旨在打破以皇朝為本位的歷史體裁,力求反映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
在通史體例的設計中,章太炎繼承了章學誠“仍紀傳之體,而參本末之法”的編纂思想,并根據當時的條件向前推進了一步。章學誠是在紀傳體舊框框以內用紀事本末體救其弊,而章太炎不是簡單地利用舊史體裁,他注入了為舊史體裁所未有的“新思想為主觀”的歷史哲學,在治史的方法和風格上,吸取了內方史學的科學精神,因此正如有些論者評價的:“章太炎關于撰述《中國通史》的理論和方法,有的已超出它本身的范圍而具有普遍的意義?!?/p>
梁啟超是二十世紀初創(chuàng)立通史理論的代表人物。他研究中國歷史,極為重視會通的觀點,認為通史可以使人更好地了解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更好地鑒往知來。因此,他十分重視探索通史的體例和內容。
梁啟超探索通史理論是逐步成熟完善的。1901年,梁啟超寫了《中國史敘論》一文,這是梁啟超早年計劃寫的中國通史的敘言,概述了中國史研究的內容和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中國的地形和民族,中國史的紀年和時代劃分等問題。這些獨到的見解奠定了中國通史的基礎。1902年,他撰寫的《新史學》則是為中國通史從編纂思想、方法等方面作的進一步研究。
梁啟超對通史的體例十分重視,1918年,他致陳叔通的信中談到通史的義例問題:“所著已成十二萬言(前稿須復改者頗多),自珍敝帚,每日不知其手足之舞蹈也。體例實無暇作詳書告公,第自信前無古人耳。宰平曾以半日讀四萬言稿兩遍,謂不忍釋,吾計凡讀者或皆如是也。頃頗思先秦殺青(約端午前可成),即先付印(傳志別行,此惟有年表、載記、志略三種。先秦之部都十一卷,冠以總敘一卷,約二十萬言也),故愿與公一商此事?!睆闹锌梢钥闯觯簡⒊噲D用總敘、載記、年表、傳志、志略五體配合來撰寫通史。梁啟超設想的中國通史總敘可能指《中國歷史研究法》,他曾說撰寫《中國歷史研究法》的目的是為寫通史服務,又說此書是他“治史所持之器”,“吾發(fā)心殫三四年之力,用此方法以創(chuàng)造一新史?!庇纱丝芍袊ㄊ房倲⒕褪菑氖穼W理論、史學方法、年代、史料的情況和史學史等方面對中國史學加以全面概括的總論,這在體例和內容上都是新的創(chuàng)造。
梁啟超設想的通史體例,主要以載記為中心論述每一歷史階段中的軍政大事的經過和歷史影響。然后,在軍政大事之后,附以年表、事表、書志和人物傳記。這種體例設計,既吸收了紀事本末體和紀傳體的優(yōu)點,又汲取了西洋史學的長處,而形成新的綜合體裁。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就體例的創(chuàng)新而言,是“前無古人”的。
章太炎、梁啟超對通史體例探討的共同特點是:善于吸取傳統(tǒng)史學的豐富遺產,而又別具心裁,勇于創(chuàng)造。這一探索的趨勢不但有利于改進史書的編纂,且又說明史家對于考察和反映歷史已經有了新的認識,因而也就具有歷史哲學上的意義。我們今天的史書編纂,應該從章、梁探索新綜合體的經驗中得到借鑒。
三、運用進化論觀點指導學術思想史研究
傳統(tǒng)的學案體因為沒有先進的歷史哲學指導,主要對學派之間的師承傳授情況進行記錄,無法總結學術思想發(fā)展的大勢和特點。新史學思潮興起后,在進化史觀的指導下,學者們見識提高,視野空前開闊,因而能對學術思想變遷的大勢和學術發(fā)展的特點作出中肯的分析。學術史研究能否創(chuàng)新,取決于社會條件的變化和學術大師思想觀念的變革。二十世紀初年,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意識,構成進步知識分子研究傳統(tǒng)學術的指導思想。他們在嚴重的民族危機壓迫下,重新估價學術的重要作用,強調“大地問獨一無二之大勢力……日智慧而已矣,學術而已矣。”熱切希望振興中國學術,并運用西方資產階級學術觀點對封建文化遏制下的“奴隸之學”進行批判。本世紀初,梁啟超突破傳統(tǒng)學術史的模式,于1902年發(fā)表了《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的長篇學術論文,它是中國史學界運用進化論哲學觀點指導研究思想史第一次結出的碩果。
同傳統(tǒng)學術史相比,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新之處表現(xiàn)在:(1)它提出了新的學術史分朗法。以往的學術史分期,基本上是按朝代的先后為序,宋明以后則以理學家“聞道早晚”為序。梁啟超打破常規(guī),提出以學術思想的內涵、性質及其發(fā)展變化作為學術史分期的標準,將中國學術史劃分為七個時期。梁氏之所以清晰地劃分出學術演變、發(fā)展的階段,同它運用西方進化史觀的指導密切相關。梁氏對達爾文進化論學術在思想領域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視,預言進化論學術“將磅礴充塞本世紀而未猶已也。”他希望借進化論學術激發(fā)國民發(fā)憤圖強,爭取民族光明的未來。為此他提出以進化論引起人類思想的一切革命:“是故凡人類智識所能見之現(xiàn)象。無一不可以進化之大理貫通之:政治、法制之變遷,進化也;宗教、道德之發(fā)達,進化也;風俗、習慣之移易,進化也。數千年之歷史,進化之歷史;數萬里之世界,進化之世界也?!绷簡⒊瑢M化史觀的接受,為梁氏以新的標準劃分學術史奠定了基礎。(2)梁氏對學術思想發(fā)展的公理公例十分重視。力求對學術思想的發(fā)展作出新的解釋。梁啟超在《新史學》一文中指出:“歷史者,敘述人群進化之現(xiàn)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認為歷史家應從人類活動總背景中求得人群進化的真相,總結出歷史進化的公理公例,使后人循歷史進化的公理公例,“以增幸福于無疆”。在《中國史敘論》一文中,梁氏強調近世史家的任務在于“必說明其事實之關系,與其原因結果”,“必探察人間全體之運動進步,及國民全部之經歷,及其相互關系”。梁氏將新史學的理論主張貫徹到學術史的研究中,《論大勢》開宗明義即對“公理公例”表示了明確的認識:“生理學之公例,凡二異性相結合,其所得結果必加良……我中華當戰(zhàn)國之時,南北兩文明初相接觸,而古代學術思想達于全盛,及隋唐間與印度文明相接觸,而中世紀學術思想放大光明。”并將“公理公例”作為分析學術思想變遷的理論依據。(3)梁啟超對學術史的考察,并未局限在傳統(tǒng)學案體的舊框架內,而是依據學術發(fā)展本身的特點,在材料組織上對舊體學術史著作進行了改造和發(fā)展。舊體學術史敘事全按學派立案,雖便于對各家學派作細微考察,但也易于使各學派之間相互孤立,難以看清其問的前后演變和相互影響。梁啟超此書,首創(chuàng)章節(jié)體的學術史新體裁,其主要特點是:以章節(jié)為綱,按所要論述的問題性質分章立節(jié),以“論”說“史”,以“史”證“論”,史論結合。例如,他將中國學術思想的歷史進程分為七個時期,按時期分章,每章又根據內容不同立如干節(jié),如原因、派別、歷史、結果等等,章與節(jié)之間聯(lián)系緊密,脈絡分明。再如,他對史論十分重視:全文之首冠以“總論”,表達梁氏對學術思想在世界史和中國史上重要性的認識,表明粱氏撰述學術史意在激勵國民的愛國熱情,論述了對于傳統(tǒng)學術思想的態(tài)度。每一章之前,梁氏簡要地論述這一時期學術思想變遷的大勢,以及這一時代思想的主要特點、成就和不足,并簡要地分析產生這些特點的遠因和近因。在每一節(jié)中,在“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fā)作者的觀點。因此,讀者于其史論中可以明晰梁氏對于學術思想發(fā)展的基本框架和思路。梁氏在編纂上的創(chuàng)新,更能展示學術史新體系的思想特色。同時,梁啟超還突破舊史學術史著的狹隘格局,擴大了學術的考察面。傳統(tǒng)的學術史對儒學以外的學派論述較少。梁啟超認為:“敘一個時代的學術,須把那時代重要各學派全數網羅,不可以愛憎為去取?!睂W術史的任務應是反映各時代有代表性的各種學術發(fā)展情況。在《論大勢》一文中,梁啟超力戒門戶之見,試圖把各家學術展現(xiàn)給讀者。在《全盛時代》中,特立《論諸家之派別》,作者說:“先秦之學,既稱極盛,則其派別自千條萬緒,非易論定,今請先述古籍分類異同之說,而別以鄙見損益之?!卑严惹貢r期重要的派別都羅列出來,然后加以分析、評述。
梁啟超的這篇文章系統(tǒng)地提出了對中國學術思想發(fā)展歷程的看法,對當時的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胡適在《四十自述》里評價到:“《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也給我開辟了一個新世界,使我知道四書五經以外還有中國學術思想。梁先生分中國學術思想史為七個時代,現(xiàn)在看這個階段,也許不能滿意。”……但在二十五年前,這是第一次用歷史眼光來整理中國舊學術思想,第一次給我們一個‘學術史’的見解。”它為梁啟超以后撰寫《清代學術概論》和《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中國史學的發(fā)展確立了新的路標,對于史學近代化具有理論和實踐的莫基意義。
四、進化史觀對地方志編纂的影響
由于進化史觀的引入和運用,修志目的從資治垂訓向反映一地之歷史發(fā)展轉向。清末的方志編纂者開始對進化論觀點表示贊成,如說:“且舊志目例,于現(xiàn)時之觀念不合者,宜增者增,宜減者減,務期于人心進化概念能相合,而借以鼓吹其精神?!币赃M化史觀來指導縮志,來看待歷史發(fā)展,比起古代方志觀無疑是一種進步。在進化史觀的指導下,史學界開始重新認識方志的功能。他們認為傳統(tǒng)方志以資治垂訓、教化褒揚和為國史取材為目的的歷史功能,已經不能適應時代要求,新的方志觀主張方志編纂要從“中外優(yōu)劣之勢”出發(fā),從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反映真實的歷史情況;方志要有利于改良現(xiàn)在,規(guī)劃未來,反映社會嬗變,體現(xiàn)社會發(fā)展的因果聯(lián)系,取代道德空談。如張元奇說:舊志“皆矜矜于文字之雅馴,其于古今世界政治,往往封固自足?!薄八沟刈阅坷?,故亦不無文勝,而詳于民事,諗于中外優(yōu)劣強弱之勢,其為功既甚勤。其思所以慎固疆域,以保我子孫黎民之心,蓋亦亟矣?!迸f修志目的的改變,必然會導致編撰方法的革新。舊志的弊病,僅為片斷的簿錄,偏于橫剖,而缺少縱貫。新的方志編纂方法,必須有利于反映歷史發(fā)展的因果關系,擴大資料來源,提出述論結合,借鑒西方史書體裁,編撰章節(jié)體志書,以便反映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各種縱橫交錯關系。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不難從進化史觀對史書編纂產生的影響中總結出一些帶有規(guī)律性的認識:第一,進化史觀主要是“敘述社會進化之現(xiàn)象”,“探察人間全體之運動進步”,及其“相互之關系”,基于這樣的目的,傳統(tǒng)的為封建帝王“資治”、“垂訓”服務的舊的史書編纂方式必須經過改造,才便于容納新的內容。章太炎、梁啟超探索用新綜合體撰寫通史的方式,以及對傳統(tǒng)學術史的改造,表明他們比較好地掌握了史書編纂中“破”與“立”的關系,既吸收前人編纂中的成果,又根據變化的形式創(chuàng)造出新的編纂法。歷史觀的進步為他們創(chuàng)新體例提供了思想指導。第二,進化史觀是由嚴復等人翻譯介紹到中國的新的歷史理論,著意于說明歷史的進化和因果關系。而從西方傳人的章節(jié)體編纂形式的優(yōu)點在于反映歷史大勢線索清晰流暢,能夠說明事件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便于總結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因此,章節(jié)體史書在二十世紀初的流行不是偶然的,表明隨著歷史觀的進步,史家必須吸收西方歷史編纂學的長處,才能使史書的形式和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一時期歷史教科書的繁榮以及其它一些章節(jié)體書的出現(xiàn),就是這種趨勢的反映。
[責任編輯:秦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