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各級政府在農(nóng)村基礎教育以及針對貧困家庭兒童的基礎教育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農(nóng)村貧困地區(qū)的一些貧困家庭的學生要完成義務教育仍需要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資金幫扶,對鹽池縣的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模式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給予村民參與權有利于資助資金公平發(fā)放、采用教育券資助方式有利于保證資助資金有效用于教育。
[關鍵詞]義務教育;貧困學生;資助模式;教育券
[中圖分類號]G52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3-0089-02
隨著知識經(jīng)濟發(fā)展的進程,缺乏融合到現(xiàn)代社會中所需要的知識,是導致貧困人口貧困的重要原因。盡管中國各級政府在農(nóng)村基礎教育以及針對貧困家庭兒童的基礎教育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在貧困地區(qū),貧困家庭的失學和輟學現(xiàn)象仍然很嚴重。為了扶持貧困地區(qū)普及義務教育,減輕貧困地區(qū)教育負擔,政府從2004年秋季起實施了“一費制”和“兩免一補”政策,從規(guī)范學校收費機制,減免貧困地區(qū)貧困家庭學生費用等方面減輕農(nóng)戶家庭教育負擔,為貧困家庭的學生提供接受完整義務基礎教育的機會,促進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發(fā)展是中國未來農(nóng)村反貧困的主題,提高貧困人口的自身素質和能力是中國反貧困的根本。貧困地區(qū)也把支持義務教育作為發(fā)展干預的重要內容,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用來減輕農(nóng)戶教育負擔,促進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之一的寧夏鹽池縣盡管考慮到了當?shù)氐慕?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農(nóng)戶的承受能力,并且實施了“一費制”收費機制,但是義務教育收費對貧困農(nóng)戶家庭來說,還是無力支付或對家庭經(jīng)濟造成很大負擔,當農(nóng)民不堪重負時,不得不選擇讓子女輟學。社會各界包括政府、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紛紛伸出援助之手,資助貧困學生。資助能否公平、有效地瞄準貧困家庭學生,又經(jīng)濟、操作可行,并且使資助資金有效用于教育是各出資方都普遍關注的問題:對貧困生資助的研究多從對高等教育的資助進行研究,對義務教育資助模式的研究還不多見。本研究試圖就政府資助、實施的“兩免一補”政策、寧夏扶貧與環(huán)境保護中心資助、實施的“資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項目和社會團體、個人資助的愛心助學1+1行動項目三種不同資金來源、操作程序的貧困學生資助模式進行討論、分析。
一、三種資助模式的運作方式
(一)政府投資實施的“兩免一補”政策
“兩免一補”即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它是為了改善農(nóng)村地區(qū)貧困家庭子女上學難的局面,國家實施的政策。該政策由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共同負責落實,即中央政府負責免費提供教科書,地方政府負責免除雜費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鹽池縣從2005年開始全面實施“兩免一補”政策。2005年農(nóng)村戶口的中、小學生享受了“兩免”,200.5年秋季享受“一補”的學生共2200人。2006年全縣中小學生全部免教科書費和雜費。為了組織實施“兩免一補”政策,鹽池縣政府成立了“兩免一補”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教體局),負責“兩免一補”的具體工作:縣教體局根據(jù)各鄉(xiāng)(鎮(zhèn))經(jīng)濟情況分配受資助名單,學校負責受益人的確定和資金的發(fā)放。采用會議、宣傳畫、電視、標語等多種方式進行了宣傳。各級學校填寫了《鹽池縣免費提供教科書、免收雜費學生花名表》和《鹽池縣中小學寄宿生生活費補助花名表》,形成享受“兩免一補”政策的學生檔案。
(二)愛德基金會投資實施的“資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項目
“資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項目從1997年開始實施,受益小學生累計達到2760名,受益初中生累計95名。為了實施該項目形成了以鹽池縣教體局和寧夏扶貧與環(huán)境保護中心項目辦為管理和監(jiān)督部門,學區(qū)、學校為主體的實施機制。項目辦與教體局聯(lián)合研究資助學生指標的分配(分配至學區(qū))、確定各項目學區(qū)責任人、聯(lián)合檢查愛德教育項目的執(zhí)行情況。項目學區(qū)及責任人研究確定各項目學校責任人,負責所轄學校資助學生指標的分配(分配至學校)、所轄學區(qū)受助生資助款的發(fā)放(至各學校)。項目學校及責任人根據(jù)學校貧困生的實際情況,與村兩委、村民代表共同研究確定受助生人選。建立資助失學兒童花名冊,各學校及時記錄受益生的轉學、失學等情況:
(三)社會團體、個人資助的愛心助學1+1行動項目
鹽池縣愛心助學1+1行動項目資助形式有集體結對資助,一對一資助,集體或者個人提供義務支教服務,集體或者個人向學校提供體育用品、學習用品。本研究主要關注向學生提供資金資助方式。寧夏扶貧與環(huán)境改造中心志愿者服務部為1+1行動項目實施組織者,學校為項目主要實施單位,學校負責受益人的確定。學校公布申請資助通知,學生提出申請,學校和村委會鑒定:寧夏扶貧與環(huán)境改造中心入戶調查核實情況。資助人根據(jù)選定的資助對象情況,確定受助人及其資助的方式和數(shù)量。中心志愿者服務部跟蹤受資助學生的學習、捐贈款及生活情況,并將跟蹤信息反饋給資助者:實行見面會制度,由寧夏扶貧與環(huán)境改造中心志愿者服務部負責組織策劃捐贈人與被捐贈人的見面會1次,年。項目從2006年4月開始進行了第一批資助,共資助一個貧困村小學的9名學生。
二、三種資助模式的分析和評價
三種資助模式通過瞄準、透明度、靈活性、績效等指標進行分析和評價,發(fā)現(xiàn)三種資助模式各有優(yōu)缺點。
(一)“兩免一補”政策評析
1、“一補”比較有效地瞄準了貧困學生,但是存在真正貧困的學生沒能享受生活費補助的現(xiàn)象。鹽池縣“兩免”覆蓋了所有農(nóng)村戶口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因此只存在“一補”學生名單的確定。學校為實施主體的三級確定、決定學生享受“一補”方式,使“一補”比較有效的瞄準了受益群體,但是由于學校老師和領導并不能完全了解每個學生家庭經(jīng)濟情況,確定受益學生名單時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容易造成真正貧困的學生不能得到資助。學生家長認為這種確定方式容易造成成績好的,有關系的能得到補助。
2、透明度比較高,但存在村民對“兩免一補”理解有誤的現(xiàn)象和不了解政策執(zhí)行情況。采取多種宣傳形式和渠道,使村民對“兩免一補”政策有所了解,學生家長一般都知道2005年免了一部分書費和學雜費,對補助寄宿生生活費不了解,沒有學生的家庭只聽說實施“兩免一補”了,學生上學不交費用了,具體情況不清楚。學生家長對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理解有誤差,認為“兩免一補”了自己學生不應該再交生活費。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可能是宣傳內容和實際執(zhí)行有偏差所致。宣傳單上講的受益群體是貧困家庭學生,但是寧夏“兩免一補”政策執(zhí)行力度比較大,2005年鹽池縣“兩免”覆蓋了所有農(nóng)村中小學生,因此家長認為所有學生也應該補助生活費。這種宣傳方式盡管付出了很大代價,但由于計劃和現(xiàn)實存在差距,而且沒有及時把這種差距信息傳達給學生家長,而使家長理解產(chǎn)生誤差。
3、政府實施的教育扶貧政策,缺乏靈活性,導致一部分學生沒有享受到“兩免一補”政策。享受“兩免一補”的學生名額需要提前即上學期末提交到教體局,學校不能在上學期末把轉學生名額上報教體局,導致轉學生開學時不能及時地享受‘兩免一補”。
4、有效地減輕了家庭教育負擔?!皟擅庖谎a”政策實施一年多來,對所有享受政策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都減輕了家庭經(jīng)濟負擔,尤其是多個學生的家庭和在本村就讀的學生,特別是小學生減輕負擔程度大。因此“兩免一補”對減輕貧困學生家庭經(jīng)濟負擔起了比較重要的作用。
(二)“資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項目評析
政府和項目辦共同組織實施的“資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項目,比較有效地瞄準了貧困學生。采取學校領導、教師、村干部三級共同確定受益學生。在確定受益學生名單時不同于政府單獨實施的“兩免一補”政策的做法,是學生提出申請,村民通過村干部反映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村干部參與受益學生名單的確定。對學生家庭情況比較了解的村民和村干部參與確定受益學生名單,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非貧困家庭的學生接受資助的現(xiàn)象,比較有效的瞄準了貧困學生;采用多種方式宣傳,村民基本了解“資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項目。項目辦工作人員在下鄉(xiāng)過程中不斷對該項目進行宣傳,村民和村干部也參與該項目受益群體的確定,使村民基本了解了“資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項目和受益學生名單。宣傳力度比政府實施的“兩免一補”政策宣傳小,靈活性好。學校能及時把受益學生信息傳達給項目辦,及時跟蹤受益學生情況。使轉學生能繼續(xù)受益,有效地減輕了一部分貧困家庭教育負擔。
(三)愛心助學1+1行動項目分析和評價
愛心助學1+1行動項目是依托寧夏扶貧與環(huán)境改造中心志愿者服務部行使項目管理與監(jiān)測,它的實施、管理是游離于政府之外的運作方式。愛心助學1+1行動項目比較有效的瞄準了貧困學生。學生提出申請,學校和村委會共同確定受益學生名單。此種確定受益學生名單方式和“資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項目基本相同。雖然項目剛起步,實施范圍很??;以項目辦和學校為主的宣傳方式,宣傳力度小,村民了解的也少;靈活性好,受益群體少,易于管理;但確實減輕了一小部分貧困學生家庭教育負擔。
三、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1、政府實施的“兩免一補”政策雖然比較公平的瞄準了受益群體,但存在應該受益的學生沒有享受到該政策的現(xiàn)象。宣傳比較到位,宣傳和實施內容有差距,沒能把信息及時傳達給村民,導致村民對該政策理解有誤。靈活性差,轉學生不能及時享受該政策。有效的減輕了學生家庭負擔;項目辦和政府共同實施的“資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項目,村民和村干部參與了受益學生的確定,使村民和村干部有了一定的發(fā)言和參與權。及時跟蹤受益學生,使學生即使在轉學情況下也能繼續(xù)享受該項目。減輕一部分學生家庭教育負擔;“愛心助學1+1”項目由于在鹽池縣剛起步,它的資金量少,覆蓋群體范圍很小。靈活性好,受益群體少,易于管理,減輕了一小部分貧困家庭教育負擔。
2、三種資助貧困生模式不能滿足家長和學生的意愿。鹽池縣教育扶貧資金目前基本上是通過學校確定受益人,而鹽池縣是個地廣人稀的地區(qū),自然村和自然村之間也有一定距離,學校尤其是中學距離學生家庭比較遠,學生家長和老師間很少交流,在此種情況下老師不能完全了解學生家庭經(jīng)濟情況,即使是學生之間也不了解彼此的家庭經(jīng)濟情況。家長和學生認為學校老師和村干部都不能完全了解并十分公平的發(fā)放資助貧困家庭學生的資金。
(二)建議
給予村民參與權利。社區(qū)內,由于村民長期在此居住,彼此的經(jīng)濟等各種情況都十分了解。社區(qū)內由于村民互相了解。不需要耗費時間和物力在了解學生家庭經(jīng)濟情況上,能節(jié)省運作成本和實現(xiàn)村民的參與權,減少村民的怨言和不公平現(xiàn)象。在宣傳方式上,社區(qū)內村民交往頻繁,能自動把信息傳達出去,既減輕了政府宣傳的成本,又能有效的及時傳達信息;及時跟蹤、監(jiān)測受益群體;使受益者能及時、有效的享受資助。采用教育券資助形式。教育券是指政府部門把教育經(jīng)費折算成一定數(shù)額可以用作抵充學雜費的有價證券。教育券資助形式是政府部門如教體局根據(jù)資助資金數(shù)額,以券的形式發(fā)放給學生,而學生憑借其券可以自由選擇學校,使選擇權由學校轉交給學生,以此促成學校的競爭,調動學校改善教學效果和資金使用的透明度,被認為是改善教育公平和促進學校之間公平競爭的重要制度創(chuàng)新。鹽池縣近年來出現(xiàn)嚴重的農(nóng)村學生轉學現(xiàn)象,教育扶貧資金都要求??顚S茫呛茈y監(jiān)督這些資金究竟是否用于教育,尤其是教育扶貧資金發(fā)放現(xiàn)金時。把教育扶貧資金以教育券的方式發(fā)給學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同時也可以考慮不同教育扶持項目的合作和結合。
[本研究得到加拿大國際發(fā)展研究中心(IDRC)“中國高等教育中參與式學習和課程體系建設研究”項目資助,項目編號為102009-001]
[責任編輯:孫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