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詩詞燦若繁星,詩人輩出,它以凝練的語言、含蓄而豐富的內涵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崇高的藝術殿堂,給我們美的享受。當我們漫步在這藝術長廊中,不難發(fā)現(xiàn)同題材作品的現(xiàn)象較為常見。它主要表現(xiàn)為這樣的幾種形式:有的是幾個詩人同時就同一事共賦一題,有的是不同時期的幾個詩人同詠一事,有的是次韻、依韻的同詩體的唱和,也有的是迥然不同的詩體;內容則大多數(shù)為登臨名勝古跡,同詠歷史人物或故事等。在寫法上有的渾樸,有的典雅,有的纖麗……各有千秋,真可謂“遠近高低各不同”。由于時間不同、客觀環(huán)境不同,以及各個作者的思想、教養(yǎng)、藝術風格等差異,在品評時我們必須進入詩中,與原作者同甘共苦,更重要的是跳出詩外,與其他作者相比較,這樣才能品評既深又廣,得其全矣。比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
一、從風格上比較
白居易《琵琶行》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聽樂詩,詩中記錄了一個淪落天涯的琵琶女的精彩彈奏和她的悲慘身世,表達了作者對她的無限同情,抒發(fā)了作者“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和貶官失意的牢騷。與他同時代的詩人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池都是類似的聽樂詩。清人方扶南對這三首詩這樣品評:“白香山江上琵琶,韓退之穎師琴,李長吉李憑箜篌,皆摹寫聲音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蔽覀兛梢园阉醋魇菍@三首聽樂詩不同風格的形象概括。然而,假如我們把這三首詩進行深入的對照比較,則可以進一步地體會到它們的迥然不同的風格特點,并可以由此窺到白居易、韓愈、李賀這三位著名詩人創(chuàng)作風格上的鮮明特色。
先比較創(chuàng)作方法的采用?!杜眯小酚玫氖乾F(xiàn)實主義的方法。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強調詩歌要反映人民的疾苦,“唯歌生民病”,明確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創(chuàng)作原則。《琵琶行》正是遵循了這些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主張而寫成的。它按照生活的本來面貌,曲折動人的記錄下這個平凡的悲劇故事,傾注進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在音樂表現(xiàn)上它也用生活中常見的形象來比喻、描寫,如實地再現(xiàn)了琵琶樂聲的無比美妙。而《穎師琴》和《箜篌引》卻不同,它們都用想象、夸張的手法來表現(xiàn)聲音,鮮明地顯示出浪漫主義的特征。而且二者又有區(qū)別;《穎師琴》描摹琴聲,發(fā)揮了豐富的想象,運用一連串的比喻:忽而柔和婉轉,忽而激昂高亢,忽而舒緩悠揚,忽而如攀絕壁,忽而一落千丈,飄然而來,戛然而止,寫盡了跌宕起伏,萬千變化,體現(xiàn)了韓愈古詩筆勢奔騰,想象奇特,不同凡響的特征?!扼眢笠分羞\用的想象和夸張,則又大大超過了前者,而且?guī)е环N怪誕的色彩。在一百字不到的詩行中,寫生物則有芙蓉、蘭花、鳳凰、魚鮫,寫人物則有天上紫皇、月里吳剛、山上神嫗、水中女神;它們或喜悅,或抽泣,或歡笑,或高嗚,神態(tài)畢異,或上天,或入地,或進山,或出水,行蹤不一。真是五光十色,眩人耳目。作者用上天入地,驅神使鬼的驚人想象,來烘托李憑箜篌的迷人的藝術魅力。他筆下樂聲的力量,不但響遏行云,而且震破天石,驚動大地,這樣的大膽夸張,真使人驚心動魄。嚴羽《滄浪詩話》所謂“長吉之瑰詭,天地間自欠此體不得”,就是指的這種高度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
再比較詩歌的結構的不同?!杜眯小饭卜炙牟糠?,依次寫遇琵琶女經過、琵琶女彈奏、琵琶女自述身世、作者的感慨,層次分明,波瀾起伏,前后照應,渾然一體。作者用這樣的順序結構,委婉曲折,無所不達,體現(xiàn)了周詳明直的特點。《穎琴師》則采用倒點題和多變化的結構法,第一部分先刻劃音樂,吸引讀者的感情隨琴聲而變化,到第二部分再徐徐點出琴聲的由來。前六句兩句一意,七到十句一句一意,錯綜變化全詩以五言為主,雜以七言,表現(xiàn)樂曲感情的跳蕩。使人讀來,如在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突出體現(xiàn)了一個“奇”字?!扼眢笠返慕Y構又有不同:它先渲染樂聲產生的藝術效果,再點明李憑在彈奏;它只用兩句直接描寫聲音,卻著重刻畫奇異怪誕的藝術境界,通過客觀環(huán)境的反響來反襯李憑技術的高妙。結尾也是戛然而止,意味深長?!杜f唐書》說李賀“其文思體勢,如從石峭壁,萬仞崛起”,形象地點出了李賀詩結構上的“怪”。
三首詩在比喻的運用上也不盡相同?!杜眯小返谋扔鳎@得準確傳神。用急雨、私語、珠落玉盤等直接比擬大弦、小弦及其和嗚的聲音,用花間鶯語比聲音的流暢婉轉,用冰下泉流比聲音的阻抑幽咽,還有用水漿進、刀槍鳴比聲音的突發(fā)奔放……這些比喻,把樂聲的高低抑揚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把過耳即逝的聲音描繪得如在耳際?!斗f琴師》中對琴聲的比喻,則有新穎奇特的特點。其中,有的以聲喻聲(“昵昵兒女語”、“喧啾百鳥群”等),有的以形喻聲(“浮云柳絮無根蒂”等),也有的以人的氣度喻聲(“劃然變軒昂”)。錢鐘書先生認為,白詩“只是從聽覺聯(lián)系到聽覺,并非把聽覺溝通于視覺”,韓詩“那才是‘心想形狀如此’,‘聽聲類形’,……把聽覺轉化為視覺。”這確是十分精辟的見解,點出了韓詩運用比喻的特點。至于《箜篌引》中所用的比喻,另給人一種色彩絢爛的感覺。那變化萬端的樂聲,清脆如昆山碎玉般的動聽,柔和象鳳凰嗚叫般悅耳,凄切如芙蓉哭泣,歡快如春蘭含笑。這里面,有的以聲擬聲,也有的以情態(tài)擬聲,還用擬人法,以花草的泣與笑喻聲音的悲與歡。
甚至在一些細節(jié)描寫上,三首詩也都顯示出各自特色。《琵琶行》中寫“滿座重聞皆掩泣”,“江州司馬青衫濕”,真實的記錄聲樂的感人力量,準確地表現(xiàn)出作者的神情《穎師琴》中寫下淚則是“濕衣淚滂滂”,用夸張的手法,響亮的迭音,寫出樂聲使人涕泗滂沱,淚流不止的魅力;《箜篌引》則不直寫作者的感受,而是寫樂聲使“湘娥啼竹”,用離奇的想象讓傳說中的娥皇、女英下淚,來表現(xiàn)樂聲的凄唳動人,更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通過這樣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三首聽樂詩精到之處及各自體現(xiàn)的風格,這也是這三位大詩人的主導風格。
二、從內在的深廣度上比較
“詩言志”。詩人認識的深淺直接關系到詩歌內涵的深廣。閱讀時需細心探索比較。湖南岳陽樓為登臨勝地,千百年來文人墨客憑欄攬勝,為后人留下了千百首詩詞,最著名的有杜甫的《登岳陽樓》、孟浩然的《臨洞庭》、劉禹錫的《望洞庭》等。細評起來,在內涵的深廣度上當數(shù)杜甫。杜甫這首詩寫于唐大歷三年(公元七六八)正月。杜甫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漂泊西南整整八年。這年他離開夔州,東出巫峽,三月至江陵;秋由江陵東下,冬到岳州(今湖南岳陽縣)。詩人登樓眺望,勾起國事和身世的憂郁傷感。起首兩句“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寫的是“聞名欣識面”的喜悅,緊接著“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說東南的吳楚之地開坼了,裂成了洞庭大湖,整個天地就象在浩淼的洞庭水面上浮動。杜甫收吳楚于眼底,納日月于湖中,眼界之開闊,心胸之博大。而更為重要的還在于其詩的內在隱含著山河破碎、社稷不安之意。可謂兩句詩,壯力包舉起宏闊瑰瑋的景象。后四句頸聯(lián)“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是寫身世。詩人當時身患肺病及麻痹癥。在遭受安史之亂,面臨國事飄零加之自己又屢遭坎坷的情況下,杜甫登臨岳陽樓,他怎能不憑軒大慟:“親朋無一字”哭的是昔日的詩友故舊,或已謝世,或遭貶乏,風流云散,天南地北,音訊杳然;“老病有孤舟”則是哭自己年事已高,眾病齊攻,江湖漂流,淪落他鄉(xiāng);尾聯(lián)寫時政?!叭竹R關山北”哀哭的是兵亂不息,人民多難,社會不安。由于杜甫對社會、自然認識深刻,筆下的形象;隆闊宏大。詩人面對茫茫湖水,個人孤凄寂寥的情懷與憂國傷時的激情交相糅合,以致面對茫茫湖水,看到的是洞庭為大地開裂,并將日月納入洞庭湖中。孟浩然的《臨洞庭》為“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潑撼越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笔茁?lián)寫的是秋湖萬里無波瀾,頷聯(lián)寫湖面的浩瀚波濤轟向,撲面而來,沖天而起,蔚為壯觀、壯麗無比。頸聯(lián)寫欲渡洞庭,苦于無船而愧對圣皇;尾聯(lián)寫對垂釣者的羨慕,欲仕無門。全詩思想核心在“羨魚情”,也就是欲仕無門的心情。孟作頷聯(lián)既是實寫洞庭狀貌,又是暗喻宦海難渡。這實際上是他“鄉(xiāng)曲無知己,朝端乏親故(《田園作》)”的思想反映,就描景狀物上雖有其獨到之處,但認識的深度不及杜甫的深廣。劉禹錫被貶為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司馬赴任途中,也寫有《望洞庭》“湖廣秋色兩相和,潭面無波鏡未磨。遙望洞庭出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痹撛娒鑼懥饲Ю锒赐サ那锷谰埃汉V月色交相輝映,波平如鏡。青翠的君山浮在湖面,好像白銀盤中的一只青螺。作者將景色寫得明媚動人,表現(xiàn)出秋夜洞庭靜謐澄明之美,色調淡雅,意境空靈,堪稱佳作。但若從認識的深淺及內涵的深廣上看,應在杜甫之下。至于登臨岳陽樓所留下的千百首詩作雖寫的各有所長,然以認識及內涵的深廣來衡量也都不及杜甫。
三、藝術特色上比較
抒寫離情別意的詩詞,在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俯拾皆是,也確有不少是被人民交口稱贊的名作。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自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維的《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杜牧的《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边@三首詩皆是名作,都是帶著悲意寫送別友人時情懷,藝術特色卻各不相同,尤其王勃的詩,別致新鮮,不落窠臼,給人以曠達慷爽之感。在同題材詩中顯示了新的生命。該詩首聯(lián)落筆不凡,詩人以浩闊的自然景象作為背景,統(tǒng)攝了送別友人及友人到任的起訖地點。說三秦護衛(wèi)著城闕,突現(xiàn)了古城長安的雄偉。這是近景。友人就要告別長安了,怎不令詩人覺得依依難分。這就有情大可抒發(fā),但詩中并沒有徑直道破,而是通過摻和著惜別情緒的寫景,來表現(xiàn)兩個老朋友的不忍遽別。頷聯(lián),直抒胸懷,情重意濃,具有回腸蕩氣的魅力。詩人用疊印的手法,使“同是宦游人”的感情典型化,在“與君離別意”的琴鍵上彈出了足以使友人獲得慰藉的新音。頸聯(lián),別開生面,境界獨造,更是豁人耳目?!昂取?,極言其廣,“天涯”極言其遠,而“比鄰”又極言其近,兩相對照,距離很大。但詩中用“存知己”紐住了衣扣,關鎖的無縫無罅,反覺得唯其廣遠,才越發(fā)顯其貼近,使感情貫通膜里,牽動人心??梢哉f,這兩句詩的概括力和感染力,已臻于至善至美的程度。尾聯(lián),爽直為快,意氣高昂,使讀者與詩人在心胸的豁達上發(fā)生了強烈的共鳴。王勃摒棄寫送別詩的俗套,不讓淚水來進入他的詩行,不用感傷來彌漫他的詩情,這就不同凡響,為送別詩換上了另一風格的新裝。整首詩的主題是一個“送”字。圍繞“送”字,一步步將感情明朗化,一層層將感情深入化。詩人從“送”的地點寫起,引出友人去的所在,把長安與蜀州縮在遠近相間,壯闊雄奇的畫幅之中,明為寫景,實為寫情,隱含著詩人的心理活動。因此三四句承此而來,以客中客的同一處境,寫到詩人自己“送”的具體感觸,透露出詩人的胸懷之闊,呈現(xiàn)出詩人豪放的形象。詩人的這種形象,就是由感情凝結成的詩的形象。而且感情在五六句中升華到高度,寫到詩人對“送”的深刻認識:友人可以送走,而對友人的心是送不走的。這樣,就把真摯不移的友情放到異常突出的位置上。既然如此,那與友人在分道時就不致珠淚橫流,因此極其自然地在全詩的結句中,寫到詩人與自己認識相應的“送”的情態(tài)。寫送別詩,表達感情的手法多種多樣,但王勃的情調決定了詩的格調,別致新鮮,耐人尋味,勘稱佳制。王維的《渭城曲》字字句句浸透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的深切關懷,讀來十分感人。開頭兩句用“朝雨”“客舍”“柳色”,構成了一幅典型的送別圖景,烘染出一種深情的離別氣氛。后兩句舍去其他一切送別過程,只剪取餞行筵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再干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筵席再長,終須一別,朋友上路的時刻終于不能不到來,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刻都達到頂點。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xiàn)。“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個“更”字表達了詩人多么復雜的感情?。∷?,剪裁精當,含義豐富,是這首詩的長處。杜牧的《贈別》則以曲折委婉,纏綿悱惻而見長。題為“贈別”,當然要表現(xiàn)人的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偏偏又撇開人,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蠟燭有心還惜別”。蠟燭本是無情物,因為有心,居然也動了情,而且徹夜垂淚,直到天明。“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極妙。有情人感動了無情的燭,反過來,燭又替人垂淚,可見當事人該多么傷心了。這首詩借物抒情,將惜別之情寫得既委婉含蓄,又深沉真摯。通過這樣的比較,我們便不難看出這三首詩各自的藝術特色了。
同題材共作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現(xiàn)象,尤其是精華之作,各有所長,運用比較尋求其藝術的瓊漿玉液,不可不說其味無窮。它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批判繼承祖國的文學遺產,使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和藝術達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