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想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主要是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shù)特征談詩歌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內(nèi)容較為單一集中,思路比較清晰。但文章告訴了我們一種鑒賞詩歌的方法:通過分析意象,把握詩歌思想感情。因此,可將教學重點放在引入課外同類現(xiàn)象上,讓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只把教材作為一個例子。
通過本篇課文的學習,達到以下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詞語言暗示的表達技法和歸納方法;
2、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
3、借助在品味詩句時的審美體驗,喚起學生對古代詩文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fā)學生奮發(fā)向上。
教學簡說
課前安排學生預習,弄清課后習題一的問題。訓練學生尋找信息的能力,要求盡可能以原文語句作答。
一、導入設計
播放一張有關(guān)秋天樹林景色的幻燈片,要求學生進行描述。教師抓住學生在描述中可能出現(xiàn)的“樹葉”“黃葉”“落葉”等詞語,提出這樣一個文學現(xiàn)象:古詩人寫秋天之景,但凡與樹有關(guān),常用“木葉”“落葉”,卻絕少用到“樹葉”“黃葉”“落葉”,這是為什么呢?從而導入對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分析產(chǎn)生這一文學現(xiàn)象的原因。
二、探究學習4-7段
檢查預習情況,學生回答課后習題一的有關(guān)問題。(提示見教學參考書)
小結(jié):正圖為“木”具有了以上藝術(shù)特征。我們在詩歌中遇到“木葉”“落木”時,不能簡單地從概念上去理解,而應想到“枯黃的落葉”,感覺到的是“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這就是詩歌語言所特有的暗示性?!斑@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與概念中的意義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所以“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并借助這一意象,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借助某一事物所具有的特定屬性,寓其以特殊意義的手法,是古詩詞中常用的手法。
三、思維拓展
1、在千花萎謝、萬木凋零的時候,只有梅傲霜雪、凌寒風,獨自開放,這是梅的自然特性。詩人常拿梅入詩,以梅喻人。大家想想,梅會象征人的哪些品質(zhì)?
提示:高貴圣潔、堅強自傲。
賞析下面二首詠梅詩:
梅 花
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A、這里的梅有何特點? B、表現(xiàn)作者怎樣的人格?
提示:表現(xiàn)了梅花“凌寒獨自開”的高貴品質(zhì),借此喻自己高貴圣潔的品格。這首詩的意象表現(xiàn)的就是我國這種傳統(tǒng)文化精神。
卜算子·詠梅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C、毛詩中的梅除了傲霜雪、凌寒風外,還有哪些特點? D、詩人借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達了對梅達觀堅定和高貴純潔的贊頌之情,同時詞中也有一種超越時空的壯美和豪放樂觀、謙遜的內(nèi)涵和韻味。
2、杜鵑鳥,相傳是蜀王杜宇的化身。他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有了凄涼、哀傷的象征;又因其叫聲似“不如歸去”,也就有了思鄉(xiāng)的意味。
鑒賞下面二首詩: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 遙有此寄
李 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E、試分析“子規(guī)啼”對表達詩人情感的作用。
提示:子規(guī)哀愁的叫聲,漂浮不定的楊花,組成了一幅蕭瑟悲涼的畫面,更襯出了作者的離別傷感之情。
宣城見杜鵑花
李 白
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聲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F、試分析“子規(guī)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提示:這里子規(guī)鳥的叫聲除了哀愁,更多的是其“不如歸去”的叫聲,勾起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小結(jié):詩歌的創(chuàng)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宣泄,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借助一個或一群新奇的意象。因此,我們在賞析詩歌時,可以通過領(lǐng)悟意象,把握詩歌內(nèi)容,領(lǐng)會詩歌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人的情感。
四、研究性學習
唐詩中,有許多以“柳”為題材的詩,如賀知章的《詠柳》,李商隱的《贈柳》,羅隱的《柳》等,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各異。試再找?guī)资祝浴疤圃娭械牧睘橹黝},寫一篇小論文。
(此練習旨在拓展學生思維,引發(fā)他們進一步的思考和分析,真正掌握這種鑒賞詩歌的方法,喚起學生對古詩文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