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課程,語文課堂“動”了起來?,槵樀淖x書聲,此起彼伏的討論聲;極具個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樣的作品展示……一時間,平靜的語文課堂變得“熱鬧”了,單調(diào)的語文課堂變得“生動”了。
透過“熱鬧”與“生動”,我們會感覺到除了讀,參與活動的往往只是少數(shù)優(yōu)等生,大部分學生充當聽眾;而且,學生思考并不深刻,往往問題一提出,學生就舉手發(fā)言,且說的只是對文本淺層的理解。究其原因,是我們的教師沒有給充裕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體驗和思考——語文閱讀教學缺乏“靜思”的過程。
筆者認為,“靜”是“動”的前提與基礎(chǔ),“靜”是“動”的和諧共振體。只有“靜”到了位,“動”才深刻,才有內(nèi)涵。
一、默讀靜思,營造潛心會文的“場”。
語文教材,選文精當,每篇文章都蘊涵著豐富的人文情感:燦燦的美,濃濃的情,款款的意,深深的理……無不滲透在課文的語言文字之中。只有在靜靜的讀書“場”中,全體學生才能靜下心來與文本進行零距離接觸,與作者傾心對話。
當教師給時間讓學生默讀批注時,靜靜的讀書“場”就形成了。在這個“場”中,沒有喧囂,沒有浮躁,沒有干擾,學生在這個“場”中極易走進文本,達到“文我合一”,進而憂文中“人”所“憂”,喜文中“人”所“喜”,情感得到交流,思想受到啟迪,認識得以升華。
二、默讀靜思,搭建個性閱讀的“臺”。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這是新課標倡導的新理念,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應(yīng)是我們語文教師追求的教學境界。
教師在課堂上要舍得給時間讓全體學生讀課文,要求他們邊讀邊批注,學生就會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參與。這樣,“個性化閱讀”的平臺就搭建成功了。在充足的時間、寬松的空間里,學生用筆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間,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與其說學生是在默讀,不如說學生是在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與其說學生是在批注,不如說學生是在憑自己的知識、情感、智慧、靈性,在感悟文本的意義與內(nèi)涵,從而獲得認識與情感的升華。
三、默讀靜思,激發(fā)學生朗讀的“情”。
“帶著感情朗讀”,這幾乎成為朗讀課文的統(tǒng)一要求。課堂上,“請帶著高興(悲傷的……)的心情讀”、“聲音低沉些”、“把這幾個字讀重些”等,在教師這些技法的指導下,學生也會讀得像模像樣,但這并非學生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意義上的朗讀是學生憑借語言文字還原語文形象,理解語言內(nèi)涵,體會文章情感的復雜的心理過程。學生通過默讀批注,真切地體驗文章的情感,感悟文章的內(nèi)涵,與作者、與文中人物“三心相通”。自然積淀了豐富的情感,自然能讀出自己的“心”。試想,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沒有抓住父親的背影與他的細節(jié),又怎能讀出對他的感激之情?只有在默讀批注后,學生的情感才會自“燃”,飽含自“燃”的情感去朗讀,即使音質(zhì)不甜美,音調(diào)不標準,同樣會打動人心!
四、默讀靜思,促進學生閱讀的“思”。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旦我們對某件事情有了投入,有所付出,就會格外地專注。學習也如此。當學生親自實踐,“潛心會文”有所得時,一方面會胸有成竹地暢所欲言;另一方面,他們會格外專心地傾聽別人的發(fā)言。在傾聽的同時,他們會不斷地把別人的感受與自己的理解進行比較,比較之后便有反思。
在比較與反思的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完善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受,使自己的感受由“淺顯”變?yōu)椤吧羁獭?,由“片面”變?yōu)椤叭妗?,由“單調(diào)”變?yōu)椤柏S富”。當學生一旦有所受益時,會更熱衷于“默讀靜思”這種讀書方式。
五、默讀靜思,加大語言訓練的“量”。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把講不出來的東西讀出來”,這些說法似乎很有道理。仔細琢磨,真的“不可言傳”嗎?真的“講不出來”嗎?事實是學生有感受,卻不會用語言表達出來,或不能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究其原因,還是學生語言積累的“量”不夠,運用語言的能力不強,表達方式不當所致。但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在默讀靜思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并通過交流取長補短,學生的理解就會更深刻,表達方式就會更豐富,語言的運用就會更規(guī)范、流暢,學生感悟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就會在默讀靜思的過程中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