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匯區(qū)2006屆高三模擬考試作文題是:
節(jié)假日,都市里的我們紛紛去向往已久的水鄉(xiāng)海濱、名山大川旅行,放松心情;而那些長期生活在“景區(qū)”的人們卻可能并不覺得本地有多少值得流連的,相反,他們格外羨慕都市生活的豐富與便捷。
由此看來,熟悉的地方似乎沒有風景。
其實,世間萬象,又何止旅行如此?
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談談你對此有什么感想。文體不限(詩歌除外),題目自擬。
[審題思路與分析]
筆者認為,這道作文試題從題型設計來看,基本符合近兩年上海高考命題的思路——從2005年春考作文的“心靈之窗”、秋考作文的“對當今多元文化的審視和辨析”,到2006年春考的“牽動你內心深處的一種聲音”,都是提供背景材料和提示語,限定作文范圍,而沒有明確給出“話題”的作文形式。從寫作內容看,本題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熟悉的“風景”,即能從身邊的人和事、常見的生活場景、社會現象、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中引申出自己的感悟,寫作空間比較大。但這類作文題目的審題依然是寫作時必須經過且不能走錯的第一重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同學們審題時應讀背景材料,抓住關鍵詞或關鍵語句。提示語中“熟悉的地方似乎沒有風景”是關鍵語句,如果說這是寫作的話題范圍的話,它是一個觀點型的,而不是一個概念,不同于以“風景”為話題的作文,關鍵詞至少有“熟悉”與“風景”,有點類似“熟悉的地方有(沒有)風景”這個話題。“似乎”一詞又在暗示我們其實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隱含了命題者的傾向?!帮L景”本來是指一個地區(qū)內由山川、花草、樹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條件所形成的足以供人賞心悅目的景觀,但在這里它的含義更豐富,既可實指也可虛指?!捌鋵?,世間萬象,又何止旅行如此?”又暗示我們要展開一定的聯(lián)想和想象,打開寫作思路。從審題立意來看,大致有以下幾個角度:
第一,描述熟悉處各種“風景”。由于對“風景”含義的解讀不同,于是出現了熟悉處那異彩紛呈的自然風景、社會風景、文化風景。如《風景這邊獨好》《熟悉處有美景》《身邊的風景一樣美麗》《尋美,何必舍近求遠》寫校園、公園、小區(qū)、社區(qū)美麗的自然風光,上海日新月異的城市景象和郊區(qū)新貌。《熟悉的背影是道亮麗風景線》《文明就在你腳下,風景就在你身邊》寫令人尊敬的人或團隊、有意義的生活場景、值得珍惜的幸福生活;《心靈的眼睛》《慢慢走,慢慢看》寫自己通過閱讀感悟到的美麗快樂:“書中自有黃金屋。沉浸在書香中,其實風景就在我們身邊,一俯視,一抬眼,觸手可及,書中的美景任君慢慢品嘗……”,“身邊的風景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魯迅筆下的野草;是梵高的向日葵”。還有從傳統(tǒng)文化的視角來寫的,立意較新,如《民族文化,急待發(fā)掘的美景》,切中時弊,讓人深思。
第二,反思沒有感覺到熟悉處“風景”的種種原因。當然,如果僅僅列舉身邊的一些風景現象,自然立意不高,很多同學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分析熟悉地方的風景往往被忽視的原因,這或是因為“審美疲勞”、習以為常而產生厭倦,或者是因為終日忙碌,或者是因為一顆不安靜的心。如:“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是一種思維定勢。長時間處于熟悉的狀態(tài)中,讓人不知不覺就融入了周圍的環(huán)境,而周圍的事物也漸漸成為主觀的一部分,這往往讓人思維出現厭倦,不知不覺也就出現了‘吃在碗里,看著鍋里’的現象?!保ā吨痪壣碓诖松街小罚?。“有人說這很矛盾,其實未必,說熟悉是因為它離你很近,伸手便可觸摸。說不熟悉是因為繁忙的工作學習使你沒有機會走進它了解它,發(fā)現它的美麗風景?!保ā讹L景這邊獨好》)。還有同學把這種現象形象的概括為“圍城現象”。分析合情合理,追問令人深思!
第三,探詢怎樣去發(fā)現熟悉處的“風景”。如《給我一雙慧眼》寫道:“正如羅丹所言,世上并不缺少美麗,缺少的是發(fā)現美麗的眼睛。請你給我一雙清明的雙眸,讓我發(fā)現身邊的美麗風景?!薄叭耸遣畼?,而風景則是千里馬,最重要的是懂不懂得去‘發(fā)現’。善于發(fā)現風景的人會使自己活得充實快樂;反之,不善于發(fā)現風景的人會活得虛無悲觀。境由心造。靜下心來,千萬不要被外邊的事物所迷惑,欣賞熟悉的地方的風景吧!”《聆聽生命的律動》:“我們何不在匆忙的生活中停下腳步,駐足觀賞,或許你會聆聽到不一樣的生命律動,其實那就是美麗的風景?!薄厄嚾换厥?,風景這邊獨好》:“只有遠走異國他鄉(xiāng)之后,回首向來熟悉處,也有風景也有情。原來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xiāng)風景獨好!”還有《?;仡^看看》《慢慢走,欣賞啊》《低頭是一片藍天》《彼岸沒有天堂》《門前桃花別樣紅》,題目富有詩意,韻味無窮。
當然,以上三個方面(實際上就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不可能截然分開,可以結合起來寫又各有側重;也可以突出某一或兩個方面,其他方面點到為止。最佳的立意是辯證分析不熟悉的地方當然有風景,渴望別處追求新奇也是人之常情,但也不要忘了熟悉地方的風景。如《風景,觀于眼而感于心》說理娓娓道來,絲絲入扣,理性分析很到位。請看下面的優(yōu)秀作文《彼岸的燈火》。
[優(yōu)秀作文與點評]
彼岸的燈火
徐匯區(qū)一考生
站在黃浦江的防汛墻邊,眺望遠方那美不勝收的浦東夜景——偉岸的東方明珠電視塔高高聳立,兩個大球點綴著五彩的燈光,在夜色朦朧中,呈現著明滅或可睹的神秘美感;國際會議中心個子雖矮,卻依舊壓抑不住它的妖嬈與高貴……那浦東夜景向世界昭示著一個民族的進步與發(fā)展,向世界展示著上海的輝煌與光芒。我不禁有些妒忌地說:這浦東的發(fā)展之快真是讓浦西相形見絀了呢!怪不得名流都對浦東房產趨之若鶩。
然而友人的話卻一語驚醒夢中人:“在東方明珠上用望遠鏡眺望外灘,那才是享受!那些用巨石堆砌的大氣磅礴的建筑群,才是真正的巨人!這些承載著一個民族的興衰的歷史老者,才是真正值得敬畏的永恒!”
哦!原來彼岸的彼岸竟更別有洞天!
我們總是驚嘆于彼岸是多么的美好與令人神往,卻殊不知自己身邊的土地也是對岸所期待的桃源。也許對于旅行,這是一個值得理解的現象,然而世間萬象,又何止旅行如此?我們欣羨于那些年過半百的企業(yè)家最終獲得財富與名望,卻忽略了自己手中所握有的最寶貴的資本:青春;我們熱衷于追逐好萊塢巨片的驚險與刺激,卻無暇感動于中國那一部部充滿人文關懷與現實主義的國產片;我們一味地謾罵本國的教育制度,殊不知許多歐美國家贊嘆著中國所培養(yǎng)的人才的專業(yè)精神與縝密的邏輯思維。彼岸的風景是多么美麗,然而彼岸的彼岸,你是否真正揭開過它看似平凡卻奇崛的神秘面紗?
英國駐華大使館的高級簽證官披露過一件事:一個孩子在面簽時說:“我不想去英國,可我的父母偏要我去。簽證官,求你幫我拒簽了吧!”月是故鄉(xiāng)明,可為什么那么多家長卻總是固執(zhí)地堅持: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外國的教育比中國的教育好,外國的文憑比中國的含金量更高呢?殊不知,越來越多的外國學者正關注著中國文化,紛至沓來地來到中國,徜徉于這文明古國淵源的文化海洋之中;又殊不知,中國的教育正在越來越多地受到世界肯定,為地球這一人類文明家園鍛造出越來越多的精英之才。
當追逐變成一種盲目,我們便失去了許多原本觸手可及的財富。“彼岸效應”給留學戴上了太過沉重的光環(huán);“彼岸效應”也給那些盲從的人們套上了枷鎖。
彼岸的燈火確然通明,然而,在你身后的這片土地上,也許蘊藏著更多的輝煌!
點評:
這是一篇近乎完美的考場作文。開篇生動描寫在外攤看到的讓人心馳神往的浦東風景,接著筆鋒一轉,借一位友人之口敘述在明珠塔上看到的浦西風景,巧妙地引出自己的觀點——“原來彼岸的彼岸竟更別有洞天”,即熟悉的地方風景更美。然后議論道:“我們總是驚嘆于彼岸是多么的美好與令人神往,卻殊不知自己身邊的土地也是對岸所期待的桃源。”進而展開聯(lián)想轉向世間萬象,列舉幾種彼岸現象,尤其是怎樣對待外國大片和出國留學,令人深思。然后又寫了一個典型的事例:父母要送女兒出國留學卻不知女兒更熱愛自己的故鄉(xiāng)。文末再次生發(fā)富有哲理意味的議論,呼應開頭,再次點題。本文扣題之緊密,立意之深刻,行文之大氣,語言之老到,令人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