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活動是失敗的,不能調(diào)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教師是失職的。學生參與教學就是學生與教師組成一個互動體,教學相長,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能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wù)。語文課堂教學更應(yīng)該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讓課堂變成一個生動的、富有個性的語文教學舞臺——教師是導演,學生是一個個出色的演員,而教師的主要導演工具就是語言。
語言是一項教學基本功,也是教學的主要手段,語言表現(xiàn)形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一)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應(yīng)該是科學的。
科學的語言是充滿智慧的語言。語文教學語言之所以充滿著智慧,除了教師本身的語文素養(yǎng)外,主要還由于課文內(nèi)容所包含的知識含量。不管這種知識是自然的還是人文的,教師都要緊扣教材進行講課,不允許教師把不科學的、沒有經(jīng)過驗證的東西任意發(fā)揮傳授給學生。
首先,語文課堂教學應(yīng)使用國家憲法規(guī)定的“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是作為一名合格語文教師的必備條件。推廣和使用普通話是國家一項重要的語言政策,學校是推廣和使用普通話的重要基地,教師是最直接的實施者。很難設(shè)想,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用五花八門的方言土語來朗讀課文,那將是一個怎樣的場面!嚴重的語言隔閡,必然造成交流困難,怎能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一位高校教師不無感慨地說:我們的學生來自四面八方,當我第一次讓他們在課堂上朗讀,有的學生被善意的哄堂大笑弄得臉紅耳赤的時候,我替他們難過,替其母校的老師汗顏,尤其是語文老師——他們也許學識淵博,文可昭人,但他們沒有教好普通話,沒有讓學生掌握好最基本的交流工具!是啊,正如某位教師所言:別字先生會覺得臉紅,可方言先生和土語先生卻泰然自若,其實,沒有什么兩樣,他們都在影響著教學效果。
其次,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表達應(yīng)該是準確無誤的。只有清晰、準確、合乎邏輯的語言才最有科學性,才能有條不紊地讓教學的舞臺劇一幕幕演下去。因此,語文教師在語言修養(yǎng)方面的要求更高,講課要做到字斟句酌,要防止語句不通、詞不達意、含混不清、邏輯紊亂的弊病。有的教師喜歡在教學語言中加入過多的語氣詞,以為這樣會更具親和力。還有些教師養(yǎng)成了“口頭禪”的習慣,如毫無意義地重復(fù)某些詞等。這樣,用語氣詞和口頭禪都會影響教學互動,影響教學效果。另外,語法、邏輯和修辭上的錯誤也應(yīng)避免,因為語文教師本身就應(yīng)該是這些錯誤的糾正者,要不然,就是“知法犯法”了,談何教書育人?
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應(yīng)該是干凈利落的、簡潔精練的、清楚明白的、準確規(guī)范的。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氣氛是活躍而又莊重的,這樣的語言習慣更會使我們的學生受益終身,因為一個人的語言習慣在某種程度上可體現(xiàn)出他(她)的個性和做事風格。
(二)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應(yīng)該是富有啟發(fā)性的。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美國教育家克伯屈也曾說:“思維就是對未知的探索?!鼻擅钤O(shè)計的課堂教學語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啟迪其積極思維,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培養(yǎng)高尚的學習動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比如,一個富有特色的導語,就能一下子緊緊抓住學生的心,使其注意力立即指向教學內(nèi)容,激起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比如,在講析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時,可以運用這樣的導語:“在本世紀的20年代初,中國文壇上出現(xiàn)了一篇震動整個社會的小說。這篇小說還在報刊連載的時候,就使那些正人君子、高貴豪紳驚恐萬分,以為小說寫的就是他們自己,紛紛要求追查作者。小說連載完后,很快被翻譯介紹到世界各國,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名著。直到現(xiàn)在,小說主人公的名字還被人們作為‘精神勝利者’的代名詞。那么,這是篇什么小說呢?”正當學生興致勃勃的時候,可寫上標題:“阿Q正傳”。接著,再進一步啟示:“小說寫了哪些讓高貴豪紳們?nèi)绱梭@恐的事情呢?為什么會引起如此巨大的社會反響?下面就請大家翻開課本,看看小說的部分章節(jié)吧!”這樣的導語,可以一下子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欲望,點燃他們的思想火花。
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過渡語,也是啟發(fā)學生探索未知的鑰匙。要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科學化、藝術(shù)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科學得體的過渡語,是必不可少的。過渡語運用的方式有很多,提問是常用的一種。一個好的提問可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激活學生思維的效果。如講析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時,可以運用這樣的過渡語:作者為何幾次強調(diào)劉和珍的形象是“始終微笑著”的呢?接著,在學生熱烈的討論結(jié)束后,再給予總結(jié):第一,悼念烈士;第二,反襯敵人的兇殘;第三,駁斥無恥的流言。這樣一來,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緊湊的,學生的學習熱情是旺盛的。
(三)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應(yīng)該是生動的。
妙趣橫生、生動形象的語言,是牢牢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法寶”。有的教師說,語文課最難上,因為教學語言難組織。的確,語文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從某種意義上說,取決于教學語言的生動性。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一首動人的詩歌,在某些教師的課堂上,可能會變得索然無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而一篇枯燥的古文,一篇單調(diào)的說明文,在某些教師的課堂上,又可能變得生動有趣,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所以,有人把“趣味性”和“生動形象”比作教學語言中的“食鹽”和“味精”,似美味之不可或缺。生動、形象、幽默,富有表現(xiàn)力的教學語言,是語文教師傳授知識的必備武器。語文教師應(yīng)具有這種駕馭語言的高超技藝,在清楚、準確地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用生動形象、耐人尋味、散發(fā)著無窮藝術(shù)魅力的連珠妙語,強烈地吸引著、感染著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
一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應(yīng)具有這樣的教學語言風格:其問答語言具柳暗花明之妙;其講述語言似行云流水之幽默風趣,娓娓動聽;其講解語言能點石成金,似春風化雨,滲透學生心田;其朗讀語言抑揚頓挫、聲情并茂,使學生如坐春風,得到美的感受。這樣富有表現(xiàn)力的教學語言,依賴于教師平時扎實的語言功底和精心的課前準備。當然,必須注意的是,脫離教材的漫天神侃,雖然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卻可能違背了我們的教學目的。
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是通俗的,而不是粗俗的;是幽默的,而非滑稽的。
教學語言的通俗化,是要求教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進行講課。比如魯迅先生就用“賈府里的焦大是不愛林妹妹的”這樣通俗的比喻,生動形象地向?qū)W生闡明了“美學的階級性”。這樣的幽默、生動,決不是制造粗俗滑稽的笑料。相反,我們必須警惕由于低級庸俗的所謂“形象、生動”(比如低級的模仿和嘩眾取寵),而失掉了教師的威嚴。一切矯揉造作的、有損于教師形象的言語都應(yīng)徹底擯棄。我們這里所說的教師形象也并非刻板的固定模式,實際上,每個教師的形象都是非常有個性的。所以,每個教師的教學語言也是非常有個性的。
教學語言的幽默,正是教學語言個性化的體現(xiàn),它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機敏、風趣和巧智。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是組織教學的武器,既可制止學生的不良行為,又可活躍課堂氣氛,寓批評于幽默之中,學生易于接受。同時,幽默風趣的語言是最具個性魅力的語言,是趣味性與哲理性的統(tǒng)一。
(四)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應(yīng)該是富有情感性的。
富有情感性的教學語言對于語文教學來說,顯得尤其重要。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語文教師應(yīng)該用飽含真情的語言,使學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鳴,從而收到教育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學效果,即所謂“親其師,信其言”。教師有了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yè)的真實情感,才能搞好教學,才能教育好學生。用富有情感性的教學語言所傳授的知識,學生不僅會注意接受,而且會熱切地盼望接受。因為這種注入教師真情的教學語言,就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學生,扣動著學生的心弦,引起師生的心底共鳴,使教和學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從而產(chǎn)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由于教學語言對教材內(nèi)容的強烈依附性,教師必須緊扣教材,并服從于教學任務(wù)的需要,做到有感而發(fā),切忌過分和做作,要掌握好情感的力度。既不能情感單調(diào),語氣生硬,也不能讓感情淹沒教學內(nèi)容,將個人情感盡情宣泄,而沖擊了正常的教學秩序。馬卡連柯說過:“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教師,不會成為良好的教師。”對于梁啟超式的情感投入,我們應(yīng)該辯證看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學習興趣的調(diào)動與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運用關(guān)系密切。作為課堂教學主要實施者的教師,只有用科學、生動、富有啟發(fā)性和情感性的語言教書育人,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有如坐春風的感受,才能將我們的學生培養(yǎng)成有個性、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的高素質(zhì)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