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象”和“像”兩個字使用混亂的狀況已有了明顯的好轉,尤其是作為動詞的“像”“好像”和作為副詞的“好像”用作“象”的例子在印刷品里已很少見到。但無論是社會上還是印刷品里,作為名詞性詞素的“象”和“像”字使用混亂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也常常使得許多語文工作者感到困惑,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筆者認為,造成“象”和“像”兩個字使用混亂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古漢語中“象”和“像”長期在多個義項上交叉使用,這一習慣至今深刻影響著人們對這兩個字的選擇。二是“象”和“像”在表“形狀”這一義項上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晰,至今使用者對此存有不同理解。三是漢字改革過程中,關于“象”和“像”的使用規(guī)定時合時分,更使得人們感到無所適從。
我們首先分析第一個原因。
“象”是象形字。先秦時代先有了“象”字,甲骨文中的“象”就畫作一頭大象?!墩f文解字》解釋說:“象,長鼻牙,南越大獸,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薄跋蟆钡谋玖x“大象”,作為名詞在現代漢語里依然保留著,也存在于一些合成詞中,如“象棋、象山、象皮魚”等。
“像”是形聲字。雖然也是在先秦出現的,但它要比“象”字出現得晚?!墩f文解字》解釋說:“像,象也。從人從象,象亦聲?!眱H就許慎的釋文看不出“象”和“像”的區(qū)別。段玉裁注:“像,似也?!标懙旅麽屛模骸皵M也?!庇纱丝梢姟跋瘛钡谋玖x是動詞,表示“兩個事物有共同的相似點”“摹擬”。段玉裁進一步解釋說:“然韓非以前或只有象字,無像字。韓非以后小篆既作像,則許斷不以象釋似,復以象釋像矣。系辭曰: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w象為古文。圣人以像釋之,雖他本像亦作象?!庇纱丝芍?,“象”“像”在表示“兩事物有共同點”“摹擬”等義上是古今字。
二者雖是古今字的關系,雖然“像”是后起,但“像”并未全部承擔或部分承擔“象”的義項。“象”和“像”按照各自不同的意義發(fā)展脈絡逐漸演化著,因此在古典文獻中,兩者的義項既有分合,又有交叉。相互交叉的義項主要是:
(1)形狀、樣子。如: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易·系辭上》)
馮翼惟像,何以識之?(《楚辭·天問》)
(2)仿效、摹擬。如:
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儀。(《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于是民人被發(fā)文身以像鱗蟲《淮南子·原道》
(3)兩事物有共同點。如:
天象蓋笠。(《周髀算經》卷下)
天下從之,如響之應聲,景之像形(《淮南子·主術》)
(4)肖像。如:
上瞻兮遺象,下臨兮泉壤(晉·潘岳《寡婦賦》)
圖季札、子產、晏嬰、叔向,四像居賓位,又自其畫像居主位。(《后漢書·趙岐傳》)
正是由于“象”和“像”在這些義項上的交叉使用,造成古典文獻中與此相關的系列異形詞,并至今仍深刻影響著人們在使用過程中對這兩個字的選擇。
我們再來分析第二個原因。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隨著西方現代科學技術及哲學思想的傳入,一批與“象”和“像”字有關的反映新事物新概念的詞語被引進過來,“象”和“像”的內涵有了較為明確的分野。“照像”“照像鏡”“照像器”“實像”“虛像”“抽象”“現象”“印象”等就是這一時期出現的新詞語。可見,名詞“象”和“像”的區(qū)別在當時人們的觀念中是清晰的:“像”表示人工制成的形象,“象”表示自然狀態(tài)下的形象;前者往往是具體的、可視的,而后者是較為抽象的?!跋蟆焙汀跋瘛钡挠梅ǚ忠霸?915年出版的《辭源》也有充分的體現:“真像(即實像)、虛像、圖像、影像”等詞中用“像”,“抽象、印象、象形、象聲”等詞中用“象”。
隨著語言文字的發(fā)展,到早期的現代漢語,“象”和“像”的表義有了較為明確的分工,二者分攤了古文獻中交叉的4個義項。已經自然規(guī)范為:“象”除了用于本義“大象”外,還用于“形狀、樣子”和動詞“仿效、摹擬”義;而名詞“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和動詞“在形象上有共同點”以及副詞“好像”等用“像”表示。
《現代漢語詞典》(1965年試用本)基本上沿用了以上的分工:“像”字條下有“畫像”“塑像”“佛像”“繡像”“像話”“像煞有介事”“像樣兒”,新收詞“圖像(圖象為副條)”“實像”“虛像”;“象2”字頭下有“景象”“天象”“氣象”“印象”“象形”“形聲”“象征”“想象”。
雖然“象”和“像”的分工越來越清晰,但二者作為名詞詞素在“形狀”和“形象”這一義項上,至今存在不同的理解。1990年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發(fā)布的《關于科技術語中“象”與“像”用法的意見》中說:“目前社會上音象、錄象、攝象等詞常寫作音像、錄像、攝像,科技人員也有少數這樣用的。這樣類推,將使其他與此二字有關的復合詞也造成混亂。為了統(tǒng)一科技術語,經研究提出上述意見,即今后作表‘形狀’的詞素時一律用‘象’”。列舉的詞語有“現象、形象、印象、跡象、假象、表象、景象、物象、氣象、星象、影象、圖象、實象、虛象、成象、錄象、音象、顯象管、攝象機、象差、象移、象素、象點”(下面的著重號為作者所加)。這個規(guī)定中的“象”“像”的內涵與人們一般的理解有誤差。這里的“形狀”意義過于寬泛,人們一般理解“象”只指自然狀態(tài)的“形狀”,“像”專指人工制成的“形狀”,反射或折射而形成的與原物相同或相近的圖景,一般是經過加工而成的形狀,不是自然狀態(tài)的形狀。因此規(guī)定中加點的詞語應該用“像”。事實上,這些詞在1986年恢復“像”字合法性以后,人們再運用上述加點的詞語時寫作“像”字的逐漸增多,《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根據實際也是這樣處理的。有資料顯示,到二十世紀末大多數出版物正是這樣使用的。
“象”和“像”作為名詞性詞素在表“形狀”意義時如何界定,以及由此產生的大量的異形詞如何規(guī)范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一問題不解決,“象和“像”使用混亂的現象就難以根除。
我們最后分析第三個原因。
1956年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用同音替代的方法,把“像”合并到“象”里,按規(guī)定“像”停止使用。這樣做的結果在使用中產生了歧義。1964年公布的《簡化字總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加了一條注釋:“在象和像意義可能混淆時,像仍用像。”但是此表沒有界定其具體的含義及使用的范圍,又和傳統(tǒng)的習慣不盡一致。在行文中什么時候會發(fā)生混淆,用“象”還是用“像”要由作者自己去判斷,給使用者帶來了困難。
回顧“象”和“像”的使用歷史不難發(fā)現,把“像”作為“象”的繁體字處理的做法是不恰當的,因為“象”和“像”的分化已經成為語言事實,把二者合并為“象”事實上就是混淆了兩類不同的觀念,不利于語義的表達。而“像”并未像其他字的繁體字一樣從通用字中消失,造成了“象”“像”事實上的并存,使二者已成規(guī)范的合理分工被徹底打亂,致使社會上“象”和“像”的混用十分嚴重,大量相關異形詞也隨之泛濫,如動詞“像/象”、副詞“好像/好象”、名詞“實像/實象”“虛像/虛象”“圖像/圖象”“錄像/錄象”等皆存在兩種字形。這種狀況更是給廣大青年學生帶來了學習上沉重的負擔。
或許正是看到了《簡化字總表》的注釋仍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1986年修訂后重新發(fā)表的《簡化字總表》索性徹底恢復了“像”的合法地位,規(guī)定“像”不再作為“象”的繁體字處理,實際上就是恢復到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以前的狀況。
“象”和“像”的使用本來就混亂,再加上短短三十年里其使用規(guī)定時合時分,這給廣大群眾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更讓人感到無所適從。1986年以后直至九十年代初,各類印刷品(包括中小學語文教材)里“象”和“像”使用混亂的現象比比皆是即是明證。
當然,從順應語言文字發(fā)展的長遠角度考慮,長痛不如短痛,徹底恢復兩字的分工,進一步對“象”和“像”作為名詞詞素表“形狀”的義項作出嚴格的界定,并長期穩(wěn)定下來,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象”和“像”使用混亂的狀況,會有根本性的改觀。從這里我們得到有益的啟示:對待語言文字規(guī)范這項既重要而又十分復雜的工作,要特別慎重。漢字簡化不能僅以減少筆畫、精簡字數為目的,要以服從語言文字發(fā)展的需要為前提。凡做規(guī)定須作充分的調查與研究,統(tǒng)籌安排,有的放矢;不能盲目冒進,更不能朝令夕改。
參考文獻:
1.蘇培成.“象”與“像”的糾葛[J].文字改革,1982,(2).
2.蘇培成.再談“象”和“像”[J].語文建設,1991,(6).
3.文正.“象、像、相”的不同用法[J].語文建設,1995,(4).
4.高文成.名詞性“象、像、相”解[J].語文建設,1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