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江蘇卷作文題在沿承江蘇豐厚文化內(nèi)涵、人文底蘊的同時,更注重了時代內(nèi)蘊的彰顯,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要求,成為2006年高考作文試題中的一道獨特風景。具體而言,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試題吻合時代的節(jié)拍
話題型命題作文是今年江蘇作文的一大變化。命題作文、材料作文、情景作文等作文樣式在連續(xù)8年話題作文后“重現(xiàn)江湖”,既打破了自身弊端日益顯露的話題作文長期一元壟斷的局面,也是對語文新課程標準下寫作教學“豐富多彩”的具體呼喚。
今年江蘇卷作文,以命題作文的樣式出現(xiàn),同時又借鑒了話題作文的優(yōu)勢元素。在給出命題之前,先提供一段材料,它既是命題的生成基礎,又是審題的思維起點。也就是說,材料為寫作者的審題、立意架設了一座思考判斷的橋,鋪設了一條聯(lián)想想象的路??忌鷮Σ牧系母兄^程,既是一種審題思路的引導,也是寫作前必須的思維啟動。因此這種話題型命題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對命題的理解把握,也更有利于對考生各項作文素養(yǎng)的考查。
二、材料閃現(xiàn)智性的光芒
孫紹振在《高考作文的感性和智性含量問題》中曾對江蘇2004、2005年的作文進行批評:“把山規(guī)定為百分之百是沉穩(wěn),把水定性為毫不例外是靈動的,這既不符合地理科學,也不尊重人文心靈的無限多元”,“本來,鳳頭、豬肚、豹尾是文章學一種特殊的抒情話語,把它和學習生活、事業(yè)人生無條件地聯(lián)系起來,十分牽強。把精神創(chuàng)造的一家之言,和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和客觀現(xiàn)實籠統(tǒng)地一元化地等同起來,完全抹煞其間的多元矛盾?!苯衲甑母呖甲魑念}則一改過去的不足,所提供的材料不僅感情色彩鮮明,而且具有理性的深度誘導,閃現(xiàn)著智性的光芒。“有人說,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說,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沒了路;有人說……”前兩句都有各自鮮明的情感導向,同時兩者又是辯證的材料組合,分別具有各自的價值導向;而后一句則又告訴我們客觀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對“路”的理解也是五彩斑斕的,從而又對前二句進行了“多元”補充。三段材料,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層進的,這樣不僅防止了考生在感性平面上滑行,又進一步誘導考生深入情感和智性層次,在三維立體空間上進行立體建構,并對自身的思維進行自覺的駕馭和智性的概括。這顯然更有利于檢測考生感受和思緒的縱深層次,評價考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三、命題凸現(xiàn)人性的關懷
如果說過去兩年的作文題有“將一種詩化的抒情的主觀的感情代替客觀的理性,是一種粗暴的框框”,“把命題者人生完美的詩化主題強制性地硬塞給考生”(孫紹振《高考作文題的感性和智性含量問題》)之嫌的話,那么今年的作文題則完全摒棄“師者角度”,而從學生的立場出發(fā)來命制試題,表明了命題者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對學生接受心理的關注,對學生內(nèi)在自主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重視,充分體現(xiàn)了命題者對考生的人文關懷。所給出的材料,考生不僅非常熟悉,而且感到很親切。“人”是社會生活中的你、我、他,“路”則帶有比喻色彩,可以是公路、馬路、鐵路等實實在在的具體的“路”,也可以是人生之路、個人創(chuàng)業(yè)之路、社會發(fā)展之路等抽象的理性的“路”。考生對此都有自己真切的體驗和獨特的感受,都覺得有話可說,有情可抒,甚至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fā)考生的表達欲望和創(chuàng)造激情。在這種親切的人文關懷之下,那些密切關注生活,切身體察生活,用心思考生活的考生完全可以有超凡的獨到見解,寫出飽含新鮮生活汁液的精彩文章。
四、題目充滿思辨的色彩
辯證地看待生活、看待社會、看待人生,不僅是馬列主義的重要觀點,也是我們學生今后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同時也與高中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具有“負責任地寫作”精神相一致。正因如此,近幾年的高考都突顯了對思辨能力的考查。今年江蘇卷盡管采用了命題作文的形式,但仍蘊含著對考生辯證思維能力的考查?!氨緹o路”與“便有了路”,“本有路”與“便沒了路”本身就是兩組矛盾,同樣需要考生作出辯證的思考。思維和表達的多維度培養(yǎng)不僅可以促進學生閱讀和作文能力的提高,還能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品質的生成,更能使學生養(yǎng)成立體看世界的意識和能力。加強對思辨能力的考查,也為當前的語文教學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
五、內(nèi)涵體現(xiàn)課改的要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課程目標”的“表達與交流”部分指出,要“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覺和思考”;“教學建議”的“表達與交流”中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過程”,“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fā)寫作欲望”。同時又明確規(guī)定,“要讓學生在‘知、情、意’三個方面,或者三個層次,得到全面發(fā)展”。今年的高考作文則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些要求,并注重了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考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接受心理,從學生的立場命制試題,提供學生熟悉的內(nèi)容,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理可議,引導考生多角度地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抒發(fā)自己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獨特的體驗和深刻的理解,誘導學生在具體的思辨過程中完成從感性領悟到智性提煉的升華,進而幫助學生形成自己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社會觀……都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