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課文是語文教師的一項基本功,甚至可以說是教師的“極致能力”。教師研讀課文的深淺度對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起著決定性作用,沒有對課文的深入理解,教學方法和手段也只能圖個表面熱鬧,熱鬧之后,學生什么也沒有。據(jù)了解,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將會增加“鉆研教材、鉆研文本”的目標要求,這是很有針對性的,是閱讀教學的“返本歸根”。
一、研讀課文是實現(xiàn)課文閱讀教學價值的前提
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歷來都是重視“教材研讀”的。1990年頒布實施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本)對學生提出這樣的要求:“字要規(guī)規(guī)矩矩的寫,課文要仔仔細細的讀,練習要踏踏實實的做,作文要認認真真的完成。”這實際上也是對教師的要求,課文要仔仔細細的讀,是一種閱讀態(tài)度。當前,在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淺入淺出”的現(xiàn)象,缺少鞭辟入里的有效分析,學生“會的”教得太多,“不會的”卻又教得太少。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深刻地指出:“要重視課文教學,課文教學不要打水漂?!?/p>
一位年輕教師教《斑羚飛渡》,整節(jié)課停留在“講述故事、畫面展示與欣賞”,基本沒有觸及文本,更不用說深入探究,學生所得甚少。課后,這位老師的自我反思是:備課不足,三分鐘讀課文,三天時間做課件,十分鐘“講”課,35分鐘學生“討論”。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原因可能很多,但教師沒有“仔仔細細的讀”課文,底氣不足,應該是重要的原因。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大量閱讀,是語文教育的返樸歸真。但是,如果漠視課文,那么,課文的教學價值將被弱化,學生閱讀態(tài)度、閱讀習慣、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將缺乏充分的歷練,失去最基本的“支撐”,閱讀教學有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這是令人擔憂的。于漪老師曾經(jīng)說過:“鉆研教材是無底止的,寫了教案去實踐,進行實踐后再來看教案,就會覺得沒有一篇自己是十分滿意的。且不說深與淺,就是‘準’也十分困難?!泵麕熒星胰绱耍螞r普通教師。錢夢龍先生在回憶他的教學生涯時說:“每教一篇文章之前,我總要反反復復地讀,一直要讀到確實‘品’出味兒來,才決定怎么去教。”這是真知灼見,是我們應該繼承的傳統(tǒng)。
人教社中語室聶鴻飛先生在《課文解讀中存在的問題》一文(見《中學語文教學》2006年第五期)指出了當前對課文解讀的偏差,概括出四種表現(xiàn):(1)對作品理解表面化;(2)對作品理解僵化;(3)對作品理解概念化;(4)對作品把握片面化。這四個“化”,可以說是切中了要害。
研讀課文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可能有幾個方面:1.忙于事務,非教學工作增加。語文教師大多擔任班主任,班級管理難度大,校內(nèi)外活動比較多,以致出現(xiàn)讀書、研讀課文時間不足。2.缺乏研究的動力,在教學技巧、手段上花精力,過于追求熱鬧。3.教研弱化,缺乏同伴交流與互助。即使集體備課也大都是統(tǒng)一進度和教學材料(練習題)。4.對“教材無非是例子”和“舉一反三”的理解有偏頗。5.受中高考指揮棒的影響。近年來,各地區(qū)的中高考卷現(xiàn)代文選材以課外為主,因而,到了畢業(yè)年級,不少老師便匆忙結束新課,盡快轉(zhuǎn)入復習,除幾篇課程標準推薦背誦的古詩文外,大量的課文被“閑置”。6.對“一綱多本”、“多元解讀”理解的偏差。教材多樣化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不能因為“多”而顯得次要?!岸嘣庾x”變成了“隨意解讀”,這是非常危險的。
我們強調(diào)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但不應否定教科書的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人們對教材的科學理解和靈活把握。按照課標三個維度目標,課文價值至少包括六個層面:1.知識的載體和認識世界的窗口。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古今中外,花鳥蟲魚,無所不有,教材有如世界知識寶庫。2.技能訓練的依據(jù)。課文系列化、多樣化,為聽說讀寫能力訓練提供了有力的憑借,這是其他任何書籍都無法比擬的。3.學生熱愛語文的觸發(fā)點。深入文本,與作者、文本對話,體會課文的美,在品味課文中培養(yǎng)學生熱愛語文的感情。4.言語學習的材料。課文大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我們可以充分感受不同作家的語言風格,從中學習語言。5.個性發(fā)展的驅(qū)動器。課文給師生提供展示個性的平臺,可以充分體會其中人物的個性特征,并受到熏陶感染。6.張揚人文價值,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是師生共同交流提升的載體。
二、研讀課文的基本方式方法
(一)體驗式閱讀
“體驗”就是認知主體對認知對象的感同身受的體味和體悟。體驗過程是讀者對文本內(nèi)容的呼應和認同,是一種生活閱歷的接軌、知識的融合、情感的共鳴?!读x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p>
于漪老師說:“閱讀是生命的活動,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為。”學生閱讀如此,教師閱讀更應如此,必須先有個人體驗。
魯迅先生說:“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讀者而不同?!比~圣陶強調(diào):“惟有老師善于讀書,深有所得,才能教好書。語文老師不只是給學生講書的。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奧些的地方,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意義,他們就未必能夠領會。老師必須在這些場合給學生指點一下,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啰里啰唆,能使他們開竅就行。老師經(jīng)常這樣做,學生看書讀書的能力自然會提高?!蔽艺J為,葉老特別強調(diào)的“深有所得”,實際上就是要有“個人體驗”,即“親身經(jīng)歷”閱讀。
“讀”,然后知困;“讀”,然后知味。史紹典先生在《交流·溝通·對話》中提出:“文本解讀是語文交際者語文素養(yǎng)、鑒賞水準、知識能力、人文精神、邏輯思辨等等綜合素質(zhì)的集中體現(xiàn),解讀文本,要力爭逐級達到三種境界:一是正確的解讀,二是準確的解讀,三是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眰ゴ笞髌繁粍?chuàng)造出來,不管作者是否愿意,總是從自身文化出發(fā),帶有不可避免的自身文化的色彩。在被解讀時,讀者一方面帶有自身的文化先見,一方面又因人們對共同經(jīng)驗的感知和理解而突破了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產(chǎn)生了新的闡釋。
閱讀是與作品對話,與作者交流,與自然交友,與別人溝通的活動。閱讀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心智活動。語文教師首先要讀書,要讀出力透紙背的東西,解決三個問題: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那樣寫?語文課要對話,要跟作者對話,跟文本對話,從對話中品出文本的精髓。真正讀懂文章,才能跨越時空與作者對話。
很多時候,我們進行著的卻往往是“佐證式閱讀”,就是根據(jù)已知的他人的結論,閱讀過程只是在文中尋找“論據(jù)”的過程,這種閱讀方式是被動的、機械的、靜態(tài)的,而且,長此以往,容易出現(xiàn)閱讀倦怠。體驗式閱讀融入個人的生活閱歷,因此,其方式是主動的,理解是動態(tài)生成的,是一種“心靈相通”。我們來探討《散步》的主題(寫作意圖)。解讀該文的主題,我們大都趨向于“尊老愛幼”“歌頌親情”,作為我們教師,僅停留于這些結論是不夠的。陳鐘梁先生《〈散步〉聽課漫筆》中探討《散步》的主題,特別引用了莫懷戚談《散步》的幾句話:“我要坦白,我寫《散步》的初衷,是針對當今社會弊端,想強調(diào)一下男人的肩膀,男人的性格?!蔽覀兘處煈撚羞@樣的體驗。
(二)于無疑處生疑
“研讀”就是在閱讀中研究,研究,意味著有“疑”。善于質(zhì)疑,是一種良好的閱讀品質(zhì)。從某種意義上說,閱讀過程就是“生疑——釋疑”反復循環(huán)的過程。也正因此,我們才會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很多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似乎已經(jīng)蓋棺定論,但我們知道,“理解總是大于作品的”,陶淵明讀書,常?!捌嫖墓残蕾p,疑義相與析”。教材雖然是嚴肅的出版物,但有時也會出現(xiàn)低層次的錯誤。日本現(xiàn)代小說家星新一的《喂——出來》一文(李有寬譯)入選人教社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其中的一句話“大家跑過去一看,地面上果真有一個洞,直徑大約在一米左右?!泵黠@有語病,“大約”、“左右”使用不當,我們在閱讀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及時改正。
關于讀書質(zhì)疑,古人有很多精辟的論述。宋人朱熹認為,閱讀要善“問疑”:“讀書無疑者,須叫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p>
孔子在《禮記·中庸》中論及學習的五個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逼渲小皩弳栔睆娬{(diào)的就是善于質(zhì)疑發(fā)問。黃宗羲的體驗是閱讀“見疑”:“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有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致融會貫通,方始是學?!?/p>
“學則須疑”(張載語)、“疑則有進”(陸九淵語)都是頗有見地的話。
教材中,有些文章的語言看似平淡,似乎無可疑之處,但如果我們?nèi)ゼ毤毱肺?,有時也會發(fā)現(xiàn)此處同樣蘊涵著豐富的知識,覺得意味深長,感覺到恰是作者匠心妙筆之處。事實上,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對課文中的字、詞、句、篇章結構以及寫作特點常常會產(chǎn)生一些疑問,而這些疑問,往往是鉆研教材理解課文的結果。疑問往往是我們所沒有注意到的重要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對我們把握課文有很大的幫助,閱讀效率也因此得以提高。
深讀課文,就會在平淡無奇處“生疑”?!蹲咸偬}瀑布》開頭說“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結尾說“我不覺加快了腳步?!笨此泼艿膬删溆惺裁绰?lián)系?《散步》中開頭一句話是:“我們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句話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刪去“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可以嗎?列舉人物應用頓號,為什么用逗號?《生命 生命》這個題目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好處?文中的“震驚”、“震撼”有什么不同的表達效果?《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三味書屋”匾下為什么畫“梅花鹿”?“三味”指什么?《醉翁亭記》中的“射”究竟是什么?探討這些問題,我們就會深深體會到課文意味悠長,體會到課文的語言魅力和文化魅力。
(三)舊文新讀
這里所指的“舊文”,是相對的概念,是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經(jīng)典”。以初中為例,1992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規(guī)定了108篇基本篇目,作為教材編寫的必選文章,其中不少篇目歷久彌新,課標教材中仍保留了一部分。人教版初中課標教材共有課文169課,保留的傳統(tǒng)篇目有54篇,超過30%。
在新課標觀照下,研讀這些課文應該有新的起點,常讀常新。曾幾何時,這些經(jīng)典課文大都被套上政治枷鎖,變?yōu)樗枷胝谓逃牟牧?,動輒就上綱上線,“批判什么、揭露什么”似乎成了課文解讀的思維模式和固定范式,嚴重制約了教師,使活生生的文本失去光澤,失去語文的本質(zhì)特征。世易時移,對這些文章的理解,應還原或發(fā)展?!芭f文新讀”的基本特征是由政治解讀走向文化解讀、人文解讀?!段业氖迨逵诶铡芬獢[脫“階級斗爭”,揭露人性的弱點——嫌貧愛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應回歸“人性”的生活層面,魯迅對“三味書屋”的生活并不是厭惡和批評,對壽鏡吾先生也沒有批評之意,只是客觀地再現(xiàn)童年生活的一個片斷,所謂“厭惡和批評”,是讀者受政治思想影響附加上去的;“海燕”能感動我們,在于它的“勇敢的形象”,如果政治化、革命化,這篇課文必然黯然失色;《背影》中,我們在品味語言上,往往只習慣于注意父親的動作,沒有留意他的衣著?!拔铱匆娝髦诓夹∶?,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睘槭裁匆貙憽昂凇??因為父親還在“守孝”期,他仍在沉重的悲痛中,一方面家境慘淡、痛失親人,一方面又要與兒子分別,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十分重視“家”的背景下,父親卻要承受三重折磨,正是如此,才有文章后面的“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p>
一個悲苦的父親的形象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說到舊文新讀,我們不得不談談魯迅作品的閱讀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寫的中學語文教科書,入選的魯迅作品達16篇之多。人教社中語室溫立三先生在《魯迅作品教學中的問題和對策》一文中有這樣的闡述:“對于中學魯迅作品教學中的這種階級分析和政治圖解現(xiàn)象,把一篇篇深刻的魯迅作品圖解為某些空洞、抽象、深奧、難懂的政治觀念的符號并強行灌輸給學生,甚至把魯迅作品課上成思想政治教育課,這是我們所不贊同的。時至今日,仍然還有部分教師這樣說:《孔乙己》是批判封建科舉制度戕害讀書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扼殺兒童天性,《社戲》是歌頌勞動人民純樸自然,《藥》是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祝?!肥墙沂纠账老榱稚┑娜龡l‘繩索’……這些不能說錯,但僅限于此是遠遠不夠的,魯迅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比這豐富得多,深刻得多,復雜得多,且與時俱進,但許多老師的理解仍停留在三十年前的理解水平上?!笔聦嵳侨绱?。在教學魯迅作品時,我們一般都會了解和介紹魯迅的生平,但我們的了解和介紹往往單一化、程式化: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出生于浙江紹興,我國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這樣,魯迅就被“神化”了,成了至高無上的圣人,而他作為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一個平常的人這一面卻被忽略,他的文章被無限地階級分析和政治圖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里所說的“舊文新讀”并不是盲目的標新立異,而是一種文本解讀價值取向:由政治解讀走向文化解讀、人文解讀。
(四)比較研讀
“不識貨,貨比貨?!庇帽容^的方式研讀課文,利于開闊視野,拓展延伸,加深理解。比較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對比,也可以類比;可以是縱向的,也可以是橫向的;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整體的;可以是思想內(nèi)容的,也可以是語言的。一切都根據(jù)課文實際及材料積累。
讓我們通過三個例子體會一下比較研讀的好處。
1.《藤野先生》原文與修改稿的比較。我覺得,研讀《藤野先生》,最好是讀他的手稿,從手稿中看到,有不少修改補充,這些修改補充可以幫助研讀文章。
修改部分舉例:問問熟悉時事的人——問問精通時事的人;運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便演幾片時事的片子——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他的行為,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小而言之,是為鄰國——小而言之,是為中國。
補充部分舉例(括號內(nèi)為補充內(nèi)容):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從此就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過了一個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來叫我了;但我還不服氣,(口頭答應著,)心里卻想道——;便使我忽又良心發(fā)現(xiàn),(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xù)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深惡痛絕的文字。
通過比較,認真分析這些修改補充部分,我們在佩服魯迅先生的深邃的思想和獨特的語言表現(xiàn)力之余,更能深層次地理解其文其人。
2.《爸爸的花兒落了》課文與原稿比較。課文在原作的基礎上作了六處改動(題目一處,內(nèi)容五處):
(1)原題《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是兩個分句,課文題目改為“爸爸的花兒落了”,顯得簡潔,可以引發(fā)聯(lián)想。
(2)原文:“今天,六年后到了,老師真的選了我做這件事。”課文改作:“今天,‘六年后’到了,我真的被選做這件事。”改動以后,突出了文章的主人公,暗含出選小英子作全體畢業(yè)生的代表的,不只是老師的個人意愿。
(3)原文:“我上學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媽媽打扮得穿上肥大的夾襖(是在夏天?。?,和踢拖著不合腳的油鞋,舉著一把大油紙傘,走向?qū)W校去!”課文改作:“我上學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媽媽逼著穿上肥大的夾襖,(是在夏天!)踢拖著不合腳的油鞋,舉著一把大油紙傘,走向?qū)W校去!”因為早上時間緊迫,媽媽不可能有充裕的時間向一個剛剛七歲的孩子詳細解釋,她只能“逼著”英子穿上厚點的衣服去上學。
(4)原文:“我是一只狼狽的小狗,被宋媽抱上了洋車——第一次花五大枚坐車去上學?!闭n文改作:“我是一只狼狽的小狗,被宋媽抱上了洋車──第一次花錢坐車去上學。”把“花五大枚”改作“花錢”,改得很妙。其實,爸爸不是吝惜金錢而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和品德。
(5)原文:“我怕同學恥笑我。”課文改作“我最怕被同學恥笑”。改動后的“最怕”一詞更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點。
(6)原文:“她教我們唱歌跳舞。”課文改作:“是她教我跳舞的。”改動后的句子寫出了孩子對童年的記憶是具體的、清晰的、準確的。
3.《蘇州園林》與《故宮博物院》的類比。
《故宮博物院》中有一段關于御花園的描寫:御花園的面積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無擁擠和重復的感覺。這里的建筑布局,環(huán)境氣氛,和前幾部分迥然不同。亭臺樓閣、池館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壇盆景、藤蘿翠竹,點綴其間。來到這里,仿佛進入蘇州園林。
與蘇州園林的描寫比較,御花園的描寫雖然顯得簡略,但我們可以體會到,兩文都表現(xiàn)出濃郁的民族文化心態(tài)和共同的價值追求——講究藝術效果,追求自然之趣。
方智范先生說:“教師研究文本是備課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對于語文教師來說,還有著特殊的決策意義。因為教師對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p>
錢理群教授說:“應該保持閱讀的新鮮感,不帶任何先入的主見、不做任何分析地去讀,抓住閱讀的第一感覺與感受,以感悟為基礎。要感同身受地與作品中的人物共命運,同歡樂,體察他們心靈的每一個細微的顫動;特別要細細琢磨作品的語言,品味出語言的味兒來?!笨梢?,研讀課文是無止境的,深入研讀課文,深有體會,閱讀教學才能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