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那天,正在學習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偉大的悲劇》。在我的教學預計中,這節(jié)課最多只能用兩節(jié)課,畢竟所余的學習時間并不很充分。更主要的是,我不想把寶貴的時間太多地“浪費”在并無多大意義的課堂討論上——
去年剛接手這一屆新初一時,曾有過幾節(jié)自我感覺挺不錯甚至是頗令人欣喜的課,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那些在課堂討論上說得非常精彩的同學,在單元考試中遇到同樣的問題時卻竟然不知道該如何答題了,這就使我產生了這樣的念頭:那些看似轟轟烈烈、精彩紛呈、靈感四射的課堂討論其實并不能對學生的思維及閱讀理解起到多大的幫助,更不能對提高學生的考分起什么作用。因此,在耗費不少寶貴的教學時間,大膽地嘗試了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一些“新課型”后,漸漸地,我又把教學思路收回到了原來的軌道上,而“返璞歸真” 的最緊要處便是盡量壓縮課堂討論的時間,甚至在很多課中省去了這一環(huán)節(jié)。
然而,省去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課堂學習,實在又無法讓我找到有課堂討論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課型所具備的獨特的魅力——課堂上或多或少閃爍著孩子們智慧的火花(雖然有時只不過如流星樣一閃而過),涌動著他們充滿天真質樸的理性思索,滿溢著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和激情,我也會頗有創(chuàng)意地來幾句很是出彩的評論和欣賞……那多是一些值得回味咀嚼的課,那種課上,有更多學生的身心是投入其中的,那是一種更富活力和創(chuàng)造欲的課。令人遺憾的是,這種課所費時間往往又大大地超出了可用的學習時間。
近一年來,我就一直處在這樣一種兩難的境地之中,無法找到適宜的解決方法。
[案例描述]
那是《偉大的悲劇》的第二個課時學習,上課音樂響過不久,我們正在進行“閱讀本文后,你覺得那些細節(jié)最令你感動最令你難忘?請結合具體語句說說為什么”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掃尾工作……
突然,被我戲稱為“女中豪杰”的繆瑾那只袖子捋得老高的雪白手臂如航海中的標尺般高高、直直地懸在了我的眼前巋然不動。我本想對她置之不理的,但又怕傷了她的自尊,更怕以后她再也不肯舉手(她這手的舉起,還是某一天的課堂上,我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實行男女競爭的“戰(zhàn)時政策”下才舉起來的,故有了“女中豪杰”之美稱),我想,她總不至于會有擾亂我的課堂預設的怪問題出來的吧。所以,就放心地接受了她的“挑戰(zhàn)”?!翱婅?,你還有什么難忘的細節(jié)要告訴大家嗎?”(我意欲把她引導到我正在行駛的軌道上來)
“不,老師,不是細節(jié)。我有個疑問:文中第十節(jié)寫道:奧茨突然站起身來,對朋友們說:‘我要到外邊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時候?!l都知道,在這種天氣下到外面去意味著什么——‘這個皇家禁衛(wèi)軍的騎兵上尉正像一個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墒菫槭裁础l也不敢說一句阻攔他的話,也沒一個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別’呢?”
一石激起千層浪,底下的學生頓時嗡翁嚶嚶地議論開了。有的說:“是呀!為什么‘沒一個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別’呢?”有的輕輕說道:“這么簡單的問題還不明白……”有的說:“反正他活不了多久了……”
我心中“咯噔”了一下,這下,有事可做了,我的兩課時計劃又要泡湯了??墒乱阎链?,我也只好騰出些時間來解決她的“困惑”了——韓愈不是告誡吾輩“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嗎?主意一定,我便拋出繡球:“請問哪位高手能解決她的疑問?請舉手回答?!苯淌依锏氖职琢亮恋鼗蝿又?。
一眼瞧見平時較少發(fā)言的小滑頭鐘漢祺把手舉得高高的,我便把第一個機會給了他。只見他有板有眼地說道:“我認為他們太自私了。朋友要去死,竟然不去阻攔??赡苁撬麄兣吕贿^奧茨而不敢伸手的,他們害怕活活凍死而與奧茨一起犧牲?!?/p>
教室里響起一片竊笑聲,似乎有很多支持者。
還未等我開口,老油條於林濤也隨聲附和道:“我,我同意他的說法。斯科特和他的伙伴們都是平凡的人,都有自私心。奧茨死了,他們的負擔就可以減輕了。茨威格在第九節(jié)中不是寫著‘奧茨越來越走不動了,越來越成為朋友們的負擔’、‘他們陪著這個病人(指奧茨)又艱難地走了一天路程’、‘于是病人只好用凍傷了的雙腿踉踉蹌蹌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走到夜宿的營地’等話語嗎?所以,他們一個人也沒有去阻攔他?!编?,你瞧他的理由充分得讓人無法辯駁。我就沉默在一旁,等待著下一個的發(fā)言。
少頃,一貫沉默的林一民也補充道:“其實,他們一直處于矛盾之中,想阻攔他卻又沒有辦法能讓他更好地活下去,因為第八節(jié)就寫到‘他們中間的奧茨已經在用凍掉了腳趾的腳板行走’;而朋友的死畢竟可以減輕他們的負擔,他們也許怕再攔住他,他就不會去自殺了,所以都不敢伸手阻攔。
……
聽到這里,我忍不住插了一句:“那么,若照大家的理解和分析,又該如何來解讀《偉大的悲劇》這一課題呢?‘偉大’又該作何理解呢?”
教室里沉寂了好一會兒,學生們多在埋頭思考著,也有私下交流的。
少時,常有靈光閃現(xiàn)的韓春華慢吞吞地說道:“我認為斯科特等人之所以沒有去拉住奧茨,是因為奧茨實在活得太痛苦了。前文已經告訴我們,奧茨的腳趾已經凍掉,只能用腳板走路了,而且又是走一步摔一步的。為此,他已作好了自殺的準備——向威爾遜要了十片嗎啡,欲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運和朋友們的分開來。但是朋友們真誠地阻止了他,他只得用凍傷了的雙腿踉踉蹌蹌地又走了若干公里……所以,我認為是朋友們看他活得太痛苦了才下了狠心兒讓他早點兒‘歡樂’地死去?!?/p>
我不禁微笑著接了一句:“那照你的意思,是朋友們成全了他的‘安樂死’之心愿了?”底下笑聲一片,多為他的回答所折服。
韓春華笑嘻嘻地補充道:“也說不上是安樂死,反正就是讓他早點兒結束那難受的痛苦吧。”
假小子徐永紅深思熟慮地站起來評說道:“鐘漢祺他們的回答,我覺得實在是污蔑了斯科特等一行人的人格,也小看了茨威格的眼力,他這么一個偉大的作家,怎么會為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去作傳呢?我認為斯科特等一行人早已預知了未來,這在前文中已有充分的交代——“斯科特懷著不祥的預感在日記中寫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膳隆?;‘回來的路程危險增加了十倍……’;‘況且他們體內已缺乏那種初來時的充沛精力’和那種為了人類的不朽事業(yè)而進行探險所產生的‘超人的力量’;‘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與其說盼望著回家毋寧說更害怕回家’。再說,奧茨已生病了,已在用凍掉腳趾的腳板走路了……他們再去阻攔奧茨,等于是讓他多受痛苦和折磨。與其讓他這么痛苦地活著,毋寧讓他勇敢地走向死亡——第十節(jié)末尾不是寫了:‘他們大家只是懷著敬畏的心情感覺到:勞倫斯.奧茨——這個皇家禁衛(wèi)軍的騎兵上尉正像一個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鼻扑f得多有板有眼,不錯吧。
我正想對她言辭鑿鑿的說法來個引申。只見憨頭憨腦的侯旭鵬已接下去說道:“所以,我認為奧茨的死是一種光榮的死。這樣不僅不會再拖累他的伙伴了,還可以節(jié)約極其珍貴的燃料和食物以給他的伙伴們創(chuàng)造更多生的希望。再說,大家也是為了成全他的心愿。”
多嘴的婁林強搶著說道:“奧茨是個有著極大勇氣的男子漢。為了大家能更好地活下去,他毅然犧牲了自己。他是懷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心態(tài)而走向死神的?!?/p>
不知誰在底下說了句:“奧茨身上有著一種可貴的團隊精神——犧牲自己,保全他人。真令人敬佩。”
機靈的蔡世源再也熬不住了:“我認為奧茨是為了不拖累朋友才毅然走向死亡的。他把生的希望給了朋友,而把死的絕望給了自己,這也許就是文題《偉大的悲劇》的內涵之一吧。”
呵!還很聰明的,把文題的內涵作了一個比較妥帖而崇高的概括,不錯!
……
底下還有手固執(zhí)地舉著,但是歡快的下課音樂已驟然響起,學生們只得依依不舍地合上了書本。
[反思]
1、把握契機,生成資源。課后,我很慶幸自己終于沒有武斷掐滅繆瑾的“貿然”提問,否則就不會有這隨堂生成的教學資源了。因為,這樣的教學契機在另一個班級就未曾出現(xiàn)。所以,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一定得善于把握住轉瞬即逝的教學契機,并想方設法使之生成有效的教學資源——也許應該像呵護初生嬰兒般細心虔誠吧。
2、提供機會,收獲驚喜。這次偶然的課堂質疑討論,使我再一次明白了一個道理:其實,并不是學生不肯舉手不肯發(fā)言,關鍵在于教師有沒有為他們提供一個暢所欲言的機會,也即教師們要適時地給學生創(chuàng)設和搭建一個展示其才華施展其質疑、辯論、評說和探討等多種能力的平臺。換句話說就是:你若給了學生機會,學生便會給你驚喜。今天的課堂討論,我覺得是足以說明這一道理的。
3、揣摩疑點,機智引導。要想擁有活躍的課堂,要想捕捉躍動的思維之花,要想使課堂不時地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就得精心地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揣摩可以激活學生思維的疑點,巧妙機智地引導學生質疑討論——一句話,課前導、課中導都要能盡量激活學生思維,把問題引向深入、引上正途、引向思維及理性的縱深并能使之豁然開朗。
4、巧妙設計,節(jié)約能耗。為了使課堂中更多一些出彩的機會而又盡量少耗一些時間,就該更加節(jié)約有限的學習時間(如此文學習中,我就覺得對背景及作者的介紹顯得過多了些等),更加科學而合理地設計安排各教學環(huán)節(jié),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騰出更多的時間用于課堂討論,以利促成學生思維之摩擦生電效應。也就是說,務必精密細致、精當合理、匠心獨運地預設課堂教學思路及相應學習環(huán)節(jié)。
5、穿針引線,做好導演。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正確關系,應該是主體者和主導者的關系。這就明示我們,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始終存在的,是貫穿課堂的始末的,而決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或裝飾——是并不允許學生隨心所欲的。在此,教師的作用,似乎與導演的功能有點兒相像:他不僅要對劇本——教案非常熟悉,而且也要對演員——他的學生比較了解,還要對可能出現(xiàn)的課堂情況有一定的預設,更要對課堂的走向做好科學合理的導引和恰如其分的把握,尚要對學生提及的由此及彼的問題過渡有著天衣無縫的銜接能力。這一點,我是做得極為欠缺的,也許是缺少足夠的教學機智之故吧,故而,這節(jié)課中從這一學生到那一學生的銜接過渡我始終感到有點兒別別扭扭的——似乎并沒有比較巧妙而機智地把課堂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所以自我感覺不夠爽,有些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