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模糊識別法”,就是教師根據(jù)綜合地積淀在大腦中的各種信息、知識、技能,來對客體作總體感受,亦即對客體內(nèi)容、本質、原因還未能作充分透徹分析說明時那種模糊系統(tǒng)的感受。這是一種模糊識別能力,看起來帶有一定的隨意性,但實際上具有很多優(yōu)越性,它不僅迅速,而且比較準確、靈活。目前,中考試卷的作文評改,盡管分五個等級的標準評定分數(shù),但在實際評閱中,教師往往還是運用“模糊識別法”,對一篇作文“好”或“差”,常常憑總體感受,若追問“好在哪里”,“差在何處”,評改者也不一定能立即作出條分縷析的評述,然而這種“模糊識別法”的信度卻是比較高的??档略?jīng)說過:“模糊觀念要比明晰觀念更富有表現(xiàn)力?!?/p>
用“模糊識別法”進行作文評改,其意義不可低估:
一、能調動學生(寫作主體)的寫作情感、興趣等非智力因素。完全符合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的學習意識。而面面俱到的“精批細改”常常造成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破壞和壓抑。有的作文評改后,到處“見紅”,可謂篇無病句、章無贅語了,然而學生的態(tài)度如何呢?有的喪失了自信力,認為自己的作文百孔千瘡,與老師的要求相差甚遠,得出的結論是:作文難,難于上青天!有的因此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我這里寫得不是很好嗎,老師為什么偏要那樣改?有的見處處改得妥妥貼貼,匆匆掃一眼,再看一下成績、批語,便“束之高閣”。至于老師改了哪些地方,為什么要改,改過有什么好處,根本不去作深入思考,其受益也可想而知了。采用“模糊識別法”評改可以引而不發(fā),含而不露,點而不破,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其動腦、動手。如,有個學生寫了篇《爸爸的眼鏡》的作文,他以爸爸眼鏡壞過三次、修過三次(第一次彎鉤斷了用細鐵絲綁好,第二次摔碎了一塊鏡片又重新配上,第三次橫梁斷了用黑膠布粘住),仍然不去換鍍金24K的進口變色鏡,表現(xiàn)爸爸艱苦樸素的精神。應該說,作者選材典型,以小見大,很有特色,但在結尾段,作者為了卒章顯志,寫道:“啊!爸爸,你一生勤儉節(jié)約,質樸無華,我要以你為楷模,學習你這種艱苦樸素的高尚品質?!边@種表達主題的方法顯得太露太直,于是我批道:“結尾直白淺露,請作修改,寫得含蓄些。”這就是一種運用“模糊識別法”所作的評閱,因為教師對哪些詞句表達直露,為什么直露,怎樣寫才不直露等問題,大可不必去費時費力地思考,而是留給學生自己去揣摩。這個學生經(jīng)過反復推敲,最后改為:“我默默地望著爸爸臉上那副特殊的眼鏡,望著他因勞累而顯得瘦削微駝的身影,我的眼睛突然濕潤了,在模糊的視線中,我仿佛感到,爸爸的身影越來越高,越來越大……”作者修改后,感情表達得較為深沉,使人感到弦外有音,味外有旨,言有盡而意無窮。試想,如果我用“精批細改”之法,煞費苦心地為學生改寫一個有余蘊的結尾,那么學生的創(chuàng)造才能也就完完全全地被扼殺掉了。
二、能拋開次要方面,抓住主要之點。這是“模糊識別法”的一大特點,運用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對學生作文作定“格”評改。我每次評改作文都有一個“格”,評改時就緊扣這個“格”,其它問題一律暫時擱置。如根據(jù)“教學大綱”精神,初三年級學生重點寫較復雜的記敘文,必須達到兩條要求:一是“線索清楚”,二是“能根據(jù)內(nèi)容的需要運用議論、抒情等方法表達中心思想”。評改時我就突出這兩條,其它因素暫時忽略不計。這種評改方案緊扣大綱、教材和學生的實際,重點突出,目的明確,既省時省力,又能保證評改的質量。
三、“模糊識別法”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從整體出發(fā)考察各個局部,再把各個局部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研究整體,從而能夠對學生中帶有共性的問題從宏觀上提出解決的方法。而“精批細改”常常把文章整體視作各個局部之和,教師容易被無數(shù)的細節(jié)問題所羈絆,對全班學生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不能很好地作出綜合地分析研究,從而在評講時,往往出現(xiàn)偏重細節(jié)、局部的現(xiàn)象。
四、“模糊識別法”由于強調對事物的總體感受,所以比精確識別速度快、效率高,它能使師生雙方信息得到及時反饋,縮短了學生作文運轉周期,加快了寫作頻率,增多了學生實踐和教師評講的機會。采用此法評改,對于復習應考的初中畢業(yè)生尤為奏效,因為教師有時可抓住要點評改,有時也可通覽評分,只批不改。而“精批細改”由于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有的教師常感力不從心,只得減少作文數(shù)量,使學生不能保證應有的練習機會。
采用“模糊識別法”進行作文評改,在理論上是否有據(jù)可依呢?
首先,我們從認識的主體來探討。馬克思指出:“人的全部認識是沿著一錯綜復雜的曲線發(fā)展的?!彼且粭l螺旋式的否定之否定的曲線。作為學生,在寫作中,必然存在著由模糊到精確的思維過程,如果我們排斥學生在認識過程中,實際上存在的模糊狀態(tài),片面追求認識的確定性、精確性、嚴格性、完美性,必然陷入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泥坑,作文評改也必將走向死胡同。實際上模糊領域的問題情境中,存在許多未解之“謎”,因而最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探索能力。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意識,如,我們發(fā)現(xiàn)了學生的病句,劃上一條波浪線,發(fā)現(xiàn)辭格運用不當,打上一個問號;發(fā)現(xiàn)文中有冗言贅語,批上一句:“精練些!”然后督促學生自己去思考、修改,這比教師“越俎代皰”也許要好得多。須知,學生的認識,總是先模糊,再一步步地走向清晰(精確)的,這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必由之路。
其次,再從教學主導者來看,教師之所以具有這種模糊識別能力,是因為有長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理性認識而形成的審美觀點作基礎。一般說來,教師對寫作和各項要求、標準比較熟悉,懂得一些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文藝美學的基本原理,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他們就像一個有經(jīng)驗的醫(yī)生給患者看病一樣,有時按一下脈搏,問幾句病情,就可以對癥下藥。當然作文評改中的模糊藝術不是指那種不合思維的悖理模糊,而是指符合思維規(guī)律的辯證模糊,它既不同于是非不分的糊涂,又不同于模棱兩可的含混,也不同于故弄玄虛的神秘,更不同于世故的圓滑,那種自己糊里糊涂或者疏于批改的懶惰作法而美其名曰的模糊藝術,是我們應努力摒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