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語文老師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聽課要聽李鎮(zhèn)西?!惫P者沒有聽過李鎮(zhèn)西老師的課,卻認真拜讀了《聽李鎮(zhèn)西老師講課》(收錄17個課堂教學案例),并且努力透過異彩繽紛的教學藝術現(xiàn)象,追尋其教學思路的軌跡,發(fā)現(xiàn)蘊涵于師生和諧共振中的教學法則。
李老師是這樣談自己的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的:“語文民主教育與語文素質教育是相通的。但是,要在教學中真正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站在民主教育的高度走進學生的心靈,面對每一個富有個性的學生?!?/p>
誠如是言。李老師是非常重視從心理的角度和人性的角度滿足學生個人的需要的。以人為本,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導方向。在他的課堂上,師生配合默契、心心相通,其間似有“心理契約”在調節(jié)。
“心理契約”是美國著名管理心理學家施恩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個名詞。在施恩看來,心理契約是指企業(yè)的成長與員工的發(fā)展雖然沒有通過一紙契約載明,但雙方彼此間對對方抱有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期望,如同一紙契約加以規(guī)范。由此可見,心理契約是存在于員工與企業(yè)之間的隱性契約,其核心在于員工的滿意度。
筆者借用“心理契約”一詞來探究課堂學習的心理機制。
“心理契約”具有意會性,是無意識的;但無意識卻是人類學習的巨大資源。“心理契約”雖是內(nèi)隱的,可是在李鎮(zhèn)西老師的課上確實存在,并且是其課堂教學的基礎,是教學過程的重要內(nèi)容,是教學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無形動力。
一、心理契約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無論是追求效率,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與思維能力,都離不開“心理契約”的驅動和積淀。因為心理契約是聯(lián)系學生與教師的心理紐帶,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滿意感、對教學的情感投入和學習效果,并最終影響教學的效率。在課堂教學中,心理契約至少有兩大作用:
1、心理契約建立過程中師生共同教學目標形成。
心理契約的本質是對無形的心理內(nèi)容的期望。這種期望在課堂教學中表現(xiàn)為教師和學生個體對于相互責任的單方面的主觀知覺,是隱含的;但它根植于師生的共同需要、共同目標。
李鎮(zhèn)西老師在鄭州教學《冬天》,因為是借班上課,面對第一次接觸的學生,他講了自己的教學觀:“對一篇課文,怎樣才算讀進去了呢?我以為,第一,讀出自己;第二,讀出問題。所謂‘讀出自己’,就是從課文當中,讀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場景,讀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個情節(jié)或人物形象,甚至讀出觸動自己心靈的一個時代或一段歷史……”“什么叫讀出問題呢?這就是研究。沒有讀進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問題的?!碑敳簧賹W生情不自禁地會意點頭時,李老師便讓學生開始讀書。
此時的學生和教師已達成心理默契,學生擁有努力的方向與目標,心理上具有期望,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一位女生由朱自清的父親“夾豆腐”想到父親給自己夾菜而流下眼淚;學生們圍繞文章是否“文不對題”爭鳴;最后一位發(fā)言的學生說出關于“阿彌陀佛生日”的答案……這些璀璨的思想火花讓人領悟到:心理契約有利于師生確立共同的教學目標,教師人性化的主導作用在教學實踐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學生們情緒飽滿地將自己的時間和智慧投入到課堂“對話”之中。
2、心理契約的建立有利于師生智慧的凝聚。
心理契約本質上是一種情感契約,是形成凝聚力和團隊氛圍的一種無形的手段。學生期望在課堂中有所得,教師則期望助生自得。通過共同心理契約的支撐,教師引導學生把群體的智慧融入課堂。
李鎮(zhèn)西老師在教學《沁園春·長沙》時,有一位學生說:“從‘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中,我覺得毛澤東有點狂,甚至還有幾分虛偽!”學生們驚訝不己。李老師卻沒有打斷他,而是鼓勵他說下去。課堂上的熱烈探討涉及到歷史與英雄、偉人與凡人等問題,學生的思想發(fā)生了激烈的碰撞。最后,學生紛紛把目光投向李老師,期待他發(fā)表看法。而李老師一大段關于毛澤東與政治文明的議論,則完全是在和學生的課堂“對話”過程中產(chǎn)生的靈感。
李老師教學《世間最美的墳墓》時,問:“有沒有讀了本文以后比較喜歡這篇文章的同學呢?”結果許多同學舉手表示不太喜歡。李老師當然是喜歡這篇文章的,但是他認為自己喜歡卻不能強迫學生也喜歡,上課的目的總不能就是想方設法說服學生喜歡吧。其實心理契約是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的,隨著學生認知需要及外界因素的變化,師生對教學的承諾也需作相應改變,所以教師要隨時調整心理契約的內(nèi)容與責任。李老師認為,閱讀教學應該尊重學生的多元化,無論喜歡還是不喜歡,都可以參與研討,因為這個思維過程本身是一種提高。結果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放飛思想;盡管有的學生上課以后還是不喜歡這篇文章,但是知道了課文該怎樣去讀。所以,課堂上一旦師生的心理契約形成,學生在態(tài)度上和行為上就會表現(xiàn)出對教學的向往感、認同感和全方位的投入,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
二、師生共建課堂教學的心理契約
新課改要求教師和學生應結為以心理契約為紐帶的合作伙伴。教師要關注學生對教學的心理期望,雙方之間達成一致的追求,形成一種“默契”,建立起信任與承諾關系,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自我管理。
1、共建課堂教學的心理契約,教師必須尊重學生。
“尊重學生”意味著給學生提供更寬松的環(huán)境和更多的自由發(fā)展空間,這是建立維持師生雙方滿意的“心理契約”的前提條件。
李鎮(zhèn)西老師是非常尊重學生的。且看他怎樣教《祝?!罚涸?課時完成,可是學生精彩的發(fā)言此起彼伏,直到快下課了,老師還沒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怎么辦?是堅持自己的課時計劃及時“剎車”,還是堅決維護學生的話語權?李老師選擇了后者,由3課時延長為4課時。這也許是“敗筆”。但他是怎樣想的呢?他說:“尊重學生,這不是一句空話。當學生的思想正在熊熊燃燒時,教師不能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撲滅學生的思想火焰”。
課堂上師生之間已經(jīng)建立起來的水乳交融的心靈溝通——心理契約,如果被教師一下子中斷,那么勢必會影響學生的滿意度,打破期望會產(chǎn)生失望的感覺,而打破義務則產(chǎn)生憤怒的情緒,并使學生會重新評價師生關系。所以,李老師認為,尊重學生必須體現(xiàn)在細節(jié)上。
但是,“尊重”不等于放任自流,不等于聽之任之。李老師在教學《荷塘月色》中,當一位學生說:“我最喜歡寫《采蓮賦》的那一段。”老師根據(jù)課堂預設順勢提出一個問題:“《采蓮賦》該不該刪除?”逐步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正是教師的適時引導,使老師的教學思路和學生的學習思路融為一體,學生的學習沿著教師期望的方向發(fā)展,心理契約更有價值。
2、踐行課堂教學的心理契約,教師旨在激勵學生。
共建課堂教學的心理契約,其目的是為了建立課堂激勵機制,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李鎮(zhèn)西老師在天津教學《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發(fā)現(xiàn)學生已經(jīng)學過課文。怎么辦?他要求學生獨立思考,于無疑處生疑。結果學生再讀再新,提出許多教師意想之外的問題,師生有問有答,有爭有解,循著文章思路,不斷深入。從實質上看,李老師對學生學習行為的激勵是由需要出發(fā),引導其不斷追求并最終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
課堂的“心理契約”表現(xiàn)為:教師清楚地了解每個學生的需求與發(fā)展愿望,并盡量予以滿足;而學生也會為課堂目標的實現(xiàn)全力投入,因為他們相信課堂能滿足他們的需求與愿望。所以,教學的目的不是操縱學生去完成教師預設的學習任務,而是找到學生的真實需要從而激勵他們,這是最重要的。
課堂教學是師生心靈交流的過程。李老師教學《再別康橋》時引導學生一遍遍地朗讀。他特別善于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甚至比自己強的學生),及時予以由衷的贊賞,并請他們幫助教師指導其他學生朗讀?!靶睦砥跫s”理論告訴我們:引起學生積極的學習動因除了學生自身的需要之外,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教師對學生適時而中肯的評價,尤其是評價所產(chǎn)生的后果與學生心理期望的差距越接近時,對人的激勵效果越顯著。
課堂教學的心理契約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決定了學生是心理契約的主控方。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能否有效地學習,是否會對課堂及其教學目標萌生出責任感、忠誠心和熱情,以及他們能否從自己學習中得到滿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與學生之間心理契約的實現(xiàn)程度。
新課改凸顯高人性需求,主張人本情懷,這使我們許多教師越來越重視課堂的心理氛圍,對課堂教學管理過程中的可變因素表現(xiàn)出靈活的態(tài)度,強調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靈感和偶然性發(fā)現(xiàn),并且隨時調節(jié)處于不斷流變過程之中的師生心理狀態(tài)?!靶睦砥跫s”為開發(fā)學生的無意識潛能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jù),促使我們從心理學層面多角度地反思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