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毙碌恼n程,新的理念,促使我們語文教學必須以新的姿態(tài)、新的面貌來迎接新的挑戰(zhàn)。在新課程的背景之下,為了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賞力、評價力和創(chuàng)造性,我們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以人教版初中語文第八冊《陋室銘》為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薄皸盍嗲嘟?,人在歷陽心在京。”劉禹錫三次搬家怒寫《陋室銘》?,F在的陋室已成為名勝古跡,還應感謝這篇文章,那么,這篇文章到底是怎樣的文章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它。
二、整體感知
(一)用多媒體出示兩個要求: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語氣、語調。
2、結合課文注解和工具書來疏通文意,圈出文中你不懂的詞或句子。
(二)師配樂指名朗讀全文后,請學生來點評。
生1:語速太快。
生2、但節(jié)奏還是比較明顯。
3、再指名朗讀并點評。
4、師范讀后,強調重音和停頓并出示節(jié)奏已標出的課文幻燈片。
5、生體會后齊讀。
(三)質疑字詞
師:對本文的字、詞、句還有意思不懂的嗎?
生1:“絲竹”指的是音樂,音樂是動聽的,可為什么說是“亂耳”?
師:這里的音樂是指達官貴人的歌舞聲樂,而作者所要表達的不是不愛好音樂,而是不喜歡這歌舞聲樂,表明他不喜歡官場那種燈紅酒綠的生活。
生2:“何陋之有”的之有什么意思?
師:是倒裝句的標志,“何陋之有”是一句倒裝句。
師:還有其它不懂的問題嗎?(沒有人舉人)那我來考考你們,“名、靈、斯、德馨、上、白丁”分別是什么意思?(生分別一一做了回答)。
三、質疑分析
1、師:你覺得“陋室”“陋”還是“不陋”?(結合文中語句說說理由)
生齊答“不陋”。
師:為什么“不陋”?
生: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師:從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德馨”?
生1:生活方面,劉禹錫能撫一架樸素的琴,高山流水,陽春白雪。
師:你覺得生活——
生1:安適優(yōu)雅。
生2:環(huán)鏡方面,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師:用了什么句式?用得最好的字是什么?
生2:上、綠、入。
師:好在哪里?
生3:寫活了。
師:我們用心讀一下。(生齊讀后問)環(huán)境怎么能說“德馨”呢?(聯系背景)
生1:達官貴人住的都是富麗堂皇,作者與自然親密接觸。
生2:很普通的事物,可作者過得很開心、很快樂,可看出作者思想高尚。
師:景美襯人美,《離騷》中屈原以香草襯托自己的品質美。
生3:交往的都是知識淵博的人,
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文雅的朋友可以看出他的“德馨”。還有哪些地方看出“不陋”的?
生:從孔子云:“何陋之有”可看出。
師:作者引用這句話,你覺得作用是什么?
生:進一步說明不陋。
2、師:有沒有說“陋室”陋的嗎?這屋子實際是“陋”嗎?
生:陋,但精神上是富裕的。
3、師:作者說它是“陋室”有何用意?(結合本文和作者生平思考)
生1:表明作者高潔情操、安貧樂道。
生2:不能看表面。
師:在困境中人要保持一種高潔的情操。
四、討論探究
師:《教師教學用書》中認為本文是詩人消極情緒地反映,你們認為是不是?(結合本文和發(fā)下的資料)。
五、作業(yè)
1、仿寫《陋室銘》
2、寫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教學反思
回顧這篇文章的教學。我覺得三種構想的實施是成功的。
一、《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段話:“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根據本文的特點,實行探究式閱讀教學,為學生搭建一個真正開放的交流平臺,變文本解讀為文本賞讀、語言探究,并跳出課文讀課文,可以讓語文課教學呈現新的生機。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自由讀好文本。這是對話的基礎。通讀文本,并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閱讀才是自由的閱讀,有效的閱讀。而我們平時的教學,學生自己讀書的時間少,自己讀出感受的更少。上課伊始,學生還未開口讀書,學生未及進入作品之中體驗,教師就已經把文言文的譯義強加給了學生,而本節(jié)課,教師充分注意和發(fā)揮了朗讀的作用,靈活地運用范讀、指名讀、齊讀、快速讀、激情誦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悟哲理,品味意蘊,培養(yǎng)朗讀能力。
二、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問題有層次地探究文本。這是對話的關鍵。這篇文言文怎樣教學才能實現耗時少、效果好,我設計了三個有層次的主問題:1、你覺得“陋室”陋還是不陋?并說說理由。2、這“陋室”實際上是陋嗎?3、作者說它是陋室有何用意?
三、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由于初二學生剛接觸文言文,同時為了適應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刻意放大了學生朗讀、討論、發(fā)問、自由交流等環(huán)節(jié)所占的比重,以此喚起他們的參與熱情,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為今后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總之,根據新課標一切以學生為主的理念,本節(jié)課的教學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為今后文言文的教學打開了新局面。愿我們教師能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多為學生搭建探究與對話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