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隨著高校畢業(yè)生人數的大量增加,大學生的就業(yè)優(yōu)勢不再。于是出現了一個畢業(yè)以后繼續(xù)留在學校周圍活動的族群,這些人或忙于考研或就地待業(yè),經常出入校園,但身份不同于正式大學生。人們把這種行為稱作“校漂”,把這個群體稱為“校漂族”。例如:
(1)“校漂”在各校都存在,沒啥奇怪的,只是人數的多少而已。(《中國青年報》2004年11月10日)
(2)隨著“啃老族”的出現,“北漂”“校漂”隊伍的不斷壯大,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青年就業(yè)問題的嚴峻。(《中國信息報》2005年7月6日)
(3)“校漂族”掀起房租上漲。(《華西都市報》2005年7月21日)
目前,“校漂”現象普遍,“校漂族”人數眾多,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吨袊嗄陥蟆吩?004年曾經推出《“校漂族”現象透視》的系列報道,客觀地揭示了“校漂族”存在的社會原因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況。
為什么人們用“校漂”來稱呼這類特殊人群呢?據考察,由“漂(piāo)”所構成的詞語,如“漂泊”“漂蕩”“漂游”等,都有“職業(yè)、生活不固定,東奔西走”的意思。而“校漂”也包含類似的語義特征,形象地說出了一類新生族群的生存狀況。此外,用它來指已畢業(yè)的大學生,還更容易吸引眼球,引起關注。
目前用“漂”來稱呼沒有固定職業(yè)的人,除了“校漂”之外,較流行的還有下面一些。
1.北漂。例如:
(4)“北漂”18年,闖出身價百億。(《北京青年報》2004年11月5日)
(5)洋北漂耍京片子笑翻觀眾。(《成都商報》2004年10月27日)
(6)對于北京,我是異鄉(xiāng)客,用現在的話說:我是一個“北漂”。(朱軍《時刻準備著》,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
從上面的例句看,“北漂”的含義有兩個:一是指從外地到北京創(chuàng)業(yè),用作動詞,如例(4);二是作名詞用,指從外地到北京創(chuàng)業(yè)的人,如(5)(6)兩例。
2.南漂。例如:
(7)北國客南漂椰子樹下,東北秧歌熱扭天涯海角。(新華網2004年5月7日)
(8)離開學校,離開家鄉(xiāng),羅林開始了自己的“南漂”生涯。他先后去過廣東、海南等地,為自己的音樂理想吃了不少的苦。(《新疆日報》2004年2月23日)
(9)《我的美麗鄉(xiāng)愁》講述的是外來打工族所遭遇的艱難和真情,描寫的是身處異鄉(xiāng)的“南漂”“北漂”們的生活。(搜狐網2004年3月9日)
例中,“南漂”與“北漂”一樣,也有兩個含義,但它是指到我國南方創(chuàng)業(yè)的行為或人。
3.東漂。例如:
(10)從“東漂”到“北漂”。(《文摘報》2005年1月9日)
(11)有關人士指出,這一舉動在打破公務員人才跨地域甚至跨省流動桎梏的同時,也暗示著公務員人才中“東漂族”有可能就此出現。(《今日早報》2005年3月25日)
除了方向和地點不同外,“東漂”與“北漂”“南漂”屬同一類詞語,指同一族人。但是,“北漂”中的“北”一般特指北京,而“南漂”“東漂”中的“南”與“東”僅指方位,不特指某個城市或省份。
雖然目前我們還沒有發(fā)現與“北漂”“南漂”“東漂”對舉的“西漂”,但是隨著我國西部經濟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到西部創(chuàng)業(yè),“西漂”一詞將來也很可能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而且,在人們的擇業(yè)觀念與生活方式日益更新的今天,外出創(chuàng)業(yè)成為時代潮流,“漂一族”“漂一代”的隊伍也會不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