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鑒賞《林黛玉進賈府》寶玉出場后的肖像描寫,在熟讀成誦、閉目想象、自主鑒賞中,一個眉清目秀、英俊瀟灑、溫柔多情的寶玉正向我們徐徐走來。冷不防,一學生站起來:“我感覺寶玉并非英俊瀟灑,而是一種變態(tài)!”
如同平地起驚雷,教室里霎時沸騰起來。真是語出驚人!這體驗未免太“特殊”了!但理智告訴我:這種不同的聲音不能粗暴封殺,還是先傾聽,再相機引導吧。
師:為什么是一種變態(tài),你能具體說說嗎?
生:寶玉的肖像完全呈現女性化的特點,并非常人心中的英俊模樣,比如濃眉大眼、高大威猛、英姿逼人等。大家不信再看這些描寫:“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換裝以后,“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轉盼多情,語言常笑……”這些描摹常用于女孩。如果我們對《紅樓夢》一無所知,第一次感受這樣的文字,恐怕都要以為它是在描寫一位女子。(笑聲四起,掌聲繼之。)
師:非常感謝你實話實說,同學們也有這種感受嗎?(“有”,全班幾乎是異口同聲)那么,寶玉第一次出場,他的外貌為什么會呈現女性化的特點呢?是曹雪芹先生的疏漏嗎?
生:因為寶玉那時很小,應該只有十幾歲,自然不能把他寫得高大威猛,具有陽剛之美。(不少人點頭認可。)
生:除年齡因素外,我認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審美觀,現代人看寶玉不一定“英俊瀟灑”,但在古代他可能就是美男子。
師:在古代,美男子是怎樣的?
生:我想應該有兩類。一是書生類:眉清目秀,溫文爾雅,博學多才,古代“才子佳人”的愛情觀,正是崇尚這類白面書生的美。二是勇士類:高大威猛,鐵骨錚錚,赤膽忠心,行俠仗義,“怒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掌聲雷動,同學們?yōu)樗臋C智敏捷叫好。)
師:如此說來,寶玉應是第一類美男子形象了!但審美標準因時而異,也因人而異。俗話說,“情人眼里出西施”。依我們看,寶玉不一定帥,但在這里,他是誰眼中的“白馬王子”呢?(一陣竊竊私語,同學們恍然大悟。)
生:文中描寫的正是黛玉眼中的“寶玉”,因為黛玉冰清玉潔、孤傲不群,她眼中的美男子只能是眉清目秀、溫柔多情的寶玉。如果將寶玉寫成高大威猛、滿臉絡腮胡子的烈性男子,那林妹妹哪能一見鐘情,頓生愛慕之心呢?
師:黛玉對寶玉一見如故,文中有交待嗎?(生齊讀:“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如此說來,寶玉的“女性化”外貌合情合理,大家能說得更明白嗎?
生:合乎情節(jié)發(fā)展邏輯,正如焦大不可能愛上林黛玉一樣,林黛玉也不會愛上高大威猛的帥男子,寶玉的形象吻合了林妹妹的審美趣味,為寶黛之戀的情節(jié)發(fā)展作了鋪墊。
師:非常精彩!大師的形象描摹,往往寄托深遠。同學們還有不同的理解嗎?
生:我認為寶玉的外貌特征是環(huán)境同化的結果。當人們長期共處一室,就會不由自主地互相“模仿學習”,相貌上也就有“同向發(fā)展”的趨勢。作者將寶玉外貌女性化,正突出了他從小被老太太疼愛,嬌養(yǎng)慣了,“最喜在內幃廝混?!?/p>
師:見解新穎,合乎生活常理!但寶玉為何“最喜在內幃廝混”?因為寶玉認為——“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生齊答)
生:事實上,在寶玉生活的天地里,他所見到的男人,不是“國賊祿鬼”之流,就是聚賭嫖娼之輩,而那些女兒,天真爛漫,心地純潔,寶玉自然與他們坐臥不避,嬉笑無邪,外貌同化應該是他打破男尊女卑觀念的反映。(掌聲響起)
師:見識不凡,又是一種新思路!細讀《紅樓夢》,寶玉不只是外貌,而且在生活方式、性情品格方面都呈現出女性化的特點,這也許正是作者的獨特構思。寶玉身為賈府家族利益的繼承者,卻不想入仕,不愿“經國濟世”,這就是《西江月》所詠——“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師生齊讀),所以他身為男兒,卻甘愿“沉淪”于女兒國,這確實是一種叛逆。我還認為寶玉的外貌異化,不只是寶黛之戀的情節(jié)需要,不只是環(huán)境同化的結果,不只是叛逆?zhèn)€性的外化,還是病態(tài)社會的見證。在壓抑沉悶的黑夜,在腐朽沒落的封建末世,寶玉有如“中秋之月”,有如“春曉之花”,明艷清新、嬌媚動人,這正是作者熱情謳歌、寄予理想的新人!一言以蔽之,曹雪芹先生將寶玉的外貌異化,恰是一石數鳥!
一個出乎意料的“困惑”,一路奇峰迭出的探尋,真讓人神清氣爽。尊重贏得精彩,課堂教學就是尊重凸顯學生獨特體驗的過程。盡管這一“困惑”打破了教學預設,但它所生成的集體智慧,它所帶來的生生、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卻是如此鮮活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