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作為學習的主要動機之一,在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要使學生學好語文,教師就必須努力探究,調動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實踐告訴我們,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調動學生的興趣:
一、充滿自信是產生語文學習興趣的主觀因素
有的學生總認為自己基礎差,不如別人,從心理上就比其他同學矮了一截。不少老師也偏愛基礎好、成績好的同學,把那些基礎差、成績差的同學丟在遺忘的角落,這使一些“差生”更加不自信。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智力雖有一定差別,但不是影響成績的決定性因素。絕大多數同學在學習能力、速度、效率等方面并無多大差別。這一點可以作為教師“有教無類”的根據,作為“差生”產生自信的動力。
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加大期望值,樹立學好語文的堅定信念。教師要經常呵護學生,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產生信賴感;對“差生”要多付出情感投資,給予更多的激勵和幫助,使他們充滿自信;要給“差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施展才能的機會,讓他們在同學中樹立尊嚴。
二、內容豐富的教材是產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根本
內容豐富的語文教材,是學生喜歡學習語文的原因之一,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奇有趣的說明文(如《死海不死》)、說理透徹的議論文(如《談骨氣》《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催人淚下的散文(如《背影》)、令人捧腹的諷刺小說(如《變色龍》)……所有這一切都蘊涵著無限情趣。教師這時若認真深究教材,把教材中蘊涵的情趣挖掘出來,就大大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三、滿足需要是產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源泉
滿足需要是人們行動的目的,也是誘使人們采取行動的興趣之源。學生在智力發(fā)展、學習態(tài)度、心理特征、思維品質等方面有諸多差異,這些差異在語文學習中也有一定反映。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摸清學生的差別,看看他們對語文學習、對語文課堂的具體需求有何不同。然后,要像于漪老師那樣,適時適量播種智慧的種子,開啟智慧之門,給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揮聰明才智的機會和條件,給學生提供滿足需要的機會,使多數學生能夠嘗到成功的喜悅。
四、語文學習興趣源泉還在于應用
興趣的源泉還在于應用,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把課內學到的知識、培養(yǎng)的能力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要讓他們真正認識到學習語文的作用,走出學習語文無用武之地的認識誤區(qū)。為此,教師可多設計一些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的活動,如給電視、報刊糾錯,給同學評改作文,教低年級學生讀書認字等。應用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鞏固他們的知識和技能,讓他們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