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王維《觀獵》一詩被選入多家教材,對頸聯(lián)“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中的“還歸”,有的教材注釋說:“還歸,回到。”而且對“還”字的讀音未作任何說明。(徐中玉、金啟華主編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定教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顯然,注者是把這里的“還歸”當成了同義并列式復合詞,認為“還”音“huán”,與“歸”同義,都是“返回”的意思。筆者認為,這則注釋當屬誤注,應予辨正。
的確,“還”與“歸”在“返回”義上是相同的,《爾雅·釋言》:“還,復,返也?!薄稄V雅·釋言》:“歸,返也?!倍咭部蓸嫵赏x并列式復合詞“還歸”,共表“返回”義。例如:
(1)齊公出于澤,見衣紫衣,大如轂,長如轅,拱手而立。還歸,寢疾,數(shù)月不出。(《風俗通·怪神》)
(2)孝明加恩,則論徙邊,今上寬惠,還歸州里。(《論衡》)
但是,“還歸細柳營”的“還歸”卻不當此解。因為《觀獵》是一首五言律詩,作為頸聯(lián),出句“忽過新豐市”必須與對句“還歸細柳營”對偶,“忽過”是一偏正結構,“忽”是副詞,“過”是動詞,意即“很快經過”。將“還歸”當成同義復詞,簡單釋為“回到”,就不能與“忽過”成對了。
那么,詩中的“還”與“歸”究竟是什么關系呢?“還”字又當什么講呢?
其實,“還”在古漢語里是一個多音多義詞,其中,有為今人所熟知,作動詞,表“返回”義,音“huán”的;也有作副詞,表動作或時間快、疾速,當“迅速”“立刻”“隨即”等義講,音“xuán”的。對此,楊樹達《詞詮》解:“還,時間副詞,表疾速。讀與‘旋’相同,今言‘隨即’?!?/p>
“還”的后一讀音、意義和用法已不為今人所熟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不收,然而在古代典籍中卻習見。如:
(3)而失君則不然,法立而還廢之,令出而后反之。(《管子·任法》)
(4)如是則舜禹還至,王業(yè)還起。(《荀子·王霸》)
(5)還至,即至也,還起,即起也。(王念孫《讀書雜志》)
(6)《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骸按私钥墒惯€至而(立)有效者也?!鳖亷煿抛ⅲ骸斑€,讀曰旋。旋,速也?!?/p>
“還”的這一意義古籍也常作“旋”,如:
(7)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8)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杜荀鶴《山中寡婦》)
“還歸細柳營”的“還”正當此解?!斑€歸”與“忽過”都是偏正結構,“還”與“忽”都是副詞,都表動作、時間之快、之疾。整聯(lián)意思為:(出獵將軍)很快經過新豐市,隨即回到細柳營。這既符合律詩對仗要求,也與整首詩描寫將軍身手敏捷的基調相符。因此,《觀獵》詩這則注釋應改為:“還,讀作xuán;還歸,隨即回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