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通過群眾路線的實施積累了豐富的社會資本——廣泛的參與網絡與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人格網絡、與人民群眾的相互信任、一系列的保證群眾利益的制度和規(guī)范。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更應該通過堅持群眾路線來加強網絡、信任與規(guī)范的社會資本建設。
[關鍵詞] 群眾路線; 社會資本; 網絡; 信任; 規(guī)范
[中圖分類號] A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7-1962(2006)02-0018-02
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之一。它不僅科學地解決了黨與群眾的關系這一黨的建設的根本問題,而且成為了我們黨根本的路線和政治優(yōu)勢所在。正是依靠群眾路線,黨在長期的革命與建設的過程積累了豐富的社會資本——網絡、信任和規(guī)范。這些豐厚的社會資本是我們的事業(yè)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我們黨始終保持生機與活力的重要源泉。在今天的新形勢下,我們更應該加強這些社會資本的維持與發(fā)展,以此加強執(zhí)政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
一、社會資本概念的提出及內涵
要認識與理解毛澤東群眾路線所取得的社會資本,這首先需要我們對社會資本這個概念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社會資本理論是近20年才興起的一種新的理論范式。它被廣泛地應用來解釋社會發(fā)展、政治發(fā)展與經濟增長,極富有解釋力與預測力,因此越來越受到學者及政府所青睞,并且成為許多政府組織與國際組織制定政治、經濟、社會政策的極為重要的理論依據(jù)。
早在1980年,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在《社會科學研究》雜志上發(fā)表的短文《臨時筆記》中提到了“社會資本”這個概念。1985年,布迪厄在《資本的形式》中系統(tǒng)地闡述了這個概念。1988年,社會學家科爾曼從社會結構的角度對社會資本作了初步的論述,后來在其所著的《社會理論的基礎》一書中對社會資本理論作了較為系統(tǒng)的論述。1993年,美國著名社會哲學家普特南對社會資本做了這樣的界定:社會資本是指社會組織的特征,諸如信任、規(guī)范以及網絡,它們能夠通過促進合作行為來提高社會的效率。這一定義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并被作為解釋經濟增長和政治穩(wěn)定等社會發(fā)展現(xiàn)象的關鍵因素。社會資本具有重要的政治學意義。由于它強調集體行為或組織行為的重要性,突出社會關系中信任、規(guī)范和網絡的重要性,它對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對于一個政黨而言,能否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本,是它能否取得廣大人民群眾信任的關鍵。這是一個政黨能否擁有合法性權威以及能否持續(xù)發(fā)展壯大的根本所在。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與建設的實踐中,通過群眾路線的實施,取得大量的包括網絡、信任與規(guī)范等形式在內的社會資本。這些豐厚的社會資本既是以前革命與建設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也是它今后繼續(xù)走向成功的保證。
二、毛澤東群眾路線的社會資本功能分析
(一)“一切為了群眾”為黨建立網絡社會資本提供了基礎。
社會學理論和政治學理論認為:一個政黨要實現(xiàn)自己的宗旨和目標,首先就需要一個廣泛的參與網絡,以此來動員與組織廣大人民群眾,這是任何一個政黨擁有社會資本的前提與基礎。而一旦建立起了一個能夠使政黨和廣大人民群眾密切聯(lián)系的人格網絡以及人民群眾的參與網絡,就能夠動員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帶著滿腔熱情參與到一個政黨所從事的事業(yè)中來,進行革命或者建設來達到共同的目標。這就使一個政黨擁有強大的網絡社會資本,從而具有其他政黨無法比擬的政治優(yōu)勢。中國共產黨正是在長期的革命與建設實踐中通過對群眾路線的應用,建構了一個強大的民眾參與網絡以及與人民密切聯(lián)系的人格網絡,從而同最廣大群眾建立了最密切的聯(lián)系,這就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正如毛澤東經常指出的,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是善于組織群眾、宣傳群眾、聯(lián)系群眾。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這種網絡的建設與維持。
能不能建立一個廣泛的參與網絡與一個密切聯(lián)系的人格網絡,其前提在于其政黨的宗旨能否代表最廣大群眾的利益,人民群眾在這種政治聯(lián)系和參與中能否得到自己的最切實的利益?!耙磺袨榱巳罕姟?,這是黨與群眾關系中最基礎、最根本的一條,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目標。黨所領導的各項工作,雖然各有其不同的工作性質、不同的內容和要求、不同的方針與任務,而各種工作的指導原則與最后目標,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為人民群眾的各方面的利益服務。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因此,從根本上來說,黨的利益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根本一致的。正是有了這種利益上的根本一致,就使我們黨的政治路線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從而產生極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這就使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聯(lián)系與交往就有了牢固的根基,也就使黨在長期的革命與建設的任務中能夠與老百姓打成一片,并建立一個最廣泛的人民群眾參與網絡與人格聯(lián)系網絡——黨的基層組織網絡。而中國共產黨正是通過這種基層組織網絡,充分動員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中的政治資源與經濟資源,從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也成為今天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保證。
(二)“一切依靠群眾”使黨與人民建立起互相信任這種社會資本成為可能。
如果說群眾路線中的“一切為了群眾”為建立了網絡社會資本提供了基礎,從而使黨與人民群眾之間建立密切的聯(lián)系的話,那么“一切依靠群眾”則使黨與人們之間建立互相信任這種社會資本成為可能。這種相互信任一方面使群眾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得到最大的發(fā)揮,使雙方的共同利益得到充分的實現(xiàn);另一方面則使黨在人民群眾中具有很大的權威性,使黨的工作始終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
信任在現(xiàn)代社會中是一種極為稀缺的資源,信任關系能使關系的各方形成一種良性互動,達成一種互惠的合作,從而減少交易費用或成本。一旦信任關系形成,雙方就能在合作過程中相互提供強大的物質支持與精神支持,為雙方目標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基礎與社會環(huán)境,使雙方都能發(fā)揮其主動性,從而最終給信任雙方的發(fā)展帶來更大的益處,達到一種贏的局面。政黨與群眾的關系也不例外。群眾路線的忠實執(zhí)行為建立中國共產黨與廣大人民群眾的這種相互信任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一切依靠人民群眾,就是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并在一切工作中吸取群眾的智慧,相信群眾的力量。毛澤東認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他堅信,只要堅定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就一定能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相信和依靠群眾,是毛澤東群眾路線的根本點、出發(fā)點。政黨的責任是在啟發(fā)群眾的政治覺悟與利益意識,指明革命與建設的方向,使群眾組織起來,從而掌握自己的命運。同時,由于信任是互相的,信任關系中的一方更加信任對方,對方也就更加信任這一方。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在長期的革命與建設過程中形成的信任這種社會資本,是我們黨戰(zhàn)勝各種困難與風險,在極端艱苦的環(huán)境中取得事業(yè)成功的根本保證。
(三)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建立的規(guī)范和制度使民主集中制從根本上得到保證。
除了有效的網絡、相互信任以外,社會資本還有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規(guī)范。規(guī)范包括比較正式和非正式的規(guī)則或制度。規(guī)范構建著人們的行為,它為人們的交往與合作提供一套框架與秩序,使人們的交往、合作具有可預見性和可依賴性,使人們的相互沖突的利益能得到一種整合,從而防止與化解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的沖突,促進行動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一個政黨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必須建立起一套規(guī)范與制度,使最廣大人民的群眾的根本利益能夠得到充分的表達與整合,保證決策能夠充分反映人們的根本利益,以及保證這些決策能夠得到忠實的貫徹與執(zhí)行。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與建設中根據(jù)群眾路線中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建立起來的一系列規(guī)范與制度,如民主生活會制度、集體領導制度等都體現(xiàn)了這一點,特別是民主集中制更是從根本上保證了這一點的實現(xiàn)。
民主集中制作為我們黨和國家機關的根本組織原則,是我們黨和國家各級政府走群眾路線的組織保證,也是我們黨和國家貫徹群眾路線的集中體現(xiàn)和具體途徑。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組織制度,它是民主和集中的統(tǒng)一,從而從規(guī)范層面上保證了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xiàn)。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歷史經驗表明:要充分發(fā)揮群眾路線中的規(guī)范社會資本功能,就必須長期堅持民主集中制等一系列規(guī)范與制度的實施。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心;中央黨校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