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紅軍長征經過廣西桂北地區(qū)時,首次制定了具體的民族政策,并向當?shù)氐纳贁?shù)民族群眾認真宣傳,在行動上嚴格執(zhí)行,從而贏得了桂北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這次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實踐,為后來乃至解放后制定黨的民族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中央紅軍;過廣西;民族政策
中圖分類號:K2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06)06-0088-03
1934年11月25日,突破敵人第三道封鎖線的中央紅軍從湖南的蔣家?guī)X進入廣西地域,至12月13日離開,歷時19天。途經灌陽、全州、興安、資源、龍勝5縣,行程290多公里。其間,全軍將士經過浴血奮戰(zhàn)剛剛突破湘江,進入少數(shù)民族居住的桂北越城嶺山區(qū)時,雖然遇到很多困難,但廣大紅軍將士認真宣傳和執(zhí)行黨的民族政策,從而贏得了各族群眾的大力支持與幫助,順利地通過。這一首次實踐為后來途經其他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積累了經驗,也為建國后制定黨的民族政策奠定了基礎。
一、紅軍長征途經桂北首次制定具體的民族政策
廣西桂北越城嶺山區(qū)是苗、瑤、侗、壯等少數(shù)民族居住區(qū)。在紅軍到來之前,國民黨桂系當局在桂北挑起民族矛盾,制造民族糾紛,實行“民族同化”的政策,造謠污蔑共產黨和紅軍“共產共妻”、“殺人放火”。特別是1933年3月在桂北5縣爆發(fā)的瑤民大起義,震動全廣西,但遭到了新桂系的殘酷鎮(zhèn)壓,使民族矛盾進一步加深。中央紅軍能否得到桂北各少數(shù)民族的理解、支持與擁護,能否順利通過廣西境地,可以說是紅軍長征中首次碰到的重大問題。為此,中革軍委把少數(shù)民族工作當作紅軍整個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抓。1934年11月19日,軍委就以總政治部的名義發(fā)布了長征以來第一個民族工作文件《關于爭取少數(shù)民族的指示》。指出:“我野戰(zhàn)軍今后的機動和作戰(zhàn),都密切關系著少數(shù)民族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對于實現(xiàn)我們的戰(zhàn)略任務有著重大意義,因此,各軍團政治部,必須把這個問題提到最重要的地位”。[1](P82)11月29日,即中革軍委縱隊過湘江的前一天,總政治部又發(fā)布了《關于瑤民民族中工作的原則指示》,提出:“我們對瑤民(或苗民)的基本主張是反對一切漢族壓迫與剝削、漢民族與瑤民的平等,給瑤民的徹底的自決權,在這一基本主張之下,并在精神上與物質上給他們以實際的幫助,爭取瑤民弱小民族對于蘇維埃與紅軍的同情、擁護與反對帝國主義、國民黨的協(xié)同作戰(zhàn),這一基本主張,各級政治部必須依照各地不同的環(huán)境與各地不同的情況,加以具體與通俗化”。[2](P83)要求各級政治機關要在少數(shù)民族中進行共產主義宣傳,發(fā)展黨的組織,幫助少數(shù)民族建立革命政權和武裝力量。同時還擬定了《對苗瑤民的口號》共13條。其中有“實行民族平等,在經濟上、政治上苗人與漢人有同樣的權利!”“實行民族自決,苗民的一切事情由苗人自己解決!”“共產黨是主張民族平等、民族自決、解放弱小民族的!”“紅軍是推翻國民黨軍閥統(tǒng)治的唯一武裝力量,歡迎苗族兄弟加入紅軍!”“反對李宗仁、白崇禧和何鍵對苗(瑤)的一切苛捐雜稅和差役!”[2](P84-85)等。這些標語從多方面闡明了紅軍對待少數(shù)民族的主張和希望。
二、紅軍在桂北地區(qū)認真宣傳、執(zhí)行黨的各項民族政策
——積極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根據(jù)總政治部的要求,廣大紅軍指戰(zhàn)員在桂北沿途采取書寫標語、散發(fā)傳單、演文明戲等形式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紅軍經過的桂北五縣都寫有大量的宣傳標語,經調查至今仍有100多條保存完好。1934年11月26日紅軍到達灌陽縣的文市鎮(zhèn)并宿營,文市鎮(zhèn)唐家村唐榮濟家門口的墻上至今還有紅三軍團寫的標語12條。在龍勝各族自治縣泗水鄉(xiāng)的白面龍舌巖內壁上,紅三軍團在此寫下了“紅軍絕對保護瑤民”、“繼續(xù)斗爭,再尋光明”。紅軍散發(fā)宣傳品,主要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告民眾書》、《告白軍兄弟書》等10多種。紅軍在全州的石塘、興安的界首等集鎮(zhèn)召開群眾大會,宣傳黨的宗旨和民族政策,分發(fā)惡霸地主的浮財,受到群眾的歡迎和擁護。特別是軍委縱隊和紅一、八軍團途經龍勝縣馬堤芙蓉村時,在鼓樓上演出文藝節(jié)目,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等,受到苗族群眾的歡迎。紅三軍團途經興安、靈川、龍勝三縣交界的才喜界觀音廟時,師領導召集因1933年桂北瑤民暴動被國民黨通緝而長期躲在深山的瑤族小頭領進行座談,并進行安撫,使他們深受感動。1935年陰歷正月,當?shù)噩幟缤诓畔步缬^音巖的石壁上刻詩一首:“朱毛過瑤山,官狠吾心歡,甲戌孟冬月,瑤胞把家還”。這首詩生動地反映了瑤苗同胞對紅軍的深切懷念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痛恨。
——模范遵守鐵的紀律,做到秋毫不犯。桂系當局害怕群眾接近紅軍被“赤化”,對他們的統(tǒng)治不利,一方面進行反動宣傳,制造謠言詆毀、污蔑紅軍,挑撥紅軍和群眾的關系,致使許多群眾產生害怕心理。另一方面采取堅壁清野,威逼群眾每戶交10—30根竹簽并挖陷阱插竹簽,驅趕群眾離村上山,企圖孤立紅軍,餓死紅軍,給紅軍行軍和生活造成巨大困難。但紅軍將士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粉碎了敵人的陰謀,取得了各族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紅軍途經灌陽縣水車鄉(xiāng)時,鄧茂英一家在民團的驅趕下隨村里的群眾上山躲避起來,但家里的糧食和一頭大母豬以及10多只母鴨關在家中。鄧茂英心想這下完了,家中的豬和鴨可能被紅軍宰殺了。鄧茂英不放心,就壯著膽子回家看看,回到家發(fā)現(xiàn)不但母豬還好好的,而且還添了12只小豬,并且喂得飽飽的,13只鴨子也在,樓上的谷子顆粒不少。她非常感動,從內心認為紅軍是一支好的軍隊。紅軍要經常在黑夜中打火把行軍,桂北山區(qū)不少農家的房子都是用杉木板和杉樹皮蓋成的,用竹尾枝、毛竹圍起的籬笆,這些是做火把的好材料??墒牵t軍秋毫不犯,自己上山找干柴扎成火把,以利于晚上照明使用。紅軍的先頭部隊還在經過的民房邊和籬笆上張貼標語,告訴后續(xù)部隊嚴禁拆群眾的籬笆做火把。紅軍幾萬將士經過的地方,群眾的東西都完好如初。這些行動使當?shù)厝罕娚钍芨袆樱媲械馗械健凹t軍是自己的軍隊”。
——關心群眾疾苦,保護群眾利益。紅軍每到一處,十分關心群眾,只要群眾有困難,就象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關心他們。如紅軍經過灌陽縣水車鄉(xiāng)時,村長威逼當?shù)厝罕娚仙剑r民翟順修夫婦帶著剛滿二歲的兒子也上了山。第二天,他兒子發(fā)高燒,便不顧村長的阻攔和威嚇,抱著兒子下山找醫(yī)生?;氐酱謇锱龅郊t軍,紅軍十分親熱,立刻找來醫(yī)生免費給他們的小孩看病、打針、喂藥,使他兒子的病很快好轉。他們把家中僅有的6個雞蛋和一筐柑子貼上紅紙送給紅軍以示感謝,但紅軍醫(yī)生說什么也不肯收。在經過龍勝的苗寨時,紅軍敬老愛幼,見苗胞衣衫單薄,就送給他們衣服,見苗胞家里窮,沒有被子蓋,就請小孩和紅軍搭鋪過夜。如果是開飯時間,紅軍就主動邀請當?shù)孛缱迦罕娙胂膊停I了族人的豬肉時還分一些給當?shù)刎毧嗳思?。沿途群眾通過耳聞目睹,真正認識了紅軍,對紅軍更加親熱。
——為民除害,深得民心。桂林是桂系的老巢,當?shù)氐娜嗣袷艿綈喊缘刂鞯膲浩?,對他們恨之入骨。紅軍入桂后,按照上級指示精神,在沿途發(fā)動群眾打擊當?shù)氐膼喊缘刂?。?jù)統(tǒng)計,在紅軍經過的全州、興安、灌陽、資源等縣就鎮(zhèn)壓了惡霸地主32人。紅軍到達龍勝后,部隊的住地經常發(fā)生火災,不但給群眾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和生活上的困難,而且給紅軍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也造成極大的損失。中革軍委要求各部隊到達宿營地后及離開宿營地前,都要認真檢查,要巡視部隊駐地;規(guī)定各連隊要值班,一遇火警,務必設法撲滅,并救濟受災群眾;縱火奸細一經捕獲,應經群眾公審后立即槍決。紅軍按照這一指示,加強防范,但國民黨還是派敵特到紅軍駐地縱火。紅軍在龍坪抓住三名嫌疑分子,經審訊證實了其中兩名是國民黨派來縱火的敵特,紅軍召開群眾大會,宣布了他們罪行,揭穿敵人的詭計,在群眾的強烈要求下,紅軍當場處決了兩名敵特,并發(fā)放銀元救濟受災群眾,得到群眾好評。
三、紅軍得到了桂北各族人民的大力幫助
紅軍嚴格履行黨的宗旨,認真執(zhí)行中央制訂的民族政策,挫敗了敵人的各種陰謀詭計,使桂北各族人民從紅軍的言行中認識了紅軍,消除了對紅軍的種種疑慮,并積極行動起來幫助、支持紅軍。正如陳云在他的《隨軍西行見聞錄》中寫到:“紅軍之所以能突破重圍,不僅在于軍事力量,而且在于得民心”。[2](P227)
桂軍和地方民團準備到灌陽的水車炸毀灌江浮橋,以達到阻止紅軍過江的目的。當?shù)氐娜罕姷弥缶腿プ柚顾麄儯涍^數(shù)百名群眾的力爭浮橋留下來了。但在紅軍到來時,敵人派飛機轟炸把浮橋炸毀,紅軍前進受阻。附近文市、水車、大車田等地的100多名群眾不顧桂軍和民團的恫嚇,自告奮勇趕來幫助紅軍架設浮橋,他們將家里的木料、門板,甚至床板扛來給紅軍。紅三軍團第五師政委鐘赤兵對幫助紅軍的群眾說:“真太感謝你們了?!薄斑@是我們自愿的?!薄澳銈?yōu)槭裁醋栽笌臀覀儯俊薄凹t軍已經不是一次經過我們這里了,有李明瑞的部隊和肖克領導的一支紅軍都從這里過江,他們每次經過從不亂動我們農民的東西,要吃要用都拿錢買,借東西也還,打土豪得到的浮財也分給我們窮人,不象李、白的軍隊這么壞,所以我們愿意幫我們窮人自己的軍隊?!痹诠嚓柕男论鬃钃魬?zhàn)中,龍橋村的30多名貧苦農民為紅軍指點地形、運彈藥、搶運傷員、磨米煮飯。紅軍在界首渡湘江時,因為江面寬,只有用渡船和貨船連在一起,上面放門板才能架起浮橋。可是,紅軍架起的浮橋數(shù)次遭敵機轟炸,當?shù)氐娜罕娨淮未蔚貏潄砟敬⒅衽?,并把家里的木板、門板扛來給紅軍架浮橋,為紅軍搶渡湘江贏得了時間。在龍勝,有32名紅軍被敵人圍堵在天云山附近的深山里,情況危急?,幾遛r民沈再德、沈再富兄弟二人正在山中采蘑菇,見到是紅軍戰(zhàn)士,他倆當機立斷,由弟弟沈再富在山上引開敵軍,哥哥沈再德帶領32位紅軍穿過密林,躲到一個秘密的巖洞。第二天,兄弟倆又準備了干糧送到山洞里,除二名受重傷的紅軍留下治療外,其余的30名紅軍由他們帶領抄小路追上了部隊。紅軍在進入桂北山區(qū)后,由于語言不通,山高路險,處境非常困難。但沿途的貧苦農民見到紅軍處處為窮人著想,不侵犯群眾利益,又關心群眾的疾苦,所以,也樂意幫助紅軍。在紅軍不熟悉前進路線遇到困難時,當?shù)氐娜罕姾蜕贁?shù)民族就自告奮勇地為紅軍帶路、做翻譯。在龍勝,僅獨境、廣南、平等、龍坪就有10多人為紅軍帶路當翻譯。侗族農民伍戶斌為紅軍帶路當翻譯10多天,直到紅軍順利通過湘桂黔邊沿的侗族地區(qū)才回家。
在中央紅軍經過桂北期間,許多當?shù)氐那嗄贳x躍參加紅軍,僅全州就有70多人參加了紅軍。這些人大多數(shù)都是窮人家的孩子,有看牛娃、有丫頭。全州鳳凰學里村的蔣授理就是幫地主看牛的,當年只有17歲,紅軍來后,他丟下牛就參加了紅軍。灌陽文市望月山立村有一戶地主家的丫頭,也是紅軍路過時她逃出地主家參加了紅軍。在紅軍戰(zhàn)斗過的地方和紅軍犧牲之地,當年群眾冒著被殺頭和坐牢的危險,秘密掩埋紅軍的遺體。據(jù)調查,桂北5縣如今仍然保留的紅軍單個或集體墓達100多座。
綜上所述,中央紅軍長征過桂北期間,成功地實踐黨的宗旨和民族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僅為紅軍后來通過其他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積累了經驗,也為解放后制定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提供了借鑒,并且對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的形成和加快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紅軍長征突破湘江[M].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 2001.
[2]紅軍長征過廣西[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6.
責任編輯黃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