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頭皮靜脈;套管針;膠布固定
文章編號:1003-1383(2006)03-0302-02
中圖分類號:R 472.9文獻標識碼:B
在行頭皮靜脈留置套管針時,按傳統(tǒng)輸液頭皮針固定方法進行固定,則較易在短時間內(nèi)(我科觀察最長不超過4天)發(fā)生脫管,影響了留置時間。經(jīng)我們多方改進后找到了一種簡便、有效的固定方法,大大延長了留置時間,現(xiàn)介紹如下。
對象與方法
1.觀察對象98例病人均來自我科2005年1月至7月的住院病人,男58例,女40例,年齡0~2歲,體重2~11 kg,新生兒68例,嬰幼兒30例,把他們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9例。均行頭皮靜脈置管輸液。兩組一般情況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2.方法對照組按傳統(tǒng)固定方法進行固定套管針,觀察組使用固定的膠布是一次性無菌“3M”透明敷料1塊(簡稱貼膜)和一次性抗過敏膠布3塊。穿刺、置管成功后連接完肝素帽行固定。第一塊按傳統(tǒng)方法將貼膜橫貼于套管針針翼上(圖Ⅰ);第二塊將一次性抗過敏膠布橫過針翼下方向上交叉后貼于貼膜上,其兩端須越過貼膜寬度(圖Ⅱ);第三塊用一次性抗過敏膠布橫貼在貼有第一塊和第二塊膠布的針翼上,左右兩端須越過貼膜長度(圖Ⅲ);第四塊用一次性抗過敏膠布橫貼于肝素帽部位,寬度以剛好能覆蓋住肝素帽大小位置為宜,長度以能固定住肝素帽兩旁皮膚為宜(圖 Ⅳ)。保留時間從置管成功固定好后始,至套管針完全或不完全脫出皮下止計算。
1.肝素帽2.針翼3.“3M”透明敷料4.第一塊抗過敏膠布5.第二塊抗過敏膠布6.第三塊抗過敏膠布
圖Ⅰ~Ⅳ頭皮靜脈留置套管針固定方法示意圖
結(jié)果
兩組病例按其相應的方法固定,觀察組保留平均時間為6.39天,對照組保留平均時間為3.24天,經(jīng)兩樣本t檢驗,t=26.657,P< 0.001。兩組保留的時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保留時間較長。見表1。
討論
傳統(tǒng)留置針固定法按一般靜脈輸液方法固定[1],即第一塊膠布橫貼固定針柄(針翼)部,第二塊膠布橫過針柄(針翼)部下方向上交叉后固定,第三塊固定頭皮輸液針頭軟管。經(jīng)過我們改進后第一塊粘貼方法與傳統(tǒng)方法相同[2],但需注意貼膜與皮膚、針翼之間的交界位置處盡可能不要留有空隙,使貼膜將皮膚和針翼整個密封住,形成皮膚與針翼結(jié)合的一個整體,而不是兩個可以分離的部位,從而使外套不易脫離,另外也可以防止因皮膚水份蒸發(fā)使得貼膜從縫隙處與皮膚脫離而導致針翼固定無效,最終使外套管脫出血管;第二塊按傳統(tǒng)方法固定后,膠布交叉后的兩端須越過貼膜寬度,這樣使貼膜被固于膠布范圍下而不易脫離、移動;第三塊不須固定頭皮輸液針頭軟管,而將膠布橫貼于前面已貼過兩塊膠布的針翼上起到多重固定作用,且膠布兩端須越過貼膜長度,同樣能使貼膜被固于膠布范圍下而不易脫離、移動;第四塊膠布的作用是固定肝素帽,因外套管置入皮下血管后可由皮膚支撐,肝素帽卻因其結(jié)構(gòu)特點及小兒頭顱與留置針之間的位置關(guān)系而使之呈懸空狀,無支撐點,易往下、往后墜,容易在連接、拔除輸液針頭及封管過程中因力度作用將外套管帶脫,或在小兒活動、睡眠姿勢不妥時使之受壓造成外套管打折、松動。故用一膠布橫貼于肝素帽處將其與周圍皮膚連接起來獲得一支撐,使之受牽于皮膚而穩(wěn)固于頭皮上。本組觀察結(jié)果證實,觀察組留置時間長于對照組(P<0.01)。
另外還須注意的是,為了使固定更為有效,須常規(guī)剃凈膠布所要覆蓋范圍內(nèi)(以穿刺點為中心,左右上下距該點約3 ㎝的面積)的毛發(fā);在連接肝素帽時務必將其扭緊;連接或拔除輸液針頭時,另一支手須固定肝素帽,以免因肝素帽在進出針頭時力度難掌握而造成連接于肝素帽上的外套管打折或被帶脫出血管。
參考文獻
[1]崔焱.基礎(chǔ)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326.
[2]馬如婭.護理技術(sh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15.
(收稿日期:2006-01-06修回日期:2006-05-10)
(編輯:潘明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