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對華傳教的基督教宗教地理和中國對外貿(mào)易史上,位于廣東省臺山市西南部南海海面上的上川島具有獨特和重要的位置。16世紀前半葉,廣東境內(nèi)與西方世界最早來華的葡萄牙商人非正式的通商口岸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浪白澳(今珠海市南水鎮(zhèn)),一個就是上川島,它們也是葡萄牙人的非正式居留地,而那時澳門尚未開埠。許多遠航商船在上川島停泊,與中國商人交易。在這些往來的商船中,不僅有商人,也有負有宗教使命的傳教士,方濟各·沙勿略是其中之一。
方濟各·沙勿略一生有兩次來到上川島,第一次僅僅是路過,即1551年12月17日,他乘船從日本回印度果阿,途經(jīng)上川島,并未作停留。第二次登上上川島是在1552年的8月。1552年4月17日他從果阿啟程,8月抵達上川島,其間曾設(shè)法想讓中國商人帶他入大陸,但因懾于當時中國政府的鎖國政策,無人敢冒此險。11月21日,沙勿略染恙發(fā)燒,28日起開始昏迷,12月3日凌晨去世。(沙勿略的逝世之時,是在12月2日的夜半至3日之際,所以海內(nèi)外文獻一直有兩種說法,一是寫作12月2日,一是寫作12月3日)上川島成為了他生命的終結(jié)地。他雖然未能敲開中國的大門,但他在東方傳教時成功實踐的“適應當?shù)亓曀住钡膫鹘滩呗裕瑓s為后來的利瑪竇等耶穌會士繼承。
2006年4月7日,是方濟各·沙勿略誕生500周年紀念日,本文略對上川島的沙勿略墓園現(xiàn)狀做一些描述和考證,并附照片若干以饗有興趣的讀者。
二
歷史上曾經(jīng)4次修繕的方濟各·沙勿略墓園,坐落在上川島北部象山的伸入海中的那一部分,這里也是沙勿略曾經(jīng)埋骨的地方。國外的宗教文獻中也稱象山為圣若翰山,稱上川島為圣若翰島,當?shù)乩辖逃褎t稱為圣山。當?shù)乩习傩諅髡f,乾隆皇帝曾乘船跨海路過此地,見此山風水不尋常,但仔細端詳后,說當?shù)貨]有龍脈,因此未加理會而去。
今天當?shù)厝藗兞晳T用“墓園”來稱呼包括教堂、教堂內(nèi)的沙勿略棺、教堂后的沙勿略雕像及通往雕像的石砌臺階等建筑。觀瞻者從尖塔式鐘樓下的大門進入教堂內(nèi)部,正中墻壁上掛著耶穌受難十字架,十字架下為方濟各·沙勿略全身塑像,前方為中國傳統(tǒng)式水泥棺材,棺前一殘缺墓碑,上鐫二行字:
康熙三十八年
方濟各·沙勿略
水泥棺蓋板上用碎白石子鑲嵌成兩行文字:
生于一五○六年四月七日
死于一五五二年
水泥棺很明顯是后來的復制品,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99年,這一年是教堂動工興建之年。
教堂后面有一條石砌臺階路,共190級,直通半山上的沙勿略塑像下,沿路右側(cè)有14根石柱,分刻“第一處”至“第十四處”字樣,表述的是從羅馬總督比拉多定耶穌死罪到弟子埋葬圣尸的十四個環(huán)節(jié),當?shù)乩辖掏椒Q為拜苦路。石級的盡處是沙勿略塑像,塑像加上三級式基座共高約6米,下層基座正面刻隸書文字,基座背面亦刻隸書文字,記述的則是1986年重修時來自各國的捐助者。
沙勿略塑像立于基座頂層柱上,面朝大海。原塑像為銅質(zhì),毀于“文革”時期。老教友回憶說,原塑像也不是現(xiàn)在這種裝束和姿態(tài),其造型為方濟各·沙勿略右臂直上,手擎一十字架,左臂下垂,手扶一錨。與我同行的一位83歲的老教友還擺出原塑像造型的姿勢供我拍了一張照片,老人左手持的傘即擬為錨。
墓園左側(cè)臨海處有一口水井,不遠處就是海岸線。當?shù)厝苏f,這是全中國離海最近的一口淡水井,現(xiàn)已用水泥蓋板封上井口。當年沙勿略曾飲此井之水,教內(nèi)人也名之為“方濟各·沙勿略泉”。
單從今天的國內(nèi)地方文獻及老教友的口述中,已弄不清楚墓園小教堂的始建年代,但通過耶穌會士的書信,我們可以知道,小教堂應該落成于1700年(即康熙三十九年),動工則應在1699年。
擬在上川島建立正式教堂的最早文字,見于《白晉神父致拉雪茲神父的信》,該信1699年11月30日寫于北京,信中記白晉神父一行經(jīng)過長時間的航海,來到上川島的沙勿略墓前,在一連做了八場彌撒后,決定“把小教堂的式樣和大小定下來”,因為白晉神父等人在“兩個月前曾莊嚴發(fā)愿:如這位偉大圣徒使上天恩賜我們今年抵達中國,我們要建一座小教堂紀念這位東方使徒”。在其他人的書信中則將小教堂的建成時期視為1700年,如下文所引的湯尚賢神父的信。
耶穌會士的書信中還有當時教堂的一些描寫,湯尚賢神父致其父親的信(1701年12月17日)中記一行人在上川島海面停留時,經(jīng)常上岸去已建成的教堂做彌撒,神父們“欣慰地看到船員們成群結(jié)隊地到那里向圣徒致敬,領(lǐng)取圣體。葡萄牙耶穌會士們建造的這座教堂十分漂亮。它是用石灰粉飾的,但中國人在石灰外面又加了一層色澤鮮艷的紅漆和藍漆,使得里面十分清潔”。但這個小教堂至遲在1813年時已傾毀。
對沙勿略葬地、墓碑等記載最詳細的,是瑞典學者兼富商龍思泰用英文寫于1830年左右的《在華葡萄牙居留地簡史》,他綜合1710年以來關(guān)于沙勿略葬地的有關(guān)記述寫了下面一段文字:
上川島在1552年尚未開發(fā),這一年的12月2日,方濟各·沙勿略壽終于此,他的朋友將他埋葬在離海邊一箭之地的小山上,從德賴登(J.Dryden)撰寫的方濟各·沙勿略生平中可以得知,在他的墓前豎立了一個十字架,并在這位傳道者的頭前腳后各立起一根石柱作為標識。弗蘭西斯·德·索薩(Francis de Souza)神甫的著作也作了同樣的描述。事隔將近百年之后,幾名耶穌會士在前往中國途中,在上川島登陸。他們的一位著名的同道在這里度過一段時光,并在這里去世。懷著對那個悲哀時刻的懷念和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他們立了一塊墓碑。經(jīng)歷了幾百年的風霜,依然屹立。這是一塊相當高而且寬的石碑(原注:按中國計量單位約有六尺高、四尺寬、四寸厚),一面刻滿了用葡文寫的墓志銘;另一面的上方是中文譯文,下方為葡文副本。譯成英文意為:“這里長眠著耶穌會在東方的傳道者圣方濟各·沙勿略。1639年立。”一張平版印刷圖標明了石碑的樣式及雕刻風格。
文中所提到的“平版印刷圖”,即該碑的正面及背面圖,見于《早期澳門史》的“附錄一”和“附錄二”?!案戒浺弧奔幢恼嫖淖?,上為漢文,下為葡文;“附錄二”即碑的背面文字,全為葡文,內(nèi)容與正面的葡文部分相同。該圖應該是當時所立之碑的摹本,反映了原碑的真實面貌。今天沙勿略雕像下龕置的碑文與《早期澳門史》“附錄一”所載銘文頗有些差別,特別是漢文部分。下各按原行款錄兩者“大明”以下文字:
耶穌會士泰西圣人范濟各沙
未爾于
嘉靖三十一年壬子之冬升天
真跡
崇禎十二年己卯眾會友立碑
今沙勿略墓園雕像基座上銘文為:
耶穌會士泰西圣人方濟各·沙勿略
爾于
嘉靖三十一年壬子之冬升天
真跡
崇禎十二年己卯眾友立碑
兩者文字排列的形式是一致的,后者顯然是前者的復制品。比較兩者的內(nèi)容,卻有以下不同。第一,前者將Francisco Xavier漢語音譯為范濟各沙未爾,這應當是早期的譯法,也似乎更準確。第二,今沙勿略雕像下碑銘已不知是什么時候的復制品,不過在復制時,大概方濟各·沙勿略這種譯法已很流行,而主持復制之事的人誤將“爾”字連下讀,成為指代方濟各·沙勿略的代詞,從而造成了文意略有格不通。第三,復制碑銘的最后一行少了一個“會”字,而原立碑者為澳門的耶穌會士,“眾會友”應是“眾耶穌會友”的省稱,所以“會”是不應該省去的。不過復制者省去“會”字也許表達有另一層意思,即復制者不再屬于耶穌會,這應和耶穌會在中國大陸及澳門的影響力消長有關(guān)。
上所出碑銘漢文中的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1552年,崇禎十二年己卯則為公元1639年,也是該碑的制成之年,如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中華書局,1988年版)所說:“明崇禎十二年澳門教會在墓地上建立中葡文石碑?!?/p>
澳門耶穌會士所立的石碑,也見于后來耶穌會士們的描寫,如《馬若瑟神父致拉雪茲神父的信》,記他們從法國經(jīng)過三個月的航行來到上川島,1698年“10月9日星期四,我們動身進行這次神圣的拜謁;走了足足四水路和陸路,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終于到了我們的尋覓之地。我們發(fā)現(xiàn)一塊頗為碩大的直立的石頭,當我們一看清石頭上三四個葡萄牙文字:圣方濟各·沙勿略之墓,我們立即反復親吻這片如此神圣的土地,有幾人還掉了淚”。然后他們“仔細審視這一遺跡,隨之又用樹枝和一塊船帆搭了個簡單的帳篷,它相當準確地再現(xiàn)了沙勿略死于其中的窩棚”。他們甚至還在沙勿略葬地上“搭了祭壇,這位圣徒的墓碑是祭壇的底座”。 1813年(即嘉慶十八年)澳門的查主教來沙勿略墓地朝拜時,只見“石碑尚存,小圣堂則已傾圮”。
國外的文獻基本上都說沙勿略死后“葬于嶺上”,即象山上,但與當?shù)乩习傩諅髡f不同。在當?shù)乩辖逃训膫髡f中,沙勿略最早的埋葬地并不在此墓園內(nèi),當然也不在小教堂內(nèi),而是在象山左側(cè)不遠的堤岸下,離前面提到的沙勿略泉不遠。筆者在上川島期間,和當?shù)氐睦辖逃褦?shù)次來到墓園,老教友還能指出沙勿略的原葬地。
不過,通過閱讀文獻及對一些遺跡的實地觀察所得出的印象是,今天沙勿略雕像的所在地,就是他的原葬地,小教堂建成之后,將仿制的沙勿略棺又移入小教堂內(nèi)。
當?shù)乩辖逃褌兓貞洠骸吧澄鹇运篮?,過了三年,尸體帶走時沒有腐爛。各地教友帶墓地的樹葉、泥土回去,視作圣地。現(xiàn)在只有假墓。”而據(jù)天主教文獻記載,沙勿略去世次年,棺木即被遷往印度果阿,過程大致如下:1553年2月中旬,沙勿略的隨行者安東尼帶人至墓地破土取棺裝船,2月17日,沙勿略原乘坐的圣十字號船起航,3月22日船抵馬六甲, 12月11日,重新易棺入殮運往印度。1554年3月15日,遺體運抵果阿,棺木厝于圣保祿學院教堂。1931年又曾開棺驗視,有照片流傳于世。以上描述見顧衛(wèi)民《中國天主教編年史》,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版。照片圖見該書第69頁?,F(xiàn)存于世上的方濟各·沙勿略骨殖分別供奉在印度果阿、意大利羅馬及澳門。其中在澳門大三巴的一件是他右臂的肱骨。
方濟各·沙勿略及其墓園的象征性意義是超出國界之外的,筆者所接觸到的各類人對此都有不同程度的認識。2005年4月,曾蔭權(quán)在就任香港特首之前亦曾來墓園觀瞻。就其現(xiàn)狀而言,墓園還談不上是信仰意義上的開放,因為它迄今還不是經(jīng)政府認可的合法和公開的宗教活動場所。
三
上川島什么時候開始有基督徒呢?沙勿略墓園附近居住的80歲以上的老教友只能追溯到他們的曾祖父,再早就不記得了,其他村民的記憶大致也止于此。根據(jù)現(xiàn)在不斷公布的海外文獻,我們可以對此作一些概括性的描述。
據(jù)沙勿略1552年10月22日于上川島寫給弗朗西斯科·佩雷斯的信中說:
初抵上川,我們便建立了一所教堂,直到我染上熱病病倒為止,每天作彌撒。
沙勿略當時建的所謂教堂,只是一個小草棚,對此與沙勿略同行的中國裔修士安東尼在他寫的信中說:
弗朗西斯科神甫一抵達此地,便請求葡萄牙人看在上帝的份上讓人給他建立一座草棚小教堂,以便可以在里面做彌撒和教那些被捕的兒童、少年學習教義。
從上述信中看不出有領(lǐng)洗的入教者。但無論如何,至少在沙勿略逗留期間,外來宗教之風確實吹入了上川島。
島上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天主徒,應該始于1700年建成沙勿略墓園內(nèi)的小教堂之后,湯尚賢神父1701年的信中說:“我們的葡萄牙神父自從他們建了教堂以后,曾使有些島民皈依了基督教?!鼻拔乃?703年耶穌會士魏方濟神父在給耶穌會總會會長的信中也明確斷言,在上川島的小教堂建成之前,“該島沒有基督徒”。
時至今日,上川島還有一些年過花甲的老教徒,筆者曾經(jīng)在他們居住的村落做過一段時間的田野工作,在此地逗留期間,常??匆娔切┌装l(fā)老教友坐在村前的大樹蔭下眺望著大海,這時,總是讓人不期然想起“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庾信《枯樹賦》)、“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元稹《行宮》)這類很有感染力的場景化古語。
附記:本文是筆者近年所做“廣東鄉(xiāng)村基督教的人類學調(diào)查與研究”札記之一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人類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