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名揚中外。他的理學思想不僅對中國的封建社會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而且在13~14世紀對高麗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也產(chǎn)生了很深的影響。在中國,多數(shù)人都知道朱熹為中國“理學之大圣”,而對朱熹后裔一支變成朝鮮族一事卻知者甚少。筆者是中國的朝鮮族,也是朱熹的后裔。那么,我們的家族是如何變成朝鮮族的呢?筆者通過研究朝鮮族新安朱氏家譜,對其源流及民族的演變情況作了一番考證。
始祖及本貫
在中國的朝鮮族朱氏中,多數(shù)人只知道其家族的本貫為新安,而對于其始祖及其源流并不清楚,有的甚至以為新安在朝鮮半島。其實,朝鮮族新安朱氏的祖先是中國的漢族,其始祖可以追溯到唐朝。我家保存有光緒三年(1877年)編修的《新安朱氏世系錄》,記載著始祖朱環(huán)(唐代)到三十九世祖(我的曾祖父一代)的世系繁衍情況。該譜記載朱環(huán)“其先本吳郡(今蘇州)人,中徙歙之黃墩。唐天年間公為陶雅偏將。一云,諱古僚,以兵三千人戍婺源,因家焉”。這段文字明確記述新安朱氏的始祖朱環(huán),是由吳郡遷徙到歙州黃墩的,后定居在婺源。在中國漢族的朱氏家譜中也可得到證實?!豆艆侵焓蠠o錫開化敦倫堂族譜》記載,朱氏祖先在東漢年間從沛國遷至吳郡,從蘇州遷到廠福,再到新安?!缎掳仓焓鲜老典洝分惺甲嬷飙h(huán)至十二世祖朱潛的世祖名均與漢族家譜中的世祖名一致,可見朝鮮族朱氏的祖先即中國的漢族。
朱熹是本家族的九世祖
《新安朱氏世系錄》記載:“始祖為朱環(huán),官制置茶院,是為茶院公;二世祖名廷雋,字文和;三世祖名昭元,字致堯;四世祖名惟甫,字全美,舊譜稱歙溪君;五世祖名振,字文舉,舊譜稱蘆村府君;六世祖名絢,字美夫,即王橋府君;七世祖名森,字良才,隨子松官閩,卒贈承仕,即葬政和縣;八世祖松,字喬年,號韋齋先生;九世祖名熹,字元晦,號晦庵,謚文公,配劉氏。墓在建陽縣嘉禾里唐石之大襪谷地名龍居后塘九頓峰下,風吹羅帶形。宋慶元六年十一月壬申過葬。先君初未遇此地,時夜夢神人報云龍居后塘,既得此地,果后塘也。十世祖塾、野、在;(野生)十一世祖鉅、銓、鐸、;(鉅生)十二世祖淵、洽、潛、濟。”十三世祖以下世系
繁衍情況略。
朱熹的后裔到朝鮮半島的時間
朱熹的后裔一支移居到朝鮮半島是宋朝寧宗年間的事。朱熹的曾孫朱潛為南宋末年翰林學士,1224年,朱潛見南宋王朝的統(tǒng)治搖搖欲墜,便與葉公濟、趙昶、陳祖舜等七學士領著兒子馀慶東渡大海,亡命到高麗國。宋朝時與高麗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的來往很頻繁。據(jù)史書記載,高麗不僅向宋朝朝貢,還多次派遣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宋朝不僅厚待高麗來使,也派使臣去高麗報聘。隨著兩國之間通過朝貢和特賜進行官府之間的貿(mào)易,民間來往也頻繁起來。高麗王朝歡迎中國人移住到高麗或到高麗做官,因此,宋朝時有很多人移居到高麗。據(jù)《宋史》卷四八七記載:“王城有華人數(shù)百,多閩人因賈舶至者,密試其所能,誘以祿仕,或強留之終身,朝廷使至,有陳牒來訴者,則取以歸?!薄缎掳仓焓鲜老典洝酚涊d,“清溪公諱潛,宋寧宗年間與七學士東出東國,居于錦城龍?zhí)吨亍薄?1925年編撰的《朝鮮氏族統(tǒng)譜》中寫到,中國宋朝時徽州部的新安縣人朱潛在高麗高宗時領著兒子馀慶渡海亡命到羅州,定居于錦城。朱潛女兒嫁給高麗文科檢校上將軍具存裕。從此,新安朱氏便在朝鮮半島落戶。
新安朱氏的分派
據(jù)傳,以前朝鮮族朱氏的本貫除了新安、羅州之外,還有綾城、熊川、公州、全州、押海等45派。其實,這些都是從新安朱氏分流出來的派系。朱潛亡命到高麗國后,起初住在羅州。后來,元朝得知許多宋朝遺民逃到高麗國的事實后,要求高麗送還他們。于是,朱潛改名積德,隱居到綾城考亭里,后又移居多處。朱潛的后裔散居各地,以移居地名為本貫,故衍生出幾十個本貫。現(xiàn)今綜觀新安朱氏的家譜,分為綾城、熊川、全州三派。據(jù)《新安朱氏世系錄》記載,十二世祖朱潛和十三世祖朱馀慶“自以宋臣恥高麗之臣,終世不肯仕”。 朱馀慶生有三子,長子悅,次子忻,三子怩。十四世祖朱悅為綾城朱氏的始祖,“東國朱氏綾城始祖文節(jié)公諱悅始仕麗朝,為都僉議府事,謚文節(jié)公,文學高明,為士林之宗師,綴享清風書院,有三子。長子印長,次子印遠,三子印還”。十五世祖“印長,忠烈王元年乙亥文科,官至樂正,為綾城朱氏;印遠,同朝丁丑文科翰林,慶尚道按察使,兵部尚書,謚文簡,為熊川朱氏;印還,同朝文科,終行僉議府,穆祖大王避仇北徙時隨入咸鏡北道,為全州朱氏”。1902年,根據(jù)朝鮮義政府贊政錫冕的提議,統(tǒng)一以朱潛的出生地中國新安為朱氏的本貫,從此,朝鮮族朱氏的本貫統(tǒng)一為新安。
通過研究新安朱氏家譜,不僅能看出朱氏家族演變的歷史過程,而且還可以認識到,民族只是不同社會發(fā)展階段的一種現(xiàn)象,在歷史的長河中民族融合是歷史的必然。
(作者單位: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