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彭氏的先祖始于上古陸終氏第三子鏗,帝堯封他于大彭(古彭城,今江蘇徐州市),稱大彭國,遂以國為姓。
大彭國亡于“殷之末世”。由帝堯至殷末,大彭國歷時在千年以上。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彭氏子孫遷徙、發(fā)展,遍于全國各地,至今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以彭姓命名的地方,僅鄉(xiāng)鎮(zhèn)名就有:
彭家灣(湖北天門市西、河南信陽市北)、彭家場(湖北仙桃市東、四川雙流市西)、彭家渡(上海松江縣東南黃浦江南岸)、彭家園(湖南平江縣)、彭家樓(河南范縣南黃河北岸)、彭家集(山東東平縣東南)、彭橋市(浙江余姚市東北)、彭墟市(福建安溪縣西北)、彭市(湖北天門市南50里)、彭婆城(河南伊川縣東北彭婆鎮(zhèn))等。
彭姓在當今中國姓氏排序中,列在第35位。
二
殷滅大彭國后不久,由于帝辛(紂)沉迷酒色,奢侈暴虐,引起臣民的反對。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lián)合各部大敗殷軍于牧野,紂王兵敗自焚而死?!妒酚洝ぶ鼙炯o》載,武王伐紂時,所率西南夷中有庸、蜀、彭等,由于史料的缺乏,我們目前對古彭國建國和滅亡的時間,以及與大彭國有無傳承關(guān)系知之甚少,但至少有一點可以推斷,它們都與彭姓密不可分。
三
周代之后,中國進入大一統(tǒng)的帝國時期,其間雖也出現(xiàn)過分裂割據(jù)的局面,卻再未有以姓氏立國的情況。而在湘西北的土司中,卻有一支整整影響了宋元明三朝近七百年的大姓——彭氏?!端问贰ばU夷一》載:“北江蠻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州有三,曰上、中、下溪,又有龍賜、天賜、忠順……總二十州,皆置刺史,而以下溪州刺史兼都誓主,十九州皆隸焉,謂之誓下?!?/p>
北江,據(jù)漢代鄭玄、孔安國的解釋“合漢為北江,合彭蠡為南江”,這就是說,北江蠻居住在長江北岸和漢水西岸的鄂西北地區(qū),這與周初“彭國”的位置相吻合。
溪州,唐置,五代時為蠻地,故城在今湖南龍山縣東南,到了宋代,彭氏成為北江蠻酋誓主,住下溪州,統(tǒng)領(lǐng)中溪州、上溪州及保靜、永順、安州、官州等二十州。轄地在今湖南、江西、四川境內(nèi),先后出現(xiàn)過許多名見史傳的人物。如:
彭允林、彭師皎,宋太祖建隆中為溪州刺史;彭儒猛,宋真宗景德中以下溪州刺史為檢校尚書右仆射特遷左仆射;彭仕羲,宋真宗明道中以下溪州刺史累遷檢校尚書右仆射;彭萬里,明洪武初授保靖州宣慰使等。
明嘉靖中,日本海盜集團不斷侵擾我東南沿海地帶,尤其在嘉靖三十一年后的數(shù)年間,江、浙、閩三省受害尤為嚴重,江浙軍民被殺害的多達數(shù)十萬人。沿海人民在名將譚綸、戚繼光、俞大猷的領(lǐng)導下奮起抗倭。在這場斗爭中,湘西北也出現(xiàn)了兩名功勛卓著的將領(lǐng):
彭翼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時任永順州宣慰使,于王江涇(今浙江嘉興縣北)一戰(zhàn),大敗倭寇,以功授昭毅將軍,擢右布政使。
彭藎臣,嘉靖間任保靖宣慰使,累敗倭于石塘灣(今浙江溫嶺縣東南)、王江涇等處,以功授昭毅將軍加右參政。
除此之外,還可以列舉許多,這足以說明宋明之際,湖廣一帶的土司中,彭氏的地位是很顯赫的。至于他們究竟是當?shù)氐耐林?,還是“夷化”的漢人?就很難分辨了。因為:
1.自殷周時起就有許多漢人“變服易俗”自稱“蠻夷”,如彭祖的六弟季連,為楚之先祖,兩傳至穴熊,家道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史記·楚世家》),其傳承不可稽考。至周成王時,季連的后裔熊繹被封于楚蠻,六傳至熊渠,周王室衰微,諸侯相伐,渠得江漢間民心,自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號謚”(《史記·楚世家》)。此后數(shù)傳至嚴王,“總帥諸侯,觀兵周室,并吞江漢之間”(《漢書·地理志下》)。
2.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人士中,亦有融入中原者。
唐宋以來建立的羈縻州制度,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中央對邊疆統(tǒng)治的強化,土著上層人物在得到朝廷加官封爵、取得世襲的同時,應定時朝覲和貢奉方物,交流便日益頻繁,有的甚至奉命前往異地執(zhí)行任務,或出任流官,或參加征伐,這是少數(shù)民族上層分子接受漢化的背景。至于下層的群眾,或因互通婚姻,或因傾慕中原文化,也有的使用了中國姓氏—彭姓。
(作者單位:山西運城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