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芙
“演義”作為長篇章回小說的一種,極受大眾歡迎,錢念孫先生獨辟蹊徑,用“演義”形式撰寫《中國文學史演義》,化艱深為平易,變抽象為形象,大大降低了閱讀的難度;同時開拓寫作空間,打破了歷來文學史凝固的范式,為文學史可以有多種寫法提供了極富啟發(fā)性的實例?!吨袊膶W史演義》的“引言”云:“‘演義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寫作體裁,它由宋元之際的講史話本發(fā)展而來,一般多用來寫歷史故事,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以及蔡東藩的《中國歷代通俗演義》等等。演義的寫法比較自由,可以敘述故事,描繪人物,又可以援引例證,插話評論。這一特點,正符合生動活潑地寫作文學史的要求,即不僅介紹中國文學史發(fā)展演進的歷史進程,而且勾勒出一位位大作家的人生風貌;不僅賞析那膾炙人口的名篇杰作,而且寫出它們在創(chuàng)作或流傳中的佳話趣聞”。確實如此。
從內容上看,全書從遠古神話開篇,經(jīng)《詩經(jīng)》《楚辭》漢賦、魏晉南北朝詩文,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敘說古典文學數(shù)千年之源流衍變,對歷代杰出作家、經(jīng)典作品和重大文學活動都予以論介,線索清晰,詳略得宜,這當然是一般文學史都能達到的標準。但由于本書體裁新穎,寫法上自有其鮮明的特色:
首先,書中注重展示文學史上一系列偉大作家的創(chuàng)作歷程和才情風貌,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史記》的筆法,強調人在歷史上的創(chuàng)造性作用,以濃墨重彩勾勒出一個個血肉豐滿、神貌各異的文學家形象,彌補了一般史書純用抽象思維以闡析文學現(xiàn)象之不足,使本書真正成為一部以人為主體的文學史,這是最大的成功之處。
我國歷史上有諸多追求光明理想,但遭逢坎坷的文學家,錢先生寫出了他們博大的胸襟、超凡的膽識、卓犖的才華、崢嶸的風骨。對文學家們生活中的種種風流佳話、軼事趣聞,錢先生也多方采用,既從大處落筆,又從小處著墨,使人物形象更為真切動人?!度龂萘x》的內容,人稱“七實三虛”,錢先生在寫法上有所借鑒,卻絕非向壁虛構?!氨緯m名為演義,所敘故事和佳話,盡管在細節(jié)、環(huán)境、氣氛、對話上,有一定程度的點染和補充,卻都是以史料為根據(jù)的。這些史料,有的見于正史、類書、詩文集,有的見于詩話、詞話、野史、雜記,均有案可稽”?!拔蚁M緯谧⒁庋萘x的生動性和趣味性的同時,又把握住學術的嚴謹性和科學性,不失為一部信史”(《臺灣版本后記》)。其實這樣的寫法,除《史記》《三國志》等古代支書外,近現(xiàn)代大量的歷史人物評傳更是踵事增華,陳寅恪先生煌煌百萬言的《柳如是別傳》乃典范之一。《柳如是別傳》中“有案可稽”的瑣聞逸事隨處可見,以詩證史、以史釋詩,立意在于表彰女主人公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對當今學術界的影響至為深廣。錢先生用“演義”筆法刻畫眾多文學家,網(wǎng)羅軼事,渲染細節(jié),與《柳如是別傳》中大段大段的詩史互證、演繹推理有所不同,而生動性趣味性則過之,能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杰出作家的才情風貌,發(fā)揮學者善于運用史料的專長,極見功力。
其次,《演義》在寫人的同時,并未忽視對其作品的評鑒。書中既從總體上把握某一作家作品的思想內涵和風格特色,又選取其代表性的篇什加以賞析。所采擷者一般都是流傳廣遠的佳作,或是全章,或為片段,對難度較大的詩詞、古文,都闡釋其創(chuàng)作背景和本事、典故,指明作意,欣賞警句,引導讀者步入高妙深微的藝術境界。錢先生極注意作家和作品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善于開掘作品的閃光點,深入淺出,抉其精華,傳其神韻;又不時穿插與作家寫作相關的趣聞佳話,娓娓而談,清暢活潑,毫無學院派文章的拘謹板重。不論是評說作家還是鑒賞作品,錢先生都參考了大量文獻,既引用古人精當?shù)淖h論,又采納近現(xiàn)代學者諸如王國維、夏承燾、唐圭璋、繆鉞、錢錘書、錢仲聯(lián)、葉嘉瑩等人的學術觀點,廣取百家英華,足見視野之宏闊、用力之勤奮。故本書在理論方面亦通貫古今,植根深固而具有時代的新色彩。
再次,圖文并茂亦是本書的特色。錢先生自幼熱愛繪畫,受過美術方面嚴格的專業(yè)訓練。有此長技,以作者對文意的深切把握,親筆為《演義》精心繪制了八十多幅插圖。圖中以傳統(tǒng)線描方式塑造文學家們的形象,線條簡潔明快,傳神寫影,栩栩如生,與文中的描寫珠聯(lián)璧合,相映生輝。濃郁的詩情,蔥蘢的畫意,令人賞心悅目。
人文學者的重要責任,便是闡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弓J導大眾不斷提高欣賞文學藝術的品位?!吨袊膶W史演義》通俗而典雅,堪稱深入淺出,提升大眾文藝修養(yǎng)的佳作。余英時先生曾論及人類學上“大傳統(tǒng)”和“小傳統(tǒng)”之間的關系:“大傳統(tǒng)必須從各地小傳統(tǒng)中吸取養(yǎng)料,這是中國古人早就懂得的真理”?!傲硪环矫?,中國古人也自覺地要把大傳統(tǒng)貫注到民間,以改造小傳統(tǒng),這便是歷史上所常提到的禮樂教化與移風易俗”(《文史傳統(tǒng)與文化建設》,)。這里的“大傳統(tǒng)”指高層文化、精英文化,“小傳統(tǒng)”指民間文化、俗文化。學術界不少大師級學者都意識到傳播精英文化之重要性,例如錢鍾書編寫《宋詩選注》,錢仲聯(lián)編寫《宋詩三百首》《清詩三百首》《清詞三百首》《近代詩三百首》,注釋詳明,評鑒精到,內容曉暢易懂,又保持很高的學術水準,頗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吨袊膶W史演義》出版十年,經(jīng)過時間考驗和廣大讀者檢驗,被識者譽為“文史經(jīng)典”,可說是一座溝通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高層文化與大眾文化的橋梁,錢先生作為人文學者的建設之功,是有目共睹的。
《中國文學史演義》1994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首版印行,至1996年第三次印刷后,在大陸已斷版多年。但該書被海峽對岸的臺灣正中書局購得版權,陸續(xù)推出中文繁體字的一卷本、三卷本、豪華本,幾年之內竟然重印三十多次,暢銷到日本、泰國、新加坡、香港等地,乃至紐約、華盛頓、倫敦各大圖書公司。美國俄勒岡大學哲學、宗教學教授盧找律致函錢先生,說讀此書頗受中國文學的熏陶,而更多的收獲是領略了大作家的心靈智慧和氣度風采。更令人驚訝的是,此書經(jīng)臺灣多位專家學者反復審核評比,在多種文史專著中脫穎而出,被選為臺灣高中的國文課補充教材,學校為此書制訂了課程安排、試卷和測驗時間分配表,連續(xù)在三個學期內開課講授,正正規(guī)規(guī)地考試。這一舉措的主要的原因是本書體裁新穎,注重寫文學家的精神風采,闡釋作品化艱深為生動淺易,用于教學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學生不必花費過多的心力,就能掌握豐富而系統(tǒng)的古典文學知識。由此可見臺灣教育界不拘一格、注重質量的務實作風,對大陸的人文教育不無啟迪。而這種“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現(xiàn)象,已引起海內出版界的注意,幾家名牌出版社皆與錢先生協(xié)商,爭相再版其修訂版。結果安徽教育出版社“近水樓臺先得月”,獲得版權,于2004年5月同時推出32開普通版本和16開珍藏版本,以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要。
行文至此,筆者想起史學大師錢穆先生名著《國史大綱》中關于民族文化的精辟論述:“一民族文化之傳統(tǒng),皆由其民族自身遞傳數(shù)世、數(shù)十世、數(shù)百世血液所澆灌、精肉所培壅,而始得開此民族文化之花,結此民族文化之果,非可以自外巧取偷竊而得。若不然,自古可以無亡國滅種之禍,而悻生之族、偷存之國,將充塞于天壤間也”?!秶反缶V》著于抗戰(zhàn)期間,在民族文化生死存亡的關頭,錢穆先生發(fā)出悲愴的呼號,護持傳統(tǒng),至今讀之仍撼人心魄。近百年來中華民族屢經(jīng)浩劫,知識人士創(chuàng)痛尤深,而精魂不死,火種猶存,實有賴于文化底蘊之深厚。今日面臨全球化的挑戰(zhàn),當然不是閉關鎖國、抱殘守缺的時代,但如何繼承傳統(tǒng)、融化新知,在走向世界的進程中使華夏文明勿喪真元,生生不息,是知識界無數(shù)次辯論卻尚未解決的重大課題,或主“文化守成”、或倡“全盤西化”、或言“中西互補”,紛爭未已。錢念孫先生是學養(yǎng)廣博,視野宏通的學者,所著《文學橫向發(fā)展論》《朱光潛與中西文化》《重建文學空間》皆著重論述東西方文化交流發(fā)展的關系,極具前瞻性、戰(zhàn)略性眼光;同時又寫出《中國文學史演義》《中國詩歌》等著作,表彰民族文化,可見立足終在鄉(xiāng)邦,自有其矗立中流之品格。陳寅恪先生說:“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tǒng)、有所創(chuàng)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tài)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而二千年吾民族與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也”(《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這也是我讀錢先生著作最深切的感受。儒道兩家之宇宙人生哲學,為吾民族思想、學術之主要根源,歷史上已形成博大兼容的體系,今日仍在更新發(fā)展之中,并未因西方文化的強勢沖擊而萎靡不振。錢先生治學善于取精用宏,開拓創(chuàng)新,固非儒道之舊學所限,區(qū)區(qū)此文,妄為比附而已。謬誤之處,敬待錢先生及四方博雅之士批評教正。
(《中國文學史演義》上下冊,錢念孫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7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