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刊策劃本期封面專題“通路創(chuàng)新”過程中,我們得到許多忠告:通路創(chuàng)新的空間已經極小,很難有所突破。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關于索尼隨身聽的案例。
隨身聽在市場上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索尼公司決定繼續(xù)進行研究,把隨聲聽縮到更小,當時由高條靜雄負責這項工作。他向研發(fā)部門提出的目標是把隨身聽縮小到磁帶盒大小。面對這一艱巨的研究任務,研發(fā)人員作了許多嘗試,但仍然不能達到目標,最后無奈地對高條說:“隨身聽里已經沒有一點點空間了,再也沒法縮小了?!备邨l反問:“真的一點空間都沒有了?”他們說真的再沒有一點點空間了。于是高條拿來一桶水,對他們說,我把它放進去,如果沒有氣泡冒出來,說明確實沒有任何空間了,但如果有氣泡出來,說明里面還有空間。當然,肯定是有氣泡冒出來的了。于是研究人員不得不再絞盡腦汁進行技術攻關,最終的結果我們知道了。
高條先生的要求和做法近乎無理,而且,技術人員的任務也并不是非讓隨身聽連容納一滴水的空間都沒有,但事情的結果卻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創(chuàng)新無極限。
市場重心下移一直是通路創(chuàng)新的主旋律。雖然通路重心從省級一直下沉到目前的縣級,但只要沒有下沉到終端,就仍有空間,更不用說終端之后還有消費者。
構成通路的要素那么多,每個通路要素的變化或要素變化的組合,都可能構成通路創(chuàng)新。為什么通路創(chuàng)新的著眼點只盯著那么幾個有限的要素呢?只盯著傳統(tǒng)通路的變化,通路創(chuàng)新的空間會大大受限。
通路創(chuàng)新最大的障礙是慣性思維。當過去的通路創(chuàng)新主要以通路縱向變遷為主時,我們的思維就一直局限于線性思維。如果把通路當做多維空間,是不是有更大的創(chuàng)新空間?比如通路的橫向創(chuàng)新。
實事求是地說,在當前尋求通路創(chuàng)新機會的確十分困難,但還沒有到無所作為的地步。
首先,我們可以重新理解甚至重新“定義”通路,賦予通路新的內容。
我們往往會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認識水平。以營銷為例,我們最初的理解是站在市場角度看生產,然后是重視銷售,“銷售是龍頭”,再往后則是策劃高于一切,再往后,我們才逐步“發(fā)現(xiàn)”營銷是一個系統(tǒng),并且是企業(yè)的基本職能。即便如此,我們對營銷的認識仍然難說已經到了較高境界。對于通路,也大致如此。
重新定義概念,重新定義規(guī)則,通路創(chuàng)新也可能重新開始。
其次,我們還可以創(chuàng)造新的通路。
有人把一般競爭比喻為“爬山比賽”,而創(chuàng)新競爭則是一場“造山比賽”。
通路創(chuàng)新不僅可以是對傳統(tǒng)通路的“改造”,也可以是全新通路的“創(chuàng)造”。通路體系遠比我們成熟的發(fā)達國家,新的通路形式不是仍然層出不窮嗎?
最后,我們甚至可以將通路創(chuàng)新理解為完善和提升。
盡管“跑得很快”,但不可否認,對于中國目前龐大的通路體系來說,我們做的是一鍋“夾生飯”,很多工作還十分粗糙,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因此,還有許多事情有待完善和提高。
無論如何,這都是積極而有意義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