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星
教材分析
《清平樂。村居》選自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蘇教版)第九冊,是辛棄疾的一首淺近淳樸、清新優(yōu)美的農村詞。作者將茅舍、小溪、青草、老翁、老嫗、三個兒子這些人物景象巧妙地結合在一幅畫里,賦予了這些鄉(xiāng)村的平常景物以新的意境,構成了淡雅、質樸的藝術境界,恰似一個美麗的桃花源,令人神往。
學生分析
現在的小學生閱讀面比較廣,許多學生的家庭教育都不錯,會背誦不少古詩詞。但學生大多只是機械記憶,一般停留在把古詩“翻譯”出來這個學習層面上,缺乏自主的閱讀、拓展,缺乏對古詩詞的熱愛以及對詩情畫意的深入體驗、理解和感悟。
教學設想
不止一次聽過《清平樂。村居》這一課,一般都按“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的程序教學,每一步,都以“短平快”的一問一答為主,教師理解成什么,學生就學這個“理解”;教師體驗到什么,學生就學這個“體驗”。這種設計是“固化”的,孩子們的活力蟄伏于教師的權威,使得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
新課程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課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過程自身。學習也因此成為意義創(chuàng)造的開放過程。順應孩子的天性,如何從“固化設計”走向“開放設計”——創(chuàng)設探究的空間,以最簡潔的教學線條,拉動最豐富的學習信息;以最接近學生的起點,引領他們走到離自己最遠的終點;以最輕松的形式,讓學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獲呢?帶著這些想法,對這一課,我設計并進行了如下的教學。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詞。
2.能通過看插圖、結合句子和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3.知道詞的有關知識,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在自主體驗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教學流程
一、題解。
課前先進行熱身活動——“古詩大比拼”,背誦以前學過的古詩,讓學生的身心沐浴在自由、溫馨、詩意的境界里。之后進行文題教學。
師;與學過的古詩相比,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這首詞是兩個題目。
生:(禁不住喊出來)我知道,古代的詞都是可以配樂歌唱的,“清平樂”是詞牌,也就是曲調名稱,“村居”才是這首詞的真正名字。
師:好呀!你的知識真豐富。那么,看到“村居”,你會想像到什么?讓我們和大詞人辛棄疾比一比,看是我們想像得好呢,還是辛棄疾寫得好?
生:看到“村居”,我仿佛看到了村莊、田野、小溪。
生:有房屋、樹木、小孩、小狗、小雞、小鴨。
生:人們有的在村頭乘涼,有的在田里勞動……
生:還有小孩子們在村邊游戲、玩耍。
師:那么,辛棄疾寫的“村居”到底什么樣呢?打開書,讀吧!
【激活學生的內在學習需要,讓學生產生一種向外生長的“力”,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起點。這一步的教學就“觸”到了學生的興奮點。尤其讓學生“和大詞人辛棄疾比一比”,比出了興趣和情感,比出了想像和言語,比出了學生的“閱讀期待”。這種“閱讀期待”,就是我們努力追求的“憤排”境界?!?/p>
二、探究品味。
在正確朗讀課文后,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以自己的閱讀方式進行嘗試性閱讀理解。由于這首詞淺顯易懂,生活氣息濃厚,學生很快就基本讀懂了全詞。對于課文中兩個最難懂的詞語——“相媚好”和“無賴”的理解,則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來解決。
(生通過看圖、借助工具書等說詞句的意義。)
生:我猜,“相媚好”就是很親熱的意思。
師:“聯系上下文猜”,這種學習方法很好!
生:我補充,“醉里吳音相媚好”就是老爺爺喝醉了酒,和老奶奶親熱地說著話。
師:(來了靈感,即興設計)對呀!幾杯酒下了肚,老兩口兒的話多了起來。老爺爺望了望老伴笑著說——
生:(扮“翁”)老伴呀,看,大兒子和二兒子都能下地干活了,我們也該享享清福了!
師:快接著往下說——
生:(扮“媼”)是呀,老頭子(生大笑),小兒子聰明可愛,長大了一定有出息。
師:能考取狀元,對嗎?(生大笑。)
生:我讀懂了“小兒無賴”就是小兒子喜歡耍賴。
師:〔將錯就錯)耍什么賴呀?
生:兩個哥哥都在干活,他卻在玩。
師:“無賴”就是耍賴的意思?
生:他還在偷吃蓮蓬。
生:偷懶的意思。
生;“無賴”可能是“刁吃懶干”的意思,我媽媽常說我刁吃懶干。(笑聲。)
師:這樣啊!你媽媽討厭你?
生:不是,媽媽很喜歡我。
師:(拖腔吟誦)“最喜——小兒無賴——”。
生:(突然醒悟地高叫)調皮的意思!
生:(也高叫)“無賴,,是頑皮的意思。
生:我覺得“小兒無賴”是對小孩的愛稱。
師:你們又自己讀懂了!謝謝那位“刁吃懶干”的同學,以后別刁吃懶千了!〔生笑。)
【多么富有童心童趣的閱讀理解】誠如《語文課程標準》所指出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薄岸嘣辈耪鎸?,“多元”才產生合作和碰撞,才自發(fā)地進行誤讀校正并趨向正確解讀(不一定是統一答案)。盡管學生的理解還不太到位,比如,“相媚好”是那種“昊儂野語,醉里歡笑,談笑相悅的柔和鄉(xiāng)音,飽含著親切樸素的家人夫婦之情,同時也暗示著單純恬淡的自給自足之樂”。學生的理解雖然沒用這些詞語,但他們的“老伴呀……”和“老頭子……”的對話不是把這些意思都包含了,并且更鮮活了嗎?學生對“無賴,,的理解實在是不容易,可算是幾經周折,因為在兒童的生活經驗里,在兒童內存的言語倉庫里,從來沒有“無賴”是“愛稱”的理解,但經過合作、探究,他們自己終于理解出來了。】
三、展示整體感悟所得。
師:剛才,大家通過閱讀,看圖、討論等方法讀懂了詞句的意義,你還想通過什么方式說明你讀懂整首詞了?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讀。
師:好??!
生:你能給我配上音樂嗎?
師:(先是驚愕,之后暗喜)你覺得應該配上什么音樂?
生;輕松的,因為村居生活是寧靜的。
生:我覺得還應該是歡快的,因為這里的景物生機勃勃,老兩口兒在親熱地聊天,大兒子、二兒子在勞動,小兒子在快樂地玩耍。
生:我覺得這首樂曲應該把我們帶到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
師:那是個世外桃源,對嗎?(生答:是?。?/p>
生:我覺得應該用琵琶曲。
生:我爸爸一到家就聽《漁舟唱晚》這首古曲。我覺得這首曲子可以表現恬淡、安閑的生活。
生:老師,凡帶“清平樂”詞牌名的詞,是不是都像“村居”這樣的情調?
師:你把老師問住了!課后我們一起探究好嗎?我請剛才那位同學朗讀這首詞。
(這位學生讀得很投入,讀出了作者對村居生活的向往、喜愛和贊美。其他同學也紛紛要求讀,個別誦讀,分組誦讀,引讀,齊讀,書聲朗朗。老師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來,學生也跟著搖頭晃腦吟誦起來。)
師:除了讀,還能通過什么方式說明你讀懂了?
生:老師,我們同桌兩個能表演嗎?
師:這種學習方式好!演好了,就說明你讀懂了!
(兩個學生分別扮演“翁”、“媼”,興致勃勃地演起來。其他同學也都躍躍欲試,老師干脆讓他們自由結合演起來。)
生:我想把這首詞描繪的情景寫下來。(老師讓下課再寫。)
生:我想把這首詞描繪的情景畫下來。(老師讓下課再畫。)
生:老師,這首詞應該有歌譜吧?我想把它唱出來。〔老師讓課外查找“清平樂”的詞譜,或者自由編曲、“古詞今唱”。)
生:我想到了范成大的詩《四時田園雜興》……(背誦并談見解,略。)
師;這兩首都是日園詩。感謝你的提示,同學們還記得哪些描寫田園的詩句?
生: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這個片段里,學生活動得更自由了。他們采取個性化的方式學習,教師都給予支持和鼓勵。一個學生讀,帶動了全班學生都讀,而且讀得那么主動,那么盡興,那么酣暢淋漓,那么富有創(chuàng)造性。尤其是學生的角色扮演,把這節(jié)課推向了高潮。】
四、展示課外綜合性學習成果。
把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問題作為課外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課題。下一節(jié)課,讓學生匯報各自探究學習的成果。
(一)學生展示自己根據《清平樂。村居》詞意創(chuàng)作的文章和繪畫。(一個學生寫得很有意思:“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昊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
(二)自薦一些優(yōu)秀的田園詩詞,拓展閱讀。(內容略。)
(三)朗讀課外查找的“清平樂”曲調的詞,并對內容和情調略作品析,學生發(fā)現盡管詞牌一樣,但情調并不都是一樣的。(內容略。)
(四)學生沒有查到古代的“清平樂”歌譜,但在網上和音像店找到兩種通俗唱法,還自創(chuàng)了一種唱法,這首詞的教學就在歌聲中結束了。
【這些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激活了學生的內在學習需求,課后也就有激情去進行探究學習。再者,這些問題難易不一,大小不等,很易于進行差異性和個性化的學習?!?/p>
課后反思
教完這首詞,我很興奮,也有一些感悟。
開放的課堂應是民主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教學應營造一種寬松、和諧、自由的氛圍,允許并鼓勵學生提出有深度、開放性的問題,允許并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對話和探究,并在這種閱讀、對話和探究中尋求“適意安居”。在這節(jié)課上,教師真正融入學生中間,與學生一起自在交流,不吐不快,其樂融融。在這種氛圍中,學生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始終帶著渴望、帶著創(chuàng)造的沖動去探尋文本的意義,從而讓教學成為一種充滿親和力的過程。
開放的課堂應是生活的課堂。這首詞的教學應該像這首詞的風格一樣輕松,活潑、歡快。在開放、愉悅的生活氛圍中,學生的學習天性涌現出來了:自主悟題,竟和詞意相差無幾;自主合作探究,竟然準確理解了訶的意境,而且方式又是那么新穎獨特(讀、演,唱、畫、聯想其他詩詞);自主提出了較有深度的問題,課外又進行了饒有情趣的探究。孩子們是在學習,但又像在“進行著生活意義上的會話”;是在上課,但又像在生活中游戲。整堂課把學習過程與生活情境、游戲情景等融為一體,孩子們始終“小手直舉,小口常開,小眼發(fā)光”,在自由開放的活動中盡情地體驗著生命成長的快樂。
開放的課堂應直面生本資源,不囿于教師設計好的教學流程而展開。較之傳統教學中封閉、機械、死板的設計,新課程設計應是彈性化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它不再指向一個己知的“單一未來”,而是為學生敞開無數扇自由之門,打開無數條自由之路(展現出無限的可能性),指向多元的開放、無窮的瞬間超越〔每個瞬間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無法重復)。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給學生“一張活性的學習藍圖”,盡量地少干預學生,探究學習、個體感悟和合作溝通的空間很大。教師根據學生對“相媚好”的理解,突然來了靈感,即興創(chuàng)造了“幾杯酒下了肚,老兩口兒的話多了起來……”的對話和表演活動,把“詞”變成了一幕精彩的“話劇”。接下來,教師提出的“你還想通過什么方式說明你讀懂整首詞了”這個問題,帶出了更多的“不確定性”,有的讀,有的演,有的唱,有的寫,有的畫……學生動起來了,而且動得那么主動,那么盡興,那么酣暢淋漓,那么富有創(chuàng)造性。在“動”的過程中不斷出現“新東西”,產生新思想、新創(chuàng)意、新問題。課堂顯得有點“亂”,可這“亂”不就是個性化的感悟,不就是“開放”帶來的生命活力嗎?
這首詞的教學,使我認識到,以往的教學,太看重生命以外的東西了!在“知識至上”的重壓下,教師預設的太多,學生被“物化”了,失去了主動生長的激情和力量。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生命優(yōu)先”的原則(而不是“知識為本”、“知識優(yōu)先”),真正把學生看做是活生生的人,尊重生命的獨特性、自主性,關注生命的生成性、發(fā)展性。這樣,才能建構一個開放的課堂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