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執(zhí)政;風險;能力
[中圖分類號] D631.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1962(2004)19-0047-01
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是解決我們黨面臨的兩大歷史性課題的題中應有之義,是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時代發(fā)展和黨的自身狀況及所負擔的歷史使命而提出的新的黨建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1.從思想防范上提高抵御風險能力。當今世界和平與發(fā)展是主流,但種種不安全因素也相互交織,人類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在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等領域都存在著出現風險的不確定因素。風險一旦出現,如果思想準備不足,防范應對不力,不僅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對經濟和社會的基礎設施造成巨大破壞,甚至可能導致社會和政治的不穩(wěn)定。面對執(zhí)政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的深刻變化,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負重托,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在實踐中掌握新知識,積累新經驗,增長新本領;充分認識提高抵御風險能力的極端重要性,從有效保持社會穩(wěn)定,保持經濟和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看待這一重大問題,增強提高抵御風險能力的自覺性、緊迫感。
2.從機制完善上提高抵御風險能力。雖然風險具有客觀性、必然性,但并不是說在風險面前我們只能束手無策,坐以待斃,只看到風險的危害,忽視風險內在的機遇。相反正是由于風險具有雙重性、可控性特征,才激勵人們采取主動態(tài)度,審時度勢,利用其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精神,采取各種有效行為決策和措施,因勢利導,變被動為主動,積極管理風險,妥善處置風險。風險的雙重性、可控性特征提示我們黨,要減少風險造成的損失,獲取最大收益,應當把過去的寶貴經驗和有力措施上升為長效的管理機制,求得改革的開放性、安全性、效益性的最佳搭配。目前急需建立起市場經濟條件下符合我國國情的風險預警機制、評估分析機制、決策指揮機制、快速處置機制、信息披露機制、社會動員機制、物質保障機制等。
3.從預案準備上提高抵御風險能力。預案也稱作預先整體模擬的計劃與方案。制定風險預案防患于未然,是現代風險管理的關鍵所在。根據國際經驗,當代風險管理應該是一個由風險預防、風險準備、風險回應、風險恢復四部分組織的循環(huán)。風險預防與風險準備意味著采取前瞻性措施預先減少風險發(fā)生的概率與降低風險的可能危害。當代風險管理實踐證明,隨著風險可能危害性的日益膨脹,風險預防與準備已成為提高風險能力的重中之重。我們要對可能出現的困難和風險保持警覺,要善于透過成績發(fā)現問題,透過小事洞悉其蘊藏的風險,力爭把風險抑制在萌芽狀態(tài)。不僅要在心理上做好應對風險的準備,還要制定出具體的預案和防范措施,精心演練,科學實施,做到有備無患。
4.從作風改進上提高抵御風險能力。在現代社會中危機發(fā)生已成為社會生活中一種常態(tài)現象,突發(fā)性強、危害性大、余波性重、影響面廣、原因復雜,容易引起民眾恐慌。因此領導干部必須養(yǎng)成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求真務實作風,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及時掌握并準確分析各個領域的重要情報和信息,發(fā)現不良苗頭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突發(fā)性事件發(fā)生后,更要深入一線,靠前指揮,及時研究和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要隨時把握社會心態(tài)的有序波動性,通過正確途徑調整,促進其良性循環(huán)。要特別注意發(fā)揮我們黨的政治優(yōu)勢,做好解惑釋疑工作,引導公眾消除盲目恐慌心理,穩(wěn)定局勢,積極化解人民內部矛盾。
(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南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