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朝
在我個人研究基督教的過程中,有這么兩本史學類的中文譯著對我的幫助是比較大的。一本是G.F.穆爾的《基督教簡史》 (福建師范大學外語系編譯室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另一本是威利斯頓,沃爾克的《基督教會史》(孫善玲等人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今后要是再說類似的話,我可能還得數(shù)出第三本:奧爾森的《基督教神學思想史》(吳瑞誠、徐成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這本譯著是北大“未名譯庫,基督教文化譯叢”中的一本。據(jù)叢書策劃人的說法,“這套譯叢旨在從學術的角度對基督教及其對文化的影響進行全面的介紹?!薄斑@套譯叢有兩個側重點:一方面,它將從基督教的典籍《圣經(jīng)》、基督教的核心人物耶穌基督、基督教的歷史、基督教的教義、基督教的神學思想等方面對基督教進行盡可能全面的介紹;另一方面,它將著力于體現(xiàn)基督教與文化的關系,其中包括基督教對西方哲學、文學、倫理學、藝術、教育、法律等方面的影響?!?見《基督教文化譯叢》總序第
盡管我對基督教的歷史和思想史著作有較多涉獵,但讀到此書,還是有春風撲面的清新感。與我上面提到過的另外兩本譯著相提并論,它們盡管各有特色,但總體上可以說是“一簡、一繁、一新”?!痘浇躺駥W思想史》原來的英文書名是"The Story of Christian Theology",直譯似應為《基督教神學故事》,而中譯本的譯名亦可稱得上是貼切的,因為原作者在“引言”中指出,這里講的故事“當然不是指杜撰的小說或者寓言,而是指‘敘事,所以,講述歷史就是述說故事,也就是述說塑造文化、宗教與國家之人的敘事,包括他們的事件、運動、觀念與生活?!?/p>
基督教起源于古巴勒斯坦,誕生在古羅馬帝國,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浇陶Q生以后很快就突破了地域和文化藩籬,逐漸擴散到全世界,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的重要宗教之一。它在西方世界曾一度高居精神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時至今日,它仍然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生活的許多方面,并且是相當一部分人精神世界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把基督教思想看作當代西方文化的底蘊,未來世界文化的重要因素是絲毫也不過分的。奧爾森的這本《基督教神學思想史》的中文簡體字本的出版,能夠幫助中國學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基督教及其對人類文化的深刻影響。
這本書的專業(yè)性很強,但由于原著的作者有一個預設的讀者對象在心中,因此在寫法上并不刻板。作者在引言中說:“我們可以找到許多為各種層次讀者而寫的基督教神學與思想史,基督教歷史也多得無法勝數(shù),坊間到處都買得到。本書當然不是要取代任何既有的著作,只是想要對這個著作系列提供一點新貢獻?!薄斑@本書的目標對象就是在這方面未受過啟蒙教育的學生,以及有意要在歷史神學上‘再充電的教師。此外,這本書也不會冒充具有學術研究的味道,亦即根據(jù)原創(chuàng)性研究出嶄新的見解,或提出學術辯論的提議。這本書乃是對于基督教歷史神學最精彩部分的中肯調查研究,寫給以前對于這個引人人勝的故事連最粗淺的一點認知也付之闕如的讀者?!蔽腋械?,由于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國家的讀者和中國的讀者對基督教歷史與神學思想史的了解程度差距很大。因此,哪怕是對中國學術界,乃至于研究基督教的中國學者來說,這本書都既可以起到普及的作用,又可以起到學術研究的向導作用。
在學術研究中,學者們對基督教的歷史分期有種種不同的看法。在此,我綜合一下學者們的觀點,將基督教的歷史分期簡介如下,或許對讀者把握基督教思想發(fā)展史的概況有所幫助。
基督教的歷史可以分為古代、中世紀、近代和現(xiàn)代四個時期:
一、古代基督教,從公元元年至公元 590年,亦即從基督降生到大格里高利 (Gregory the Great)。
二、中世紀基督教,從公元590年至 1517年,亦即從大格里高利到宗教改革。
三、近代基督教,從公元1517年至 1878年,亦即從宗教改革到現(xiàn)代主義興起。
四、現(xiàn)代基督教,從1878年教皇利奧十三世(Leo XIll)即位至今。
由以上四個時期組成的整個基督教歷史又可以分為以下十個階段:
第一、基督的生活與使徒教會,時間上是公元元年至100年,從《圣經(jīng)》中所說的基督“道成肉身”到使徒約翰之死;
第二、遭受羅馬帝國迫害的基督教,從公元100年至311年,亦即從使徒約翰之 死至康斯坦丁大帝(Constantine);
第三、與羅馬帝國和解并處于蠻族大遷徙風暴之中的基督教,從公元311年至 590年,即康士坦丁大帝至教皇格里高利一世(Pope Gregory 1);
第四、在條頓人(日耳曼人,Teutonic)、凱爾特人(Celtic)和斯拉夫人(Slavonic)建立的民族國家中傳播的基督教,從590年至1049年,即從格里高利一世到格里高利七世(Gregory VII Or Hildebrand);
第五、處于教皇統(tǒng)治下并產生經(jīng)院神學(出e Scholostic theology)的基督教,從 1049年至1294年,即從格里高利七世到教皇卜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ll);
第六、處于中世紀天主教衰落與宗教改革前醞釀時期的基督教,從1294年至 1517年,即從卜尼法斯八世到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貼出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
第七、處于宗教改革時期的基督教,從 1517年至1648年,即從路德發(fā)起宗教改革到英國議會下令實施《基督教信綱》;
第八、處于天主教正統(tǒng)教義受到挑戰(zhàn)時期的基督教,從1648年至1790年,即《基督教信綱》實施至法國大革命;
第九、處于福音在歐洲和北美復興、基督教福音向全球傳播時期的基督教,從 1790年至1878年,即從法國大革命至教皇利奧十三世(Leo Xlll)即位;
第十、處于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主義時期的基督教,從1878年至今。
基督教神學思想史的分期與基督教歷史的分期大體相同,但并非完全一致。下面列出奧爾森這本書中對基督教神學思想史的分期,讀者們若能與上面的歷史分期作一對照,或許能從中悟出點什么來。
第一部分:序幕,二世紀基督教思想的沖突
第二部分:換場,三世紀神學的張力與轉變第三部分:轉折,三位一體之爭第四部分:插曲,基督位格之爭第五部分:分裂,東正教與天主教一分為二
第六部分:換景,經(jīng)院哲學帶來神學的春天
第七部分:轉捩,西方教會的宗教改革與分裂第八部分:換裝,新教神學的多元論第九部分:變奏,自由派與保守派對現(xiàn)代性的回應
基督教的神學是由基督教的思想家們創(chuàng)造的,這也就是說,先有基督教,后有基督教神學。但什么是基督教神學呢?《基督教神學思想史》的作者給出了一些解釋,但卻沒有明確的定義,因此在這個方面,筆者想結合基督教神學思想的起源多說幾句。當然這只是筆者個人對基督教神學思想史的理解,僅供讀者參考。歷史地看,古代基督教的希臘教會和拉丁教會是《圣經(jīng)》記載的基督教信仰和教會組織的直接繼承者,也是后來所產生的形形色色的基督教信仰和教會組織的共有原本,它們的發(fā)展為后續(xù)各個階段的基督教在教義、教會組織、教儀等方面奠定了基礎。早期基督教教會的思想家是基督教神學的創(chuàng)立者?!八麄冋J為自己是神圣的真理的揭示者,把這些真理保存在地方教會中并盡可能傳播到世界上去是他們的職責。他們表現(xiàn)出對文學的排斥,也沒有學院式的雄心,至少,此類工作不是他們生活中的主要興趣。他們認為自己是教會的權威的教師,是基督教的哲學家,是訓練有素的、受到啟示的《圣經(jīng)》的解釋者,而《圣經(jīng)》包含著上帝的拯救啟示。只有按這樣的思路,我們才能理解他們,研究他們。否則,他們 的工作和活動就會被歪曲。這也同樣適用于對他們的成就作歷史的評價?!?凱本浩森:《希臘教會的教父》,第10頁)
從保羅開始,基督教的思想家就已經(jīng)在借助同時代的哲學術語去闡述神學學說。這是用邏輯的方式規(guī)定基督教信仰內容的最早嘗試,也是神學與學問的最初聯(lián)合。神學的字面含義是“關于神的學問”?;浇躺駥W是一種由信仰所激發(fā)的理性思考?!霸诨浇痰囊饬x上,神學是一門關于由神揭示的宗教真理的學問。它的主題是神與神的創(chuàng)造物的存在和性質,以及從亞當?shù)膲嬄涞酵ㄟ^基督的以教會為中介的對人的救贖。它的內容包括所謂的關于神的自然的真理、靈魂、道德法等等,這些都只有通過理性才能獲得。神學的目標是用信仰激發(fā)的理性對這些信仰的內容進行研究,以此推進對這些內容的深入理解?!?克洛斯:《牛津基督教會辭典》,第1344頁)從基督教神學的歷史來看,“在天主教這里,宗教第一次獲得了一種正式的教義體系。天主教這個基督教的正統(tǒng)教派發(fā)現(xiàn)了信仰與知識調和的模式?!?哈奈克:《基督教教義史》第2卷,第4頁)
基督教神學的產生得益于希臘羅馬哲學。早期基督教思想家使用希臘哲學去解釋基督教的學說。通過世代的努力,原始基督教的經(jīng)驗被理性化了,基督教的主要觀念有了哲學的支撐,一元論的基本立場得到確認,一種系統(tǒng)的基督教神學產生了。源于原始宗教與神話的希臘哲學滋養(yǎng)了這種新的神學,以基督教神學為自己的新成就,而它自身亦與其他希臘羅馬宗教一道走向終結。最初僅僅是少數(shù)人的宗教意識的基督教神學信仰取代了希臘羅馬的宗教與哲學,成為整個社會的精神主流。
基督教的思想家有許多都是從希臘羅馬文化的舊陣營中殺出來的。他們帶著濃厚的異教文化背景皈依了基督教。他們?yōu)榛浇痰男叛鏊鶓胤?,但仍舊按照希臘羅馬哲學的術語去理解它。這種工作有偏離基督教信仰核心的危險,但卻又是基督教本土化所必需的。從基督教自身的發(fā)展來看,他們最重要的貢獻是以一種積極的方式把基督教當作一種合理的宗教展示給外部世界。他們堅持基督教一神論,批判異教的多神論。他們堅持以理解為基礎的信仰,把希臘羅馬哲學的一些合理因素與基督教的信仰相結合。他們從總體上拋棄了羅馬帝國的主流文化,但從中汲取了一些有益于基督教的信仰的東西,然后提出了基督教文化的基本原則。通過他們的努力,基督教達到了自身發(fā)展的一個新階段。這種形式的基督教征服了羅馬帝國,成了中世紀歷史的基礎,并且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基督教思想家對舊文化的批判和吸取有益于基督教文化的發(fā)展。護教士們對羅馬政治的批判是迫使帝國當局改變宗教政策的一個重要因素。他們也預告了羅馬帝國的終結和基督教的勝利?;浇虙呤幜讼ED羅馬世界中的那些異教祭儀,這是摧毀傳統(tǒng)的希臘羅馬文化的最明顯的表現(xiàn)。他們的攻擊目標是當時流行的各種形式的多神論。他們批判了異教的荒謬,從而摧毀了羅馬帝國文化的根基。在他們的批判下, 非基督教的各種異教逐漸消失。與此同時,基督教思想家也對當時的各種哲學展開批判,使這些哲學的虛假性和無用性暴露在世人面前。
基督教的勝利給希臘羅馬世界帶來了一種新的宗教生活。基督教關于神、自然、人、命運、救世主的觀念,基督教的組織、神職人員、公共的和私下的禮拜形式,基督教的文學、藝術和倫理都不是對其他宗教的簡單復制,而是吸取了其他文化成分以后的重新創(chuàng)造。通過基督教與當時各種異教和哲學的沖突與融合,一種新的文化理想創(chuàng)造出來。它既有祭儀也有哲學。它為人們提供了一把理解生活意義的鑰匙、一套行為規(guī)范、以及一種精神性的崇拜。(上述觀點詳見拙著《羅馬帝國文化轉型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九章)
中國的宗教學研究在最近二十年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學術界和中國民眾對基督教及其神學的認識與以往相比也有了根本性的變化。為了能夠幫助中國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基督教及其神學思想,“基督教文化譯叢”的策劃者在中國大陸順利地出版了這本書。而我相信,讀者們也能做到“開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