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椿
供應鏈是指圍繞核心企業(yè),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模式。供應鏈管理就是對供應鏈中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價值流以及工作流進行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尋求建立供、產、銷企業(yè)以及客戶間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最大程度地減少內耗與浪費,實現供應鏈整體效率和效益的最優(yōu)化。在供應鏈管理的集成化鏈條中,供應商管理處在極為重要的位置,特別是以制造企業(yè)為核心的供應鏈環(huán)境下,供應商是否有優(yōu)異的業(yè)績表現直接關系到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因此,供應商管理也就自然成為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
核心企業(yè)與供應商之間存在的問題
1、供應商所提供的供貨周期不夠穩(wěn)定。不論是采用何種生產運作管理模式,對于核心企業(yè)來說,供應商不能提供穩(wěn)定、可靠的供貨周期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需求商的生產運作計劃,有時這種影響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其危害的后果主要表現在:(1)需求商的生產排程計劃受到沖擊,對于任何一個在制品的生產加工過程,部分物料的短缺必然導致在制品作業(yè)計劃的中斷與延遲,導致產品完工期(或交貨期)的延誤,企業(yè)生產與交貨期計劃受到沖擊。(2)為減少供貨周期不穩(wěn)定帶來的生產中斷,制造商將不得不對這類原材料、零部件制定安全庫存,庫存量由此上升,引起庫存成本的增加,最終將增加產成品的總成本,產品的競爭力受到削弱。
2、供應商產品質量問題。供應商供貨質量存在缺陷對制造企業(yè)有著更為嚴重的威脅,作為制造商一旦收到某一供應商的貨物,如果質檢不合格通常采用下述二種方法處理:一是整批退貨,其結果通常是以中斷生產、延期交貨為代價。二是采用全檢,從中篩選出質量合格的物品,這將導致制造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
3、大批量的訂單與分批送貨之間的沖突。制造企業(yè)有時候對一些物料的需求量很大,這些物料要么體積大,要么質量大,存放時需要占用大量庫容。企業(yè)為了滿足生產制造供應的要求,通常一次訂貨量都很大,但為了減少本方庫容的大量占用,往往要求供應方進行分批送貨,將短期存貨的成本轉移給供應方,有時供需雙方的一些沖突就是由這種狀況引起。
4、信用意識薄弱。具體表現的內容可分成兩大類:一是在供應商方面,主要的問題有:(1)對需求商提供產品的采購提前期不確定,帶有隨意性。(2)提供產品的質量穩(wěn)定性差。(3)經常性地出現送達的貨物品種、規(guī)格、數量與合同不一致。(4)承諾的服務不到位。二是在需求商(制造商)方面,主要問題表現在:(1)不遵守合同承諾的付款方式,經常性地發(fā)生拖欠款現象。(2)經常更改合同,對已簽定的要貨合同在執(zhí)行過程中時不時要求供應方改變貨物品種、規(guī)格、數量等。(3)對供應方送達的貨品,采取不合理的壓制、挑剔等手段,以圖獲得暫時、眼前的利益。
5、頻繁更換供應商造成供應鏈成本增加。對制造商而言,更換供應商是要付出代價的,一方面,終止與某供應商的合作關系,可能對自身的生產、供貨計劃帶來沖擊,增加管理費用和延誤交貨所帶來的隱性損失。另一方面,重新物色供應商,制造商需要對供應商作大量的認證工作,同時還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在人力、物力和時間的耗費上將不可小視。
實施供應商管理的策略建議
1、用供應鏈管理新思維重新定位與供應商關系。實施有效的供應商管理就是要將危害供應鏈運作的沖突因子消滅于萌芽,最根本的辦法是消除引起沖突的土壤。具體做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1)建立有效的供應鏈組織機制。(2)建立公正、合理的供應鏈協議。(3)立足于長期的合作關系。
2、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在供應鏈的利益共享機制中,直接的點對點企業(yè)之間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供應鏈企業(yè)利益共享機制的基礎。問題是點與點之間企業(yè)的利益分配很容易失衡,交易雙方中一方利益的過度獲取必然是另一方的過度付出,付出方的成本加重將損害其競爭力,由此將引起整體供應鏈競爭力的波動。解決的方法是供應商與需求商之間建立共同的利益獲取與約束機制,在共性層面上,將以供應鏈協議的利益分享機制為基礎,在點的層面上,需求商與供應商之間的利益分配可以采取靈活的協商方式,確保雙方能夠共贏。
3、建立有效的雙向激勵機制。供應商激勵在方法上可以有以下幾種:
(1)訂單激勵,對于表現優(yōu)秀的供應商,需方可以通過加大訂單的方式進行激勵,這是供應商最樂于見到的,也是需方最為有效的對供應商進行激勵的手段。(2)付款方式的激勵,通過提供更有誘惑力的付款方式來激勵優(yōu)秀的供應商。(3)開辟免檢通道,對所供應物品長期保持優(yōu)異質量的供應商,需方給予免檢待遇,這對供應商具有長期、廣泛的外部影響,特別是對競爭對手具有強大的震撼作用。(4)商譽激勵,需方對表現優(yōu)秀的供應商,可通過供應鏈信息平臺進行發(fā)布,以獲取廣告效應。
激勵是一種雙向的行為,需方根據供應商的表現給予激勵,供應商同樣對可信賴的需方也能夠進行激勵;
(1)價格激勵,需方由于提供更多的訂單以及其它的激勵,供應商在價格上將給與需方更為有利的價位,如給與低價位或價格折扣等。(2)提供更周全的服務項目等,如一次采購按需發(fā)(送)貨(相當于提供免費倉儲服務)、上門服務、長期的技術支持等。(3)允許需方改變訂單需求數量,甚至取消某些訂單。(4)向需方提供更簡單的采購業(yè)務流程,減少采購作業(yè)成本,這需要需方有可靠的信用保證為前提。(5)提供更為寬松的付款條件。
4、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信息在現代社會中已上升為企業(yè)的最重要的資源,誰掌握更新、更準確、更全面的信息,誰就爭得了更為有利的競爭地位。在供應鏈平臺上,企業(yè)之間信息的溝通主要是通過可共享的信息在供應鏈信息網絡的發(fā)布而獲得,這是獲得關聯企業(yè)之間信息的主要渠道。除此管道之外,還應努力地開發(fā)其它溝通管道,尤其是具有感情效應的關聯企業(yè)之間的中高層人員的互訪,是核心企業(yè)與供應商之間建立互信機制的重要基礎。
5、建立共同的質量觀念。這里的質量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是圍繞客戶需求而展開的有形產品質量和無形服務質量。供應鏈要保持有效的運作,必須建立在共同認可的質量觀的基礎上才有保證,具體而言可以歸納到如下質量訴求:(1)供應商要向需求商提供質量滿意的產品。(2)準時、按量供貨,不出差錯。(3)運輸、裝卸、倉儲、流通加工各環(huán)節(jié)必須維持或提升產品質量。(4)供應商要強化服務質量,以保證供需雙方接觸界面的人員共同的滿意。(5)供應商要努力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以滿足需方不斷增長的新需求,需方必須提供必要的幫助與合作。(6)供需雙方都要向對方提供可靠的信用保證并持之以恒。
(作者單位:廣東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