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慧娟
本刊訊??? 在新課程逐步深入的過程中,中學語文教學遇到哪些問題,怎樣才能找到解決之道?7月中旬在山東省泰安市召開的“語文新課程教學觀摩暨對策研討會”對此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在上課和交流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教師對文本的理解和對教學目標的把握難以到位。由于文本理解的多義性,教學中所應該擇取的資源和方向存在諸多干擾,教師在課前確定教學目標時容易走偏。因此,深入而透徹地解讀文本是一個語文教師必須鍛煉的一項基本功。同時,也要避免受某些教材課后練習題的不良影響。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使用成為教師關注的一個焦點。有了現(xiàn)代媒體,教師的示范還重不重要?多媒體的演示,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是否就不應該使用了呢?專家認為,多媒體有它自身的優(yōu)勢,當揚其所長,但要有節(jié)制地使用,堅持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的原則,而教師的基本功仍不可廢棄。也有專家認為,重要的是讓多媒體在最平常的課上發(fā)揮出它的長處,為平時教學節(jié)省出時間來。
另一個頗引人注目的難點來自語文與其他學科的界限問題。此次課程改革強調(diào)學科融通和目標多元,對此不恰當?shù)睦斫鈱е乱粋€普遍的現(xiàn)象:語文課沒了語文味,語文被過度拓展。這一點在語文綜合性學習和口語交際課中表現(xiàn)得誠為明顯。語文課程標準組負責人巢宗祺教授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定位于:詞語豐富、語言表達的實踐,推動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在一個個生活情境里建立起自己的話語系統(tǒng),同時附帶開闊視野,增長其他知識。切不可忘了語文課作為語文學科的根基。但學科界限如何在實踐中恰當?shù)厝グ盐?,仍是一個需要研究的課題。
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主辦的這次會議,共安排了7節(jié)不同文體的中學語文研討課,授課教師來自不同省(區(qū))的實驗區(qū)。每上完兩節(jié)課,由講課教師、聽課教師自由發(fā)表感想和意見,并請語文課程標準組的專家評課和做出回應。真實、民主、開放、平等的對話,使得諸多問題得以浮出水面。與會教研員、教師大多感覺收獲豐實。
據(jù)悉,這次研討會是教育部新成立的“語文新課程推進研究”項目組的首次活動。今后還將繼續(xù)開展,以此跟進、支持語文教學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