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軍
【導讀】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間題:當教師提出一個發(fā)散性的問題之后,學生根據(jù)問題做出各種各樣的回答。有的回答符合教師的意圖,和教學目標相一致。有的回答偏離教學目標,是教師沒有料到的;或超乎學生的認識能力;或本節(jié)課沒有條件解決.尤其是在導入階段,遇到與教學目標不一致的回答,常使教師很尷尬。有的教師便采取回避策略,躲著走。既不問學生是怎樣想的、為什么這樣思考,又不與之溝通,交流問題所在。到底該如何處理這樣的情形呢?本文作者以科學課為背景,提出了具體的操作建議。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xiàn)應給予充分的理解與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边@就是說,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排斥教師的指導和引領。在與學生溝通交往的過程中,教育本身賦予教師一種特殊身份,雖然與學生是平等、民主的溝通、交往關系,但教師同時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學中教師承擔著把握教學方向的責任,這決定了教師不可能是一個放任自流的旁觀者和毫無價值的中立者,而理應成為教學對話過程中的引領者。事實上,無論是教學目標的確定,還是教學活動的組織,都體現(xiàn)了教師的價值取向,純粹“客觀”的教學永遠不可能存在。在科學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引領作用,對學生的學習目標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是每個科學教師在實踐中應認真思考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引導主要體現(xiàn)在:一方面創(chuàng)設和諧的情境,促進學生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主動創(chuàng)新。讓學生在尊重中學會尊重,在批判中學會批判,在民主中學會民主……這本身就是教育者應該追求的教育目標;另一方面,面對爭議,特別是面對一些需要引導的話題,他不是以真理的壟斷者或是非的仲裁者自居,發(fā)表一錘定音的“最高指示”,而是充分行使自己的發(fā)言權,以富有啟發(fā)性的真實發(fā)言,為學生提供更寬闊的思路、更廣闊的視野、更豐富的選擇。面對學生的眾多問題,教師要了解學生在想什么?怎樣想的?并與之商榷,互相啟發(fā)、互相補充和完善,明確我們下一步要做什么,怎樣做,同時及時調(diào)整教學,把學生引領到所要研究的問題上來.
在教學導入階段,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目標出現(xiàn)不一致,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
1.學生提出的問題,超出學生的研究能力或不適宜學生操作。
例如,在教學《怎樣加快溶解》時,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給你一塊糖和一杯水,怎樣加快糖的溶解?學生們依據(jù)教師的提問,積極開動腦筋,想出了很多辦法,如攪拌、把糖弄碎、加熱水,也有一個學生提出與眾不同的想法:加硫酸,硫酸可以使糖加快溶解。面對學生的回答,教師不置可否,既沒問學生為什么要用這一方法,了解一下學生是怎樣想的,也沒有對他的回答作出回應,只是簡單地選取了符合自己教學目標的方法。這表現(xiàn)出教師對教學突發(fā)事件缺乏心理準備,缺乏相應的應答策略,缺乏敏感性和重組能力,腦子里想的仍是按照自己心里想的那個教學設計去教學。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大多是因為教師在備課、進行教學設計時,總是琢磨“我怎樣講,能夠講得漂亮、能夠到位”,而不是對學生認知水平、學習規(guī)律和思維特點進行充分的了解和考慮。
由此可見,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不是簡單地掛在口頭上說說就行的,必須真正地在教學實踐中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當學生的發(fā)言與自己的教學目標不一致時,要發(fā)揮教師的引領作用,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商量,讓學生明白這節(jié)課研究問題的前提條件是:怎樣用“水”加快物體的溶解。此時教師完全有貴任也有必要向全體學生說清楚,關于硫酸,由于我們年齡小,使用起來不安全,所以我們不用它。
遇到這種問題時,教師講明教學要求比不講要好得多。你讓學生想辦法,學生提出之后,教師又不搭理,顯然不是尊重學生的表現(xiàn)。學生也不明白自己想的辦法為什么不用?“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此時的解惑”還是很有必要的。以學生為主體看重的是實質(zhì),不是表面現(xiàn)象,不是簡單讓他們回答問題,還要了解他們?yōu)槭裁磿@么想,讓學生明白,為什么不用這個方法。因此,教師對問題的引領作用應在具體教學中有所為。
2.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沒有準備或現(xiàn)有條件不具備。
科學課教學所面對的學生不是一無所知,他們有著自己的經(jīng)驗和興趣??茖W課教師有時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學生對你所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太感興趣,卻對你沒想到或是沒準備的問題很偏愛。
如,《小車的運動》一課,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小車從斜坡上滑下來,向前沖出的這段距離與什么有關?學生們的回答多種多樣,如,與空氣的阻力有關,空氣的阻力大沖出的距離短,空氣的阻力小沖出的距離長:與斜坡的坡度有關;與引力有關;與車的重量有關,等等。從學生們的回答來看,他們對影響小車沖出距離的因素有一定的思考和認識。在這一段教學活動中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在讓各小組認定研究課題時,教師采取這樣的策略:因時間關系,每組做一個實驗,你們想研究哪一個?“我們組研究空氣阻力對小車的影響?!痹S多小組都對這個問題感興趣)“老師帶的東西不全,我們只研究這幾個問題好么?”對于這樣的處理,如果是一個初教科學課的教師也未嘗不可。
但對于大部分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教師要講明,由于老師的疏忽沒有準備實驗器材,下節(jié)課我們再來研究這個課題。切記您的承諾要兌現(xiàn),不要把它當作一種“金蟬脫殼”的計謀而失信于學生。面對學生的選擇,如果您有能力,完全可以按照學生的意愿放手讓他們進行研究,對于大家都想做的實驗,教師進行協(xié)調(diào),讓每個小組只做一個實驗,實驗后各組向全體同學匯報實驗現(xiàn)象、數(shù)據(jù)及研究成果,供全體同學分享,以滿足學生的需求.也可以讓學生根據(jù)現(xiàn)有的條件,發(fā)揮其聰明才智進行研究。如果是這樣,那將是一節(jié)非常精彩、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課。學生們會在相互啟發(fā)、相互鼓勵中進發(fā)出生命的活力。通過生生互動,生發(fā)出新的知識,真正體現(xiàn)出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已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教學新理念。這樣,教學就不只是忠實地實施課程計劃(方案),而是課程的創(chuàng)生與開發(fā)。
3.學生提出的問題需要教師引導篩選。
在科學課堂上,有時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教師提出一個開放度比較大的問題后,學生會提出許多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教師應該如何發(fā)揮引導作用呢?
(1)引導學生研討、篩選出基礎問題。
如:在教學《聲音的產(chǎn)生》一課時,老師提問:關于聲音你有什么想研究的問題?
學生:我想研究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人為什么會聽到聲音?聲音是怎樣傳播到耳朵里的?為什么有噪音、樂音?聲音有幾種?聲音為什么只能聽到而看不到……
教師:這么多問題,我們先研究哪一個呢?
學生:聲音的產(chǎn)生.
教師:為什么?
學生:因為沒有產(chǎn)生聲音,就聽不到聲音,其它也就不存在,也就沒有噪音、樂音。
學生:因為沒有聲音,下面問題都研究不了。
引導學生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學生自己會篩選出基礎問題,達成一致意見的。
(2)選出在課堂上可以研究的問題。
如,《認識液體》一課,教師這樣提問:你們想研究有關液體的哪些問題?
生:我想研究液體中含有什么?我想研究液體的重量?液體有什么特點?液體流動的快慢?液體是怎樣形成的?兩種液體哪個重哪個輕?兩種液體倒在一起會發(fā)生什么結(jié)果?
顯然,有的問題在課堂上無法研究,同時學生也不具備這個能力。對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引導他們進行分析,在師生研討的過程中梳理、篩選出課堂條件下可以做的實驗。把研究目標定位在既是學生提出來的,又是本節(jié)課要研究的問題上來;既按照教學目標有序地進行教學,又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切不可武斷地進行否定,更不可隨波逐流——不是以學生為主體嗎?我就來個“你提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失去了教師的指導作用。
科學課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活動過程中不能牽著學生的思維沿著教師預設的軌道行進,亦不能信馬由韁,失去控制。面對偏離教學目標的問題,教師應善于和學生對話、溝通,了解學生在想什么?是怎樣想的?及時調(diào)整教學過程,不斷提高自己調(diào)控教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