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小明
“聽課者”,通常被認為是與課堂教學不發(fā)生直接關系的人員。
從學生角度來說,聽課者似乎總以旁觀者的身份進人課堂。因為與學生不發(fā)生直接關系,所以總是以一種次要的、間接的影響而存在,與授課者相比更能讓學生產(chǎn)生心理安全感,學生更容易在聽課者面前閃現(xiàn)自我的本性。但由于對學生來說,聽課者大部分比較陌生,所以難以真正進人學生的心理空間。
從聽課者角度來說,他們是在無充分準備的狀態(tài)下進入課堂教學的,既在時間上與學生同步,又在空間上與學生錯位。學生更多地關心學科知識的獲取與重組,聽課者關心的是教學策略的展現(xiàn)與處理。課堂的展開是以學生為主的,聽課者有時要面對教學中大片與己無關的空白,難以跨人教學空間與師生產(chǎn)生交流。
從授課者角度來說,聽課者與授課者直接相關,授課者處于被“解剖”狀態(tài),教學的展開過程也就是心理上接受聽課者影響的過程,聽課者總存在于授課者的準物理空間內(nèi)。由于聽課者與授課者所處心理空間、物理空間的異位,兩者難以在心理上產(chǎn)生真正的溝通。
但是,聽課者卻是一種有待開發(fā)和利用的課程資源。讓聽課者走出旁觀者的境地,與師生共處同一空間,往往能取得教與聽的雙贏,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道亮麗的風景。下面我就站在藝術教學(包括音樂、美術)的立場來談談。
促成角色轉(zhuǎn)變,搭建信息交流的平臺
藝術課提倡“音美”老師“二人轉(zhuǎn)”,不僅要在老師之間橫向轉(zhuǎn),也要在師生之間縱向轉(zhuǎn)。
這是一節(jié)初中一年級的藝術課《中秋》,老師采用了角色轉(zhuǎn)換的方式來帶動教學。美術老師以書法長卷的形式書寫《水調(diào)歌頭》,學生有些坐不住了。這時一陣沁人心脾的樂曲緩緩地流淌出來,又把大家?guī)肆嗽律苋艿囊饩持?。原來,音樂老師在幕后以樂曲渲染氣氛?/p>
音樂老師說:“有誰來講一下《明月相思》這首曲子的旋律波動有什么特色?”教室里鴉雀無聲,忽然一雙大手從學生叢中高高舉起:“老師,什么叫波動?”原來是美術老師在為“民”訴難。
在音樂老師的伴奏下,美術老師與學生一起,認真地唱起了《明月相思》,這時的美術老師就是一名學生。
音、美老師互相合作,在難點處提出問題,在空白處互相補充。他們既是授課者,又是聽課者,是推動課堂進程的齒輪、銜接師生信息的紐帶。
踏入學習空間,讓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成為可能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qū),授課者面對的往往是大班化的教學,采取的教學方式是“抓兩頭(指特長生、困難生)、帶中間”,這使中間的這一部分學生蒙上易被忽略的“灰色”,處于被帶動的位置,難以體現(xiàn)教育的公平性。讓聽課者從聽的領域跨到學的空間中來,往往能促進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我在面向家長上公開課《我的爸爸媽媽》這一課時就利用了這一群特殊的聽課群體。讓他們貼近每一個學生,參與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使教學走向深入。
首先,我設計了“猜家長”的活動。學生口頭描述家長的外貌,其他學生猜。又逆向設計了“猜子女”的活動。家長口頭描述,其他家長猜。然后,我又要求學生模仿家長的體態(tài)擺一個造型。隨后,讓子女在家長的指導下,進行面對面的寫生。同時增添了機動作業(yè):家長畫子女。最后,請學生談談對家長的新發(fā)現(xiàn),再請家長說說學生的表現(xiàn)。課上,場面非常感人,課堂氣氛也非常融治。
當然,“聽課者”這種資源只能以一種輔助的方式存在。只有用得合情、合理、適量適度,才能發(fā)揮其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