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寧波 張萍
【資料】合作學習既是一種教學方法,又是一種學習方式。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合作學習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的雙邊互動觀,強調(diào)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多邊互動,不僅要求教師對整個課堂教學設計進行整體把握,分配學習任務,控制教學進程,同時要求教師關注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啟發(fā)、相互幫助。簡而言之,即:要求關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可將合作學習定義為: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有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理解,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命性;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增強集體榮譽感;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競爭意識,增進友誼,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
走進當今的課堂,合作學習似乎已成為一種時尚,隨處可見。但筆者通過對小學課堂的觀察、研究發(fā)現(xiàn),教學實踐中的小組合作學習還不成熟,尤其是一年級學生,缺乏合作意識,而且也不會合作:教師的指導容易抓不住重點,師生間不能有效地互動,合作學習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從教師指導下生生互動的角度入手,通過對教學實例的分析、總結,嘗試提出解決的策略,期望為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提供幫助。
一
某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課以識物體。
導入新課時,老師先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學具,并提出要求:前后四人一組討論,告訴小朋友你帶的是什么。約2~3分鐘。接著老師又提出要求:將你們拿來的東西合在一起再進行分類,并說說你是怎么分的?約2~3分鐘。緊接著,老師又拋出了第三個問題:把東西放下,看老師,誰能告訴老師這是什么?老師向?qū)W生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的模型展開教學。課講完后,老師再次要求學生:把你們準備的東西放在一起,小組討論一下,告訴老師你是怎么分類的。約3~5分鐘。討論結束后,教師提問。很多學生說:我是按顏色分的,黃色的在一起,藍色的在一起。我是按大小分的。我是按用途分的,同桌的鉛筆盒與我的鉛筆盒和圓柱體都能裝東西,我把它們放在一起。上述分類方法是以前學過的內(nèi)容。我是按形狀分的。好,還有誰是按形狀分的,給大家講一講。老師接著問。為什么不讓剛才的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思?接著學生仍舉手自顧自地說:能站起來的放在一起。能滾動的放在一起,不能滾動的放在一起?!?/p>
整個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在擺弄自己準備的學具,沒有關注老師在說什么。在討論的過程中,老師的活動僅限于翻看自己的教案和維持課堂紀律;學生則自說自話,自己分自己的東西,表現(xiàn)出不愿意合作。
二
可以看出,此例中教師原本希望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實際生活中的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并將準備好的各種形狀的物體放在一起進行分類,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nèi)容的重點一按形狀將物體分類。但我們不難看出,本節(jié)課合作學習的目的沒有達到,一堂課下來,大多數(shù)學生的思維仍局限于以前學過的分類方法,新知識沒能納入到學生的認知圖式中。究其原因,主要是:
1.合作流于形式。
教師關注了合作學習的形式,如要求分組、交流等,卻忽視了合作學習的實際效果。教師每次僅給學生兩三分鐘的時間交流,時間顯得倉促,交流不夠充分,不能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展示自己,或是僅有一兩個學生講了自己的想法、觀點,或是還沒有進入情境。長此下去,多數(shù)學生得不到鍛煉,學生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合作學習促進每位學生發(fā)展、提高的目的也就無從達到。
2.缺乏教師的指導,合作處于無序狀態(tài)。
雖然開始教師對合作內(nèi)容提出了要求,即把你們準備的東西放在一起,小組討論一下,告訴老師你是怎么分類的。但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除內(nèi)容的要求外,更要有規(guī)則的要求。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沒有規(guī)則的合作學習很容易成為自由市場,嘈雜無序,學生難以受益。另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主要在維持紀律,不明確自身在合作學習中的角色定位,因而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很少,師生間在知識和情感層面都不能產(chǎn)生碰撞與共鳴,導致教師不了解學生討論的結果及對問題理解的程度,學生也不了解教師行為的意圖和意義。師生均未能獲得合作學習帶來的巨大好處。
3.沒有給學生展示成果的機會。
導入新課時,教師曾給出時間讓學生討論,而后直接進入新課教學,既沒有讓學生展示討論的成果,又沒有對討論及時總結反饋,討論無果而終,致使此段討論時間流失;學生在老師講課時仍關注自己的學具,陷在自己的思維中,弱化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
鑒于上述原因,筆者認為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應關注以下一些方面。
合作學習開始前,教師要使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和任務,并對操作程序給予說明。上例中,教師向?qū)W生說明討論的目的是將物體分類后,還需向?qū)W生提出合作的程序要求:前后4人或6人一組,給每個人編號并分配角色,如1號做報告員,2號做記錄員,3號做激勵員,4號做組長,等等,并叮囑學生各司其職,以保證討論的有序進行:要向?qū)W生說明以后每討論一次角色要輪換一次,使每位學生都有充當不同角色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合作規(guī)范意識:要向?qū)W生說明,評價的標準是以小組的表現(xiàn)而不是個人的表現(xiàn)為依據(jù)的,獎勵也是以小組為單位的。同時,針對一年級學生合作意識差,配合度低的特點,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前,要關注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構建積極的相互依賴關系,發(fā)展學生之間的友誼和親社會行為,使學生愿意合作,愿意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和思想。教師可以用語言向?qū)W生解釋大家一起做的意義,也可以通過讓學生分析例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考慮合作學習的時間問題。教師要向?qū)W生提出時間要求,這個要求不一定是硬性的,主要是告訴學生速度的重要性。另外,教師給學生合作交流的時間要適當,不宜過短,否則蜻蜓點水式的形式上的合作根本達不到目的,而且浪費時間:也不宜過長,否則學生討論易偏離主題,也浪費時間。教師可根據(jù)任務的難易程度和學生討論的實際情況決定何時停止,也可以采用更民主的方法,讓學生舉手表決決定終止的時間。其次,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應深入到學生中去,傾聽并觀察各小組的行為,注意工作完成或合作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如果小組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教師要給予及時表揚:小組提前完成任務時,教師應檢查他們是否正確完成了任務,即完成的質(zhì)量:發(fā)現(xiàn)小組內(nèi)角色分工不清,討論混亂無序時,教師要耐心講解,幫助學生明確角色,盡快進入有效的討論;討論偏離主題時,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制止,將學生引回到任務中來:討論受阻時,老師要及時點撥,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恰當方法和途徑:如果學生討論時找到了本節(jié)課要求學生深入理解的問題,教師便可以拿出來供全班同學思考、討論,引導各小組去關注該問題,盡量讓學生自己找到規(guī)律,解決問題;若學生已經(jīng)解決了這一問題,教師也需就學生的發(fā)言進行適當總結。
合作學習結束后,教師要給學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機會,并給予及時的反饋和總結。首先,教師應盡量讓更多的小組充分展示其成果,每位學生的發(fā)言都是代表小組的意見而不是哪個人的想法。組內(nèi)的其他成員可以補充,其他組的成員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問,但要注意問題的針對性,必須是圍繞發(fā)言組所闡述的內(nèi)容發(fā)問,不能偏離到與之無關的內(nèi)容上去。教師要鼓勵學生對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互相爭論,以激發(fā)學生深入地思考問題。若課堂時間有限,不能讓各組都展示成果,教師可以根據(jù)對合作學習過程的觀察選擇較有特色的小組發(fā)言,以便給學生最好的范例:本節(jié)課上沒有機會展示的小組,可以讓他們課下與教師交流匯報,也可將其成果在教室里展出??傊?,要通過各種方式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勞動是受到老師尊重和認可的,以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在小組總結發(fā)言時,教師要對各小組展示結果的科學性予以及時的評價,避免導致學生認識的模糊性。教師對各小組的總結發(fā)言不能只是聽聽而已,應將其規(guī)范、提升,使之條理化、邏輯化,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從而對問題形成一個清晰的認識。最后,教師要根據(jù)合作學習開展前所提出的評價標準,對小組合作的情況給予評價,從不同的角度肯定各小組的合作,并予以獎勵。獎勵的方式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而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