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
2003年元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與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針對新課程實驗大規(guī)模推進的現(xiàn)實情況,提出了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的工作方向。這是改進和加強教學研究工作,深入推進新課程實驗的重要舉措。應該說,以校為本教研活動的主陣地是學校,校長是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的第一責任人,教師則是校本教研活動的主體。各實驗學校開展好以校為本教研活動,將會推動新課程的順利實施,并將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師的發(fā)展以及學校的發(fā)展。
目前,開展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實驗學校的校長、教師迫切需要有相應的理論進行學習與指導。教育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所屬的太學教育書刊音像中心,為配合以校為本教研制度的順利實施,特請有關專家精心挑選課程改革的最新書籍,組成了《新課程校本研修資源包》以下簡稱《資源包》,旨在滿足廣大中小學教師對理論學習的需求,為課程改革搭橋鋪路。
《資源包》涵蓋了新課程的基本
理念、教學改革、評價改革、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以及課程實施等六大方面內(nèi)容,是廣大中小學教師理解新課程、研究新課程、實施新課程所必讀的最優(yōu)化組合書籍?!顿Y源包》共分六篇,有三大特點:
一是權威性:《資源包》中課程實施部分是國家級實驗區(qū)實驗探索之成果,其余部分均為課程改革專家所編著。
二是合理性:《資源包》書籍的選擇充分聽取了課程改革專家、中小學校的意見,每一篇的內(nèi)容都進行了科學合理的組合。
三是全面性:《資源包》的內(nèi)容涵蓋了新課程實施的各個領域,符合學校、中小學教師閱讀學習和研討的全方位需求。
一般來講,對于一線教師,理論的書籍比較難讀,理念的東西比較難懂,太學教育書刊音像中心充分考慮了這一點,將《資源包》作了從理論到實踐的恰當搭配。因此“基礎理念篇”除了選擇教育部編寫的具有綱領性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之外,還挑選了教師出身的專家型的中國教育報》記者李建平所著的驟焦新課程》。該書的語言生動形象,新理念的提出也附有許多生動的實例,教師根據(jù)這些實例,可以深刻體會新舊課程觀念上的差別。書中《為什么從教學大綱走向課程標準》、《教師如何走進新課程》、《新課程挑戰(zhàn)傳統(tǒng)教學》、《教師需要什么樣的研究》等文章,從實踐的角度分析了這場改革給教師帶來的挑戰(zhàn),對于幫助教師理解新課程、解決新問題很有現(xiàn)實意義。
“評價改革篇”包括《成長紀錄袋的基本原理與應用》、《有效的學生評價》、《促進教學的課堂評價》三本書。其中促進教學的課堂評價》是由北師大副校長、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發(fā)展與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組長董奇教授主編的新課程與教育評價改革譯叢》中的一本。該書用樸實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述了課堂評價的基本原理與具體方法,并提出了許多指導教師開發(fā)和使用各種評價工具的方案。
“教學改革篇”中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是已故課改專家傅道春教授親歷實驗區(qū),在教師培訓中總結出來的有關教師成長和發(fā)展的第一手資料。此外,《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模式》,也都是新課程改革中探索、創(chuàng)造出的新鮮經(jīng)驗的集錦。
“綜合實踐篇”由《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一設計與實施》、《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兩本書構成,主要介紹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研究性學習這兩個新課型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成效。
“校本課程篇”中《校本課程開發(fā)》一書的作者吳剛平系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博士、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組核心成員,他長期從事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工作,在參與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研制的過程中,著重對中小學在校本課程開發(fā)方面碰到的實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該書從理論基礎到操作技術,從國外經(jīng)驗到中國化的探索,詳盡闡述了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探索思路和研究成果,對于廣大中小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該篇還包括《校本行動研究》、《質(zhì)的研究指導》、《實驗研究指導》、《課堂觀察指導》、《校本研究指導》等五本書。
“校本課程實施篇”的《體驗新課程》叢書是國家級實驗區(qū)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qū)兩年來新課程實驗探究的成果:是該區(qū)教師與課程專家、學科專家、社會人士分別對話,對“課程標準”文本不斷解讀的實錄:更是該區(qū)實驗教師開始專業(yè)發(fā)展,實現(xiàn)由課程的“消費者”向課程的生產(chǎn)者”轉(zhuǎn)變,與新課程共同成長過程中的幸福體驗。該叢書的出版得到了教育部有關領導、課程專家的大力支持。實施篇中還包括《新課程學科教學實施指南叢書》。相信這兩套叢書對于廣大實驗區(qū)的實驗工作,會有很高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