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人代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政府應當關心弱勢群體,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近來看到這種說法變得有些泛濫而且概念混淆,因為在資本市場范圍又出現(xiàn)了一種新提法:“應該保護股市的弱勢群體”。
在這里,如何解讀“弱勢群體”非常重要。如果只是中小投資者的代名詞,則不若直言“中小投資者”。因為對弱勢群體的保護通常指有所傾斜的社會福利政策,而保護中小投資者則指為他們提供公平透明的交易環(huán)境。哪怕在相對意義上,這種概念互換也會帶來可怕的政策歧義。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股票市場恐怕現(xiàn)仍然存有小部分嚴格意義的弱勢群體,其中多為人知的,就有少數(shù)下崗工人、退休工人和一批收入并不很高的普通人前赴后繼、生生不息到股市“撈金”。我們認為,當前哪怕是無意或間接鼓勵這些人進入股市都是不負責任的,其做法風險極大。弱勢群體應當遠離股市。
中國股票市場十多年成長中實在經(jīng)歷了太多的曲折,早期因為認識不清有爭議,先鋒者們有過動員黨員干部帶頭買股票的創(chuàng)舉,熱心改革的輿論也有過群眾積極參與資本市場發(fā)展的主張。因為市場不成熟,社會對市場的認識也不成熟,所以在相當長時間內,公眾參與、百姓炒股成了中國股票市場的特點,數(shù)以千萬計的股民入市在一些人心里一直是一種自豪。少數(shù)熟悉國外資本市場經(jīng)歷的學者很早就對“全民炒股”“金錢游戲”蔚成風氣表示了擔憂,但也有許多銳意改革的經(jīng)濟學家們從公眾參與的股市看到社會風氣的變化——個人經(jīng)濟獨立性與自主意識的增加,覺得這種更廣闊意義的改革成效彌足珍貴。
不過這些方向不盡相同的洞見都是出現(xiàn)在早期,最遲可延至90年代中后期。此后,對于股市“姓資姓社”的爭論在主流的意義上已經(jīng)不存在,如何使中國能成長起相對比較健康的資本市場成了人們關注的中心問題。應當承認,因為早期爭議過大和成長道路過于曲折,中國股市本身的成長相當扭曲,而且到90年代末期已經(jīng)到了弊端叢生的程度。如識者所說,因其“莊家猖獗”的特征已“將經(jīng)濟轉型時代所有的不公正都匯集于股市”。當前市場各方對股市的實際情形事實上都相當了解,唯一未有本質改變的正是早期認為公眾積極參與有益無害的“革命動員式”認知慣性。而這種慣性必須中止。
其實,從過往多年國內外的經(jīng)驗看,股票市場并非一般個人長期投資的最佳場所??v使海外的成熟市場近年來也經(jīng)歷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大起大落,美國和香港的股市目前已經(jīng)跌至五年前的水平,日經(jīng)指數(shù)已跌至近20年前的水平,對于普通人來說,將血汗積蓄置入這樣的市場,其收益損失很難承受。發(fā)達國家地區(qū)市場環(huán)境中多數(shù)人對市場風險有清醒認識,除了泡沫高峰期,一般不會形成全民炒股風潮??v使在炒風頗熾的香港,也明確規(guī)定券商須了解客戶并申明風險。中國的股市雖然這些年來仍然基本處于指數(shù)向上的狀態(tài),但誰都明白目前的市場其實只是地上懸河,未來走向如何殊無把握,其中的風險只有比國外股市更高。更不說由于規(guī)則不完善、監(jiān)管不成熟以及市場欠公平之種種。
所以,當前中國的股市更適于成為機構博弈與有錢人風險投資的場所,普通人、特別是城市邊緣群體不宜涉險其中。雖然出入股市純屬個人自由,但政府無論如何不能再制造任何幻覺,給人以中國詭譎的股市可能使弱勢群體致富之想。對普通投資人更有保障的是具有固定收益的低風險投資產品,發(fā)展適合普通投資者的投資工具應在這方面多有作為。
這些年股市風風雨雨血淚教訓已經(jīng)太多,許多老股民已經(jīng)相繼黯然離場。雖然目前在滬深兩地證券市場開戶賬戶達6000萬以上,以至頗有些人以中國6000萬股民為說辭。但有分析已經(jīng)指出,當前6000萬賬戶中重復登記者甚眾,至今仍活躍者應相當有限。有專家還推算,每周都在炒股的賬戶即所謂真正活躍者不會超過400萬,每天都在運作的“職業(yè)股民”則不會超過100萬,這當中尚未排除一個莊家買入數(shù)千張身份證的“死魂靈賬戶”。
顯然易見,在當前說中國股市是6000萬股民的大眾市場是有違事實的。而決策者不應為說辭所動,以保護弱勢群體、保護公眾的心態(tài)來對待股市,以為靠政府政策“托市”保護指數(shù)可以福及大眾,進而給仍在市場中或躊躕于門檻的普通人帶來不現(xiàn)實的期盼。一方面是政府之手不再以種種理由干預、真正離開市場,一方面是監(jiān)管者以維護市場公平之道切實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中國的股票市場大可不必千萬股民大軍浩浩蕩蕩,而這樣的市場反而更健康和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