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或理論發(fā)展史的實踐證明,人類對客觀存在的認識或分析,即所謂科學地或理論地把握,是有層次的。為了使人們對客觀存在的認識或分析,更切合實際,更清晰、準確,注意研究層次,在學科內部建立起一個科學的認識或分析的系統(tǒng),是非常必要的。我以為,迄今為止,人類對客觀存在的認識或分析,即所謂科學地或理論地把握,形成了如下的層次:
一、哲學。即從總體上把握客觀存在的世界觀、方法論,居于最高層次。就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而言,即辯證唯物主義。(注1)
二、中介性科學。介于哲學與具體學科之間,是上承一定的哲學,下啟具體學科、為具體學科直接提供方法論的學科,居于第二層次。就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而言,即歷史唯物主義(注2)、自然辯證法(可稱之為自然哲學)。
三、具體學科。如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藝術理論、美學理論等等,居于最低層次。在具體學科中,還可以劃分原理性學科、分支學科、部門學科等諸多層次。如藝術理論(亦可稱之為藝術學),可以有藝術原理、藝術心理學、文學理論等等,分屬不同層次。分支學科與部門學科,在層次上有所交叉。
美國當代美學家布洛克,在自己的《藝術哲學》中就指出,美學(注3)、宗教哲學、科學哲學、政治哲學、歷史哲學等等,都是哲學的分支,是第二層次的科學?!啊瓪v史學家談論的是屬于第一層次(注4)的歷史事實;歷史哲學家談論的則是歷史學家談論歷史事實時使用的種種術語。總之,哲學家的研究在第二層面上展開,這個層面遠遠脫離了屬于日常生活的現實世界。它本身不直接談論歷史事實,而是談論歷史學家對這些歷史事實的談論;它關心的不是歷史事件本身,而是歷史學家和普通人思考這些事件的方式方法。因此,哲學可以被視為某種高層次的談論或談論的談論。簡言之,哲學思考的是思考的方式,哲學談論的是談論的方式?!?注5)布洛克是信奉分析哲學的美學家,他認為,“歷史哲學主要分析歷史學家使用的種種概念和證明方式,政治哲學主要分析政治家和政治科學家使用的術語和概念?!?注6)“依此類推,美學所關心的就是藝術批評家、藝術教育家、藝術史家、藝術教師和普通藝術愛好者思考和談論藝術的方式,它所要解決的就是這樣一些談論中產生的概念問題——圍繞著類似模仿、再現、表現、形式、內容、直覺、意圖、藝術品等等術語的意義而產生的問題?!?注7)
布洛克所信奉的分析哲學的科學性究竟如何,本文不想詳加評論,但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即他提出的在具體學科的具體事實的談論之上,有一個受某種哲學觀念制約的哲學談論的看法,對我們探討科學研究的層次,是很有啟發(fā)的。實際上,布洛克信奉的分析哲學,其位置就在我們前面分析的最高層次上。他所說的美學、歷史哲學等等,其位置就在我們前面分析的中間層次上。他所說的藝術批評家、藝術史家的談論,其位置就在我們前面分析的最低層次上。
按照上面的理解,藝術科學的研究,首先要確定一種哲學為指導。然后要構建一種藝術哲學,為具體存在的藝術現象的研究提供方法論。最后是對具體存在的藝術現象的研究。
美學研究的層次,同樣如此。首先要有一定的哲學為指導,其次要建構美的哲學,再次是對具體審美現象的研究,在美學原理之下,可以有分支學科和部門美學。
就目前的研究狀況而言,問題主要出在對藝術哲學和美的哲學這一中間環(huán)節(jié)的研究上。
先看藝術哲學。
首先,大部分研究者還沒樹立起必須建構藝術哲學的觀念。專門研究藝術哲學的著作為數甚少,藝術理論往往直接套用哲學概念,如典型是個性共性的統(tǒng)一,藝術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等等。
其次,僅有的《藝術哲學》之類的著作,其內容并不是為具體的藝術現象的研究提供方法論,而是闡釋藝術理論中比較本質、原則的問題,諸如藝術的意識形態(tài)性質、藝術與政治的關系、藝術與生活的關系等等。而對藝術與生活的關系的闡釋,不過是哲學反映論的演繹。這樣的《藝術哲學》,實際上與一般的《藝術原理》、《文藝學原理》之類的著作,并無本質區(qū)別。
再看美的哲學。
首先,一些研究者沿襲西方理論家的觀點,視美學為哲學的分支學科,研究美學即為研究哲學——關于探討審美現象的哲學。據此,他們所說的美學,確切地說,是美的哲學。然而,事實上,他們所說的美學同時又是美學原理一類的科學。在他們的著作中,即有研究審美現象的方法論的內容(主要體現在關于美的本質的闡釋中),又有對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審美心理等問題進行具體闡釋的內容。這樣,就把本來應是兩個不同層次的研究對象,混合在一起了。
其次,一些研究者堅持把美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作為一門獨立存在的人文科學來研究,然而他們也未意識到區(qū)分研究層次、建構美的哲學的必要性。因此,在他們撰寫的《美學原理》一類著作中,同樣把方法論問題和對具體審美現象的闡釋混雜在一起。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建構中介性科學,是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突破口之一(另一突破口,顯然是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啟動下,重新審視和建構一切科學觀念)。就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而言,上述的中介性科學,恰恰是一個非常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如前所述,已有的歷史唯物主義,是對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作出的哲學概括,但它作為歷史哲學,內容顯得過于寬泛。從另一方面說,它作為政治學(原理)、社會學(原理)、文化學(原理)以及藝術學(原理)、美學(原理)等等具體學科的方法論指導,內容又顯得過于狹窄。我們應當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指導下,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為已存在的諸多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一一建構中介性的科學,如政治哲學、社會(學)哲學、文化哲學、法哲學、道德哲學,乃至藝術哲學、美的哲學等等。
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究竟應當怎樣認識我們所說的中介性學科。我們所說的中介性學科的概念,在科學發(fā)展史中還是一個較新的概念。據我們現在掌握的資料看,是布洛克給予了這個概念以較為確切的含義,同時,他的《藝術哲學》又是較為嚴格地按照這個含義來寫作的。
在布洛克的學說中,哲學、中介性科學、具體科學的層次是十分清楚的。他認為他所信奉的哲學“是一種分析學科,主要用來闡明我們思考世界之方法。按照這一見解,哲學不再致力于描述世界,而是描述我們用來對世界加以分門別類時使用的概念?!?注8)如前所述,他嚴格按分析哲學提供的思維方法,確定了歷史哲學、政治哲學、宗教哲學、科學哲學、藝術哲學等中介性科學的具體內容。這些具體內容既體現了分析哲學的思維方法,又落實了所要分析的概念。按照布洛克的思維邏輯,歷史哲學之下的歷史學(原理之類),就是正確使用經過歷史哲學分析的概念來談論歷史事實(現象)的科學;藝術哲學之下的藝術學(原理之類),就是正確使用經過藝術哲學分析的概念來談論藝術事實(現象)的科學。
由此,我們完全可以參照布洛克的思維模式,來確定我們所說的中介性科學的性質、內容和作用。
首先,我們所說的中介性科學,就其性質言,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哲學的分支,應屬哲學范疇。一方面,它又確定了具體學科的研究對象,已涉足具體學科領域。
其次,我們所說的中介性學科,就其內容而言,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顯示出一種哲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是對具體學科對象的哲學闡釋。一方面,又涉及對具體學科對象的具體分析,接觸到具體學科研究的較為重要的問題。
最后,我們所說的中介性科學,就其作用而言,同樣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為具體學科研究提供了方法論,使之獲得方法論的指導。一方面,也為具體學科研究提供了重要啟示,使之獲得科學的思路,更順利地展開自己的具體的談論。
按照我們對中介性科學的認識,藝術哲學和美的哲學大體應當是一個什么樣子呢?當然,這里說的藝術哲學、美的哲學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的藝術哲學、美的哲學。
先看藝術哲學。
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其基本內容就是強調要以實踐為基礎,在主客體關系中解決認知問題和改造世界問題。因此,作為中介性科學的歷史哲學、藝術哲學等等,無一例外,都要貫徹這樣一條哲學線索。所不同的是,歷史哲學、藝術哲學等等所闡釋的主客體關系各有自己的特定的內容。
藝術作為人類的特殊的活動方式和領域,基本上包括兩個范圍,一是創(chuàng)作,二是接受。藝術哲學,其基本內容,就是要研究這兩個范圍內的藝術活動所特有的主客體關系。首先要確定兩個范圍的主體和客體的性質,其次要研究兩個范圍內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狀態(tài),最后要分析兩個范圍內的主客體關系的成果。(注9)這三個層次的研究,面臨非常復雜的內容,除了哲學研究,單靠任何一種具體談論都無法科學地解決。
建構了這樣的藝術哲學之后,以這種藝術哲學提供的方法論為指導的藝術原理,大體上又應當是什么樣子呢?關于這個問題,筆者正在思考中。(注10)面臨的困難是,尚無一個結構體系可以參照。布洛克只闡釋了他的藝術哲學,解決了關于藝術家們的談論的談論的問題。然而,藝術家們談論的藝術事實(現象),又應是些什么呢?也就是說,構成藝術原理之類的著作的內容又應是些什么呢?他并沒有給予回答。而且,我們還應看到,他雖然明確地劃分出科學研究的層次,但在具體限定各層次特別是后兩個層次的具體范圍、內容的問題上,仍有模棱兩可甚至自相矛盾的表現。如他一方面明確表示,不能“把美學(藝術哲學——筆者)作為一般藝術理論來論述”,(注11)另一方面又說,“為了證明藝術理論同藝術實踐的關系,我把大量的篇幅和精力放到對藝術的理解和證明上。從這方面說,它(指他的《藝術哲學》——筆者)遠遠超過了標準美學課本?!?注12)“這也許是向學生們介紹藝術理論時可能采用的一種最佳方式?!?注13)事實上,布洛克《藝術哲學》中所闡釋的內容,似乎并不全都屬于方法論——關于思考的思考、談論的談論的范疇,有相當數量屬于藝術原理的范疇。盡管我們前面也提到過藝術哲學同藝術理論的層次間會有所交叉,但界限大體上還應是分明的。
我以為,就以馬克思主義藝術哲學為方法論指導的馬克思主義的藝術原理而言,其基本內容應當是:對創(chuàng)作過程與接受過程所包括的全部藝術事實(現象)的具體闡釋。這種闡釋,應建筑在藝術哲學從主客體關系角度考察實在藝術現象所得出的基本結論的基礎上,展開對實在藝術現象的具體而微的詳盡分析。在創(chuàng)作過程的闡釋中,要談主體意識、取材、構思、技巧、作品分類等等;在接受過程的闡釋中,要談主體意識、接受對象、領悟、素養(yǎng)、社會—審美—藝術意識的再造等等。如前所述,藝術原理之類的具體科學,不再回答象藝術是什么這類只有在藝術哲學中才能展開闡釋的問題。如此,這樣的藝術原理,無論是體系結構、敘述方式和具體內容,都會同傳統(tǒng)的藝術原理有很大的不同。
再看美的哲學。
如前所述,美的哲學的基本內容,應當是對審美活動中的主客體關系的特殊性的闡釋。與藝術哲學面對的對象不同,在審美活動中,第一過程應為審美接受過程,第二過程應為審美創(chuàng)造過程。所以,就審美活動與藝術活動的關系而言,審美接受活動既為藝術創(chuàng)造的前提條件,又同藝術接受活動相交叉,部分地作為其內在內容而存在。而審美創(chuàng)造過程既為藝術接受的前提,又同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相交叉,部分地作為其內在內容而存在。仍如上述,對審美活動中所特有的主客體關系的研究,同樣首先要確定兩個范圍的主體和客體的性質,其次要研究兩個范圍內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狀態(tài),最后要分析兩個范圍內的主客體關系的成果。而且,所有這一切問題的研究,都是在主客體關系中進行的,都是哲學范疇的研究。象美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就可劃分三個層次來回答:(一)可以視為人類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包括審美接受活動和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二)可以視為象藝術作品一樣的客觀存在,那它就是審美創(chuàng)造的一種結果;(三)可以視為象藝術接受的結果一樣的東西,那它就是審美接受的成果,可以稱之為美感。而回答這三個層次的問題,都離不開對審美主客體關系的闡釋。
就以馬克思主義美的哲學為方法論指導的美學原理而言,其基本內容應當是:對審美接受過程與審美創(chuàng)造過程所包括的全部審美事實(現象)的具體闡釋。這種闡釋,應建筑在美的哲學從主客體關系角度考察實在審美現象所得出的基本結論的基礎上,展開對實在審美現象的具體而微的詳盡分析。在審美接受過程的闡釋中,要談主體意識、接受對象、領悟、素養(yǎng)、審美意識的再造等等;在審美創(chuàng)造過程的闡釋中,要談主體意識、對象選擇、理想模式、運作特點、美的分類等等。
這里應當進一步指明的是,作為與藝術活動完全不同的審美活動,其接受與創(chuàng)造這兩個過程往往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藝術活動的接受與創(chuàng)造,其界限是分明的,藝術家們創(chuàng)造藝術作品,讀者、觀眾、聽眾來欣賞藝術作品。審美活動則不然,接受本身就包含著對美的成果的創(chuàng)造。如對自然、社會現象的審美,倘獲得了美感,實際上就意味著創(chuàng)造了美的成果。只有對藝術美的接受,才是以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為前提的;離開了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也就不存在藝術美的接受了。而就審美創(chuàng)造過程而言,也只有藝術美的創(chuàng)造,可以同作為藝術家們進行藝術美的創(chuàng)造的前提的對自然、社會現象的審美接受(含初次創(chuàng)造)相對分離。自然美、社會美的創(chuàng)造,在身居藝術美創(chuàng)造活動之外的人們的審美接受活動中,即可實現。
上述情況充分表明,當我們按照本文闡釋的新的思路,從審美現象實際出發(fā)建構美的哲學的時候,肯定會觸及許多過去從未觸及的問題,從而探尋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論。同時,也肯定會啟示著美學原理的建構,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概念范疇,來沖破前面敘述的設想。藝術哲學和藝術原理的建構,亦復如是。
(注1)(注2)我贊同高清海教授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的觀點。
(注3)布洛克視藝術哲學為美學,其《藝術哲學》中譯者改為《美學新解》,1987年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
(注4)即本文說的最低層次。
(注5)(注6)(注7)《美學新解》正文第3頁。
(注8)(注11)《美學新解》正文第2頁。
(注9)拙著《藝術哲學》中有詳盡論述,是為筆者建構藝術哲學的嘗試,已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為錢中文主編《文藝理論建設叢書》之一。
(注10)筆者承擔山東省社科“八五”規(guī)劃項目《藝術原理》的研究與寫作。
(注12)(注13)《美學新解》《前言》第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