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健雄
細想一下語詞的褒貶,是很有意思的,譬如自尊、自愛、自強、自立,都為褒義詞;自私卻帶上了貶義。其實,尊愛自己,難道不是有私嗎?發(fā)展壯大這“私”的努力,乃成上述“強”與“立”。
但人就是這么奇怪,甚至一些大哲學家,也使用這些約定俗成的語義,而不從辨析開始,去建立自己的新說。
在這些地方,反應出任何一種文化都無法避免的自我矛盾。因為人除去向這個世界開戰(zhàn),還得向自己開戰(zhàn)。所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誰能根本地從這種處境中掙脫出來呢?
仍說幾個同類的詞。
“自重”,是褒義。這并不錯,自重者才能自律,遵從某種大家共同的規(guī)范,與此輩交往,比較令人放心。但自重,重的只是自己,這和忘我一類宗教與烏托邦的理想,相去甚遠。可稱為至善的,總是后者吧?在許多場合,既“自重”便免不了損著別人的牙眼,實在很難區(qū)別它與自私到底有什么差別。
反過來,“自輕”帶貶義。時常還把文與“自賤”連在一起使用。人不在乎自己,往往就有點可怕,因為他無所束縛,什么事情都可能干出來,盜賊一類,不常常便是自輕者嗎?但圣人也“自輕”——耶穌在挨過別人的耳光之后又轉(zhuǎn)過另一側(cè)臉去恭候,這在俗眾看來,簡直是“自賤”了。然而無此“輕賤”之感,他何能走上十字架,并且從此掛在每個信徒的胸前,沉甸甸地?
所以世上最難弄明白的,實在只是最簡單的問題。我也只能持疑,而不知其所以然。姑且寫出,待高人教正。
讀書短札